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理论基础与古今应用比较

  2024-04-21    3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以数据挖掘为研究手段,探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古今用药差异,以期为中药经鼻吸入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中华医典》软件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古今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相关记载,运用Excel 2022软件对疾病类型、处方组成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常使用开窍药,频次较高的前5位分别是麝香、皂荚、细辛、雄黄、瓜蒂;在耳鼻咽喉口齿病类、脑系病类应用最为广泛。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常为急症,因此大多单次给药使用,鼻腔搐药法是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现代中药经鼻吸入常与西药制剂配合使用,雾化吸入是最主要的给药形式,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频次较高的前5位分别是黄芩、甘草、金银花、麻黄、鱼腥草;用药疗程集中在1~2周,给药频次以每日1~2次居多,单次给药时间集中在10~20 min。[结论]古今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理论与方法存在诸多一致性,但古代使用的药物种类更多,治疗疾病覆盖更广泛,给药时长较现代更短,而现代先进的制剂和给药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药经鼻吸入的效率,增强其治疗效果。因此中药经鼻吸入应用前景广阔,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揭示中药经鼻吸入法的作用机制,使临床应用规范化及标准化。

  • 关键词:
  • 中药外治
  • 临床应用
  • 数据挖掘
  • 用药规律
  • 经鼻吸入
  • 给药途径
  • 加入收藏

中药经鼻吸入法是指将中药经鼻、呼吸道、肺吸入,利用药气、药烟或蒸气发挥药性,或作用于鼻腔黏膜、呼吸道黏膜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或经鼻吸收绕过血脑屏障入脑,或随呼吸入肺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1]。早在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薤捣汁,灌鼻中”“吹皂荚末鼻中”来开窍回苏,治疗昏厥猝死的记载[2]。近年来中药经鼻吸入法已广泛用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直达病位、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优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但目前中药经鼻吸入法在临床上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在运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功能指导,这严重制约了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发展[4]。本文以数据挖掘为研究手段,深入探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理论基础,分析古今应用差异,剖析其用药特点,以期为中药经鼻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中药经鼻吸入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鼻又名明堂,位于面部正中,通经脉,连脏腑,为五官九窍之一。一方面,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专司呼吸和嗅觉之职,同时《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之说,肺主气,心主血脉,可知中药经鼻吸入可直接对心肺起作用,调整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和运行。另一方面,鼻通过经络贯通全身,即《理瀹骈文》所言“纳鼻而传十二经”[5]65,根据经络运行的规律,全身的阴经合于阳经,头为诸阳之会,鼻位于面部正中,与全身经脉气血相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亦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明确鼻可通过经脉、络脉与五脏六腑相连,因此中药经鼻吸入法能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联络人体内外上下各个部位,治理调节全身,起到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作用。


2、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现代医学认识


中药经鼻吸入法起效与鼻腔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鼻腔根据组织结构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鼻前庭、呼吸区和嗅觉区[6]。鼻前庭几乎无吸收功能,呼吸区是鼻腔的主要部分,表面覆盖黏膜,黏膜面积宽大且薄,黏膜下层富含毛细血管,血流丰富,同时鼻腔内纤毛会持续运动,因此极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药物可以迅速地从黏膜透入人体循环系统发挥治疗作用[7]。嗅觉区内含嗅细胞,主要感受嗅觉刺激,该区域黏膜主要由支持细胞构成,其间分布嗅神经,嗅神经穿过筛孔与大脑的嗅球相连,因此作用于嗅觉区的药物可以直接通过嗅神经元,经嗅球发送到大脑边缘系统,避开血脑屏障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8,9]。此外在十二对脑神经中,有三对分布于鼻腔黏膜(三叉神经中的眼神经及上颌神经、嗅神经和面神经),且鼻腔中的神经纤维很短,几乎直接以神经纤维的形式经筛板分布在鼻腔黏膜,因此鼻腔黏膜对外界的各种刺激非常敏感,药物作用可以通过神经很快传入大脑,迅速干预人体的神经系统,所以中药经鼻吸入法对脑部疾病以及急症都有良好的效果[10]。作为一种无创给药方式,中药经鼻吸入法相比皮下或静脉注射更易于被患者接受,而且单次用药过量的风险较小,同时药物不经肝肠循环,可以避免口服带来的首过效应,也避免了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对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有巨大的优势[11]。


3、古今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应用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历代医学古籍1 156部,涵盖了至民国为止的中国医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本文以“鼻”作为检索词,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检索方式并结合手工检索核查,检索著作类别为方书类,对包含关键词的章节逐一筛选,纳入明确应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古代文献内容,排除有处方名而无药物组成或包含重复方剂的条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相关内容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搜索来源,收集有关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现代文献内容。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以“中药雾化”“中药吸入”“中药闻香”“中药闻吸”“中药鼻疗”为主题词,检索1977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的所有文献,并进行归纳分类。纳入应用中药鼻吸法来治疗各种疾病的临床类研究,剔除综述、动物实验或无具体药物的文献,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相关内容对疾病进行分类。

将符合纳入要求的古今文献筛出,依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钟赣生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对文献中出现的单味中药药名进行规范统一。见表1。将文献中处方组成、疾病类型、应用频次等数据录入Excel 2022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药物名称规范前后表格  

3.2 结果

3.2.1 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和高频药物

对古代医学著作中应用中药经鼻吸入的2 406首处方记载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将用药频次≥30的药物按照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共得到60味中药。见表2。其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麝香、皂荚、细辛、雄黄、瓜蒂、川芎、朱砂、青黛、半夏、白芷。鼻腔搐药法是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见表3。如吴师机[5]113《理瀹骈文》曰:“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涕发汗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嚏”能强烈激动内脏气机,激发脑神之气,通关开窍;还能促进心肺之气、阳气、宗气的运行,兴奋脏腑经络气机。对古代医学著作关于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的统计结果显示,中药经鼻吸入法在耳鼻咽喉口齿病类,脑系病类,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见表4。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常为急症,因此大多单次给药使用。  

表2-1古代文献中应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药物   

表2-2古代文献中应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药物    

表3 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治疗的给药形式   

表4-1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治疗的疾病类型    

表4-2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治疗的疾病类型  

3.2.2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和高频药物

对现代文献的检索共得到743篇文献,对其中含有处方信息的253篇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其中用药频次≥10的中药共60味。见表5。其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黄芩、甘草、金银花、麻黄、鱼腥草、杏仁、半夏、桔梗、薄荷、黄芪。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给药形式主要为雾化吸入,少部分采用蒸汽吸入和氧气吸入,现代临床直接使用中药粉末吸入给药与中药闻香的极少。见表6。给药种类以中药制剂与复方居多,如中药喘可治注射液、中药清肺合剂、三拗汤、生脉地黄汤等。对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所治疾病类型进行统计,发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见表7。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外用方法,在特定年龄段的人群和特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53篇文献中48篇直接与儿童疾病相关,6篇直接与老年疾病相关。

表5 现代文献中应用中药经鼻吸入法的药物    

表6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形式    

表7-1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治疗的疾病类型    

表7-2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治疗的疾病类型  

3.2.3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时间和给药频率

对临床上中药经鼻吸入法单次给药时间进行统计,共有170篇文献对中药经鼻吸入法单次给药时间有确切记载,其中单次给药在10~20 min最为常见。见表8。单次最长给药时间为3 h,治疗的疾病为脑梗死;最短单次给药时间为5 min,治疗疾病为老年哮喘。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给药时长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自身情况灵活变动,以此适应不同的疾病,避免药物对鼻腔的刺激或产生毒性。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药物作用目的与特点不同,经鼻吸入给药的频次也会有所不同。共有218篇文献对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给药频率有确切的记载,药物给药频率大部分为1~2次/d。见表9。  

表8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单次给药时间    

表9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的用药频率  

3.2.4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疗程

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用药疗程会有一定差异。253篇文献中有确切记载单次给药疗程的有156篇,单个疗程时间大多集中在1~2周。见表10。有确记载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总时间的有110篇,给药总时间大多集中在2~4周。见表11。有部分疾病的治疗时间大于4周,这类疾病以慢性病居多,需要长期用药。  

表1 0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疗程    

表1 1 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总时间  


4、讨论


中药经鼻吸入法是一种颇具中医特色的古老而又新兴的疗法,是中药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药复方药味多、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因此现代经鼻吸入中药的研究进展缓慢[12]。目前动物实验以作用机制和制剂类型研究为主,而临床试验以疗效观察为主。

将古今文献中使用频次排名前20的药物进行对比,共有5味药相同,分别是白芷、川芎、细辛、薄荷、半夏。白芷味辛性温,辛而芳香,能宣透肺窍,升达阳明清气至鼻窍,有良好的消肿排脓与止痛作用,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治疗鼻渊、头痛、中风等疾病,这与现代文献中白芷被大量用于鼻-鼻窦炎的治疗一致。川芎味辛性温,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是治气滞血瘀所引起诸痛的要药,在古今文献中都高频作用于头痛、中风和鼻塞。古今文献中高频出现的药物以辛味为主,多具有芳香气味且“味厚”。芳香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挥发性强,使用时能充分调动鼻腔的嗅觉功能,“味厚”则能减少中药用量,使药效持久。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极性小,容易被鼻黏膜吸收进入人体,产生快速的透皮效应[13]。在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中,麝香、皂荚、细辛等中药使用频次较高,在现代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等。古代经鼻吸入法使用开窍药较多,开窍药具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的作用,麝香作为开窍药的代表药,可作为“引药”,以提高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14]。麝香与冰片、牛黄、石菖蒲同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眩晕等疾病[15]。而现代中药经鼻吸入多使用解表药和清热药,受现代医学思维的影响,临床上治疗炎症感染性疾病,更倾向于使用清热解毒中药,这可能是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等药物在现代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此外现代中药制剂的发展也是这些中药被高频使用的重要原因,目前金银花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已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16,17]。得益于新的给药剂型和技术的发展,现代临床药物使用形式更加多样,常与西药制剂配合使用,对于一些严重或需要内服药物治疗的疾病,中药经鼻给药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用,以清热解毒为代表的治法存在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对古代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古代中药经鼻吸入法大多单次给药使用,在耳鼻咽喉口齿病类,脑系病类,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中鼻腔搐药法是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现代中药经鼻吸入法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儿童和老年人是主要的目标人群,其原因可能是儿童易感染呼吸道炎症[18],而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19]。相较于青壮年,儿童与老人所能采用的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受到限制,例如儿童对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的接受度较差,而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安全性与患者接受度都较高,可以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治疗方案[20]。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经鼻吸入法给药时间不宜过长,呼吸系统局部的药物高暴露并持续滞留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21]。

古今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应用存在诸多差异,这与古今历史文化的差异,疾病类型的变化,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等原因密切相关。古代中医药理论和应用是在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现代中医药则更多地受到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面临的疾病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古代的疾病主要以外感病、寒热病等为主,而现代的疾病更多与生活环境、日常习惯等有关,不同的疾病类型直接导致了古今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应用差异。此外,古代的医学技术相对简单,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应用主要依靠药物的气味和药性起效,而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药物的剂量,从而提高传递效率,增强治疗效果。在现代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不能盲目采用古籍中记载的方法,而是要结合已有的临床实践经验辨证使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制剂和给药技术,以便更好发挥其治疗作用。此外,现代临床中药经鼻制剂一般为原药直接研末或煎煮给药,未经科学提炼和添加吸收促进剂,这大大限制了中药经鼻吸入法的发展。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是进一步建立标准化制剂,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制定操作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加强临床研究和证据积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此不断推动中药经鼻吸入法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双丽,赵怡楠,冯艺凡,等.中药吸嗅学的内涵与外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8):3517-3521.

[2]李鹏跃,杜守颖,杨冰.中药经鼻递药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56-3462.

[3]万红,何中美,毛得宏,等.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2):325-328.

[4]田硕,白明,武晏屹,等.中药临床外治技术规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4):1-5.

[5]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4]帅书苑,郑琴,岳鹏飞,等.芳香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提神醒脑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20):6403-6412.

[15]贾晓旭,宋宛珊,王昭琦,等.含有开窍药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2):57-58.

[16]段海静,涂长英,芦盛贞.耳穴压豆配合金银花液雾化吸入治疗变异性咳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2):129-130.

[17]麦明朗,余林中,刘俊珊.“中药抗生素”鱼腥草抗炎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5):172-176.

[18]黄凤玉,刘依林,郭超.中药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6):184-188.

[19]何洁琼,陈军.老年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3,22(9):712-715.

[20]任珍,白明,武香香,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小儿发热用药规律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3):327-333.

[21]刘学武,陈琼芳,唐小燕,等.吸入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策略[J].中南药学,2021,19(5):902-908.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04100);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74);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23ZL361)~~;


文章来源:张泽宇,毛竹君,兰济乐,等.中药经鼻吸入法的理论基础与古今应用比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8(04):483-49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94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3250

国内刊号:11-3554/R

邮发代号:80-330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