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2024-03-28    3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病因繁多,病机复杂且治疗方法不一,病情易反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病的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长期服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本文通过从经典方、自拟方、药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中医治疗胃脘痛注重中焦升降平衡,主要从疏肝、导滞、温中等方向入手;临床多数医家使用经典方或自拟方进行治疗,首选的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通过对方剂中的药对分析,发现延胡索、川楝子和白芍的使用频次最高,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均具有镇痛作用。中医针灸、推拿等外治法,针药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治疗胃脘痛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

  • 关键词:
  • 中医治疗
  • 研究进展
  • 胃脘痛
  • 药物治疗
  • 饮食习惯
  • 加入收藏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常兼伴有痞满、反酸、纳呆、嗳气、嘈杂、恶心、呕吐等症[1,2],也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现代医学中多种消化道疾病均可见胃脘痛症状,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致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甚至部分患者会因饱受胃脘痛的折磨,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胃脘痛多以抑制胃酸分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制剂、蒙脱石散等)、促胃肠动力药(沙必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方法(三联或四联疗法)等药物治疗为主,虽起效迅速,但根治困难,复发率较高,而中医中药辨治本病具有独特优势,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远期疗效确切,逐渐被临床患者接受。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1、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胃脘痛认识

中医认为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不荣则痛;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胃脘痛的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及药物伤害,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不荣则痛[5];或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6]。寒邪犯胃,“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胃痛,邪干胃病也……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饥饱无常,过食生冷,饮食无节,嗜食辛辣及肥甘厚味等,或内生寒湿,或内生湿热,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脘痛。

胃脘痛的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分为虚实两类,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胃脘痛初发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常发为实证。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可由实证转化为虚证。若因寒而痛者,可成脾胃虚寒证;若因热而痛者,可致阴虚胃痛。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出现虚实夹杂证[7]。

1.2 西医对胃脘痛认识

胃脘痛的发病机制繁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胃内攻击因子与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有关,各种病理反应最终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于胃黏膜。胃脘痛症状与许多因素有关,物理因素如长期饮酒、浓茶、浓咖啡、过热、过冷、过粗糙、过刺激性的食物等,均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生物因素主要为细菌感染,其中,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也是导致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8,9];化学因素如某些药物、长期吸烟、十二指肠反流等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此外还有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其他多种因素等[10]。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抗肿瘤、神经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均可能与胃脘痛的产生有关。例如JAK/STATs通路能影响胃黏膜的生长、分化、增生、恶变以及凋亡等,诱发黏膜萎缩发生[11];NF-κB信号通路能参与多种细胞凋亡增殖的干预调控,为炎症、免疫、应激反应的调控因子[1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胃黏膜组织病变中可能产生关键的影响。以上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都可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另外,脑肠肽的异常表达也能削弱黏膜抗损伤应激能力,参与内脏痛觉敏感性的表达[13]。


2、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


2.1 经典方治疗

关于本病的辨证论治,《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分为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饮食伤胃证(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湿热证(连朴饮加减)、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加减)、瘀血阻胃证(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胃阴亏虚证(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从采用中药经典方治疗胃脘痛后取得显著疗效的文献中分析其治则治法,可发现10种主要治法,即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消食导滞、化瘀通络、养阴益胃、益气健脾、疏肝清热、燥湿化痰、寒热平调、通腑攻下等。

2.1.1 疏肝理气法

“胃痛,因其治亦专责于肝”。程丑夫提出从肝论治胃痛的学术思想,认为无论虚实,治疗胃脘痛以通降和胃为主要治法,而调畅气机在“通”法中尤为重要[14]。《临证指南医案》曰“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脾胃气机的通降,必赖肝气的调达。临床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颇佳。熊继柏认为气滞胃痛临床最为常见,离不开疏肝理气、疏通气机、和胃通腑,以达止痛目的,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效果显著[15]。孔文霞提倡伸其郁,导其滞,使中焦气机通畅,上下无碍,则胀可消,食可进,痛亦缓,基础方为四逆散,治疗与情志失常有关的胃脘痛疗效颇丰[16]。

2.1.2 温中散寒法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颜正华的治胃九法中,温阳止痛法治以温健脾阳之药,配以补气药,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缓解阳虚寒盛,中焦蒸腾无力而致的脾胃隐痛、气虚无力等症[17]。也会加入白芍配合温阳药物增强柔肝止痛之效且防止脾虚木乘。“殊不知胃之虚寒责之心,脾之虚寒责之肾,不可不辨也”。吕绍光提倡“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治虚寒型胃脘痛宜温补,一是补脾,二是补肾,主张用味甘性温之药,临床用甘淡、甘温之品,顺脾胃之性,常用小建中汤等[18]。解则红[19]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时,将80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时间为40天,对照组接受了常规的西药胃康灵治疗,观察组采用了黄芪建中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5%,远高于对照组的75%。

2.1.3 消食导滞法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宜通而不宜滞。李鲜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总结提出了“开路三法”,食滞者当消食开其路,食去则胃通,通则不痛[20]。实滞证的基础方为保和丸、枳实导滞丸;虚滞证宜消食健脾除满,常用枳实消痞丸加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翔[21]用治胃六法中的消导安胃法治疗因饮食太过、不及或饥饱不定而致的胃脘痛,方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临床收效良好。

2.1.4 化瘀通络法

“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郭淑云认为形成胃脘痛的“瘀”可分中医学传统意义上的血瘀(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22]。无形之瘀表现为血液运行迟缓、不畅所引起的一种病变状态,若失治误治,可致无形之瘀发展为有形之瘀。在治疗上,应从本论治,根据血瘀证病机特点,常选用金铃子散、失笑散和丹参饮为主方加味治疗。毛德西遵循“不通则痛”的病机,提出瘀血停滞型胃脘痛,多用失笑散、丹参饮、血瘀逐瘀汤等,伴有气滞者,可加用通络散结散(橘核仁、橘叶、橘络),取理气通络散结之意[23]。展锐从“瘀”论治胃脘痛,多采用活络效灵丹加减,使胃络得通,通则不通,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同时兼顾脾胃,使“正安邪去”,达到“通不痛,调和奉”的治疗效果[24]。

2.1.5 养阴益胃法

“阳明燥土,得阴始安,胃喜柔润”。颜正华治疗胃阴虚型胃脘痛常以益胃汤加减,多配以补气滋胃阴之品,同时适当酌加白芍,“自是阴虚之热,又当以芍药以养阴,此营胃阴虚之救法也”[17]。张志远秉承了叶桂先贤“润养”的思想,治疗肝阴不足以致邪犯仓廪而引发的胃脘痛,治以滋阴养肝、和中养胃,选用一贯煎加味,临床治疗常效如桴鼓[25]。

2.1.6 益气健脾法

李乾构常使用四君子汤作为治疗脾胃气虚胃脘痛的基础方剂,以益气健脾、养胃和中、平衡阴阳、运化复常[26]。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以陈皮为异功散,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再加砂仁、木香为香砂六君子汤,或加柴胡、白芍、钩藤为柴芍六君子汤,均为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的活用。颜正华治胃九法之升提气机法,多用于脾胃气虚、脾气不升之证,此种胃脘痛多表现为坠重之感,治疗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17]。周静怡[27]将80位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分为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升阳益胃汤治疗的观察组,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观察组的胃痛症状比较分数高于对照组。

2.1.7 疏肝清热法

李鲜认为胃病症状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症“痛、酸、胀”[28],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加之饮食不节,易致肝郁日久化热,正如朱丹溪所云“气有余便是火”,泻热横逆犯胃致胃痛不适,临床多给予化肝煎加减,疏肝清热和胃,制酸止痛,屡收良效。刘铁军对于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以清肝和胃,强调以疏肝兼清热为主,清泻并用,诸症尽除,奏效甚捷,常用金铃子散配合清胃散以增强和胃降逆之功[29]。赵树华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以疏肝泄热、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方用《丹溪心法》所载左金汤加味,使肝得疏、热得泻、脾得健、胃痛缓[30]。

2.1.8 燥湿化痰法

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脾运不健,胃失和降,清浊不分。洪善贻运用平胃散配以其他临证发挥的经典经方治疗痰湿中阻型胃脘痛,以行燥湿运脾,兼行气和胃之功,气行则湿化,如水湿上泛流涎配以燥湿化痰基本方二陈汤效更佳[31]。孔伟光等[32]运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理气化痰,获良好效果。治疗组(45位)有效率为91.1%,高于吗丁啉加奥美拉唑治疗的对照组(45位),且3个月后复发率(11.1%)远低于对照组(20.0%)。马明玉[33]等治疗运用温胆汤合平胃散加减以疏肝利胆、清热和胃,治疗慢性胃炎有效率为96.77%(62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6%(62位),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也明显下降。

2.1.9 寒热平调法

张超认为胃脘痛多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证,以泻心汤为基础方,因人、因地、因时用药,根据症状不同辨证灵活加减,治则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以期恢复脾胃的升降枢纽功能[34]。吕绍光认为脾胃位于人体中部枢纽位置,能调控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基于“治中焦如衡”的平衡理念,中焦气机逆乱、寒热错杂所致胃脘痛者,常用半夏泻心汤,以维持升降平衡,寒热调和[18]。厥阴之相火的生发需脾胃化源之力,李家庚选用仲景制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寒温并用,和中缓急止痛,滋养阴液同时,温助脾阳[35]。

2.1.1 0 通腑攻下法

胃以通降为顺,治以通为补,若气机不通,腑气不降,则致脾胃运化失常,刘铁军提出“从腑气不降状态论治脾胃病”,基于“毒损胃络”理论,运用“下法”通腑实,祛毒邪,使毒性物质从下焦而出,达到“六腑以通为用”的目的,常用含有大黄的类方、承气汤类加减治疗胃脘痛[36]。阳明胃属燥土,“万物所归”,喜柔润主降,李家庚遵六经辨证,认为阳明病应清下结合,常运用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通腑和胃,泄热护津[35]。

2.2 自拟方治疗

除上述传统经典方的应用外,众多医家根据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自拟方剂,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仝小林运用态靶因果治疗胃脘痛,在调态的基础上,加用有止胃脘痛作用的症靶药,以求快速改善症状,取得了较好效果。论治气滞血瘀型胃脘痛,予“檀香、九香虫、五灵脂”三味小方,三药均有走窜之功、均入中焦止痛、均有燥烈之性[37];虚寒型胃痛,予“黄芪、川桂枝、炒白芍”三味小方,共奏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效[38]。何晓晖应用衡法治疗胃脘痛,遵从胃肠以通降为用的原则,推崇《黄帝内经》“顺而已”治疗思想,自拟和中调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吴茱萸,丹参,枳壳,蒲公英,海螵蛸,莱菔子),降其浊逆,补其虚损,使寒热得除,升降复常,气血调和,湿食并理,以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法,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9]。对于饮食伤胃导致的胃脘痛,毛德西提出了二鸡神曲散(鸡内金、鸡屎藤、神曲)、开胃三芽饮(大麦芽、稻芽、谷芽),健胃消食;气滞胃脘胀痛者,可用理气三皮饮(青皮、陈皮、大腹皮)行三焦之气,缓解胃脘胀痛[23]。王道坤常重视胃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选用自拟温中愈溃汤加减(红景天、黄芪、白芍、桂枝、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吴茱萸、黄连、甘草)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40];疏肝愈溃汤加减(柴胡、枳实、白芍、香附、沉香、延胡索、煅瓦楞子、海螵蛸、蒲公英、黄连、川楝子、白及、炙甘草)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刘道清认为水饮内停型胃脘痛的患者大多为阳虚体质,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原则,予温通中阳、攻下逐水、行气止痛治疗,宜用牵牛半夏汤合茯苓甘草汤(牵牛子、半夏、茯苓、桂枝、炙甘草、炮干姜、生姜等)加减,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41]。应注意中病即止,水邪祛后再以健脾和胃为主,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罗伟生经验方七方胃痛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延胡索、川楝子、陈皮、半夏、黄连、吴茱萸、高良姜、香附、丹参、木香、砂仁、枳实),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止痛、燥湿和中、泻火疏肝、温胃止痛、活血化瘀、行滞消胀七重功效,使气血阴阳平和,最终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则自安[42]。实验研究发现,该方具有减轻胃黏膜损伤、促进胃黏膜愈合的作用,也能调节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通过对近5年来中药治疗胃脘痛的研究中出现的方药作一简要统计,经典方与自拟方共计131个。如表1所示,药对分析发现延胡索和川楝子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白芍+川楝子和延胡索+白芍。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现,延胡索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化合物等成分,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最佳,甚至能达到典型镇痛药吗啡的40%,也能抗胃肠道溃疡、抗焦虑、镇静等[43]。川楝子是一种理气药,具有疏肝、行气、止痛等功效,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柠檬苦素型三萜等,具备广泛的药理效应,如抗肿瘤、抗菌、减轻炎症及镇痛等作用[44]。白芍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白芍中的单萜及其苷类等有解痉镇痛、提高细胞免疫、抑制急性炎症水肿等作用[45]。  

表1 中药治疗胃脘痛药对分析比较 

2.3 中成药治疗

近年来,许多医家和学者基于胃脘痛的病因病机,研制了多种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疗效确切、服用和携带便捷,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气滞胃痛颗粒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李琼玉等[46]研究发现,此药对胃镜下胃黏膜病变有明显的改善和促愈合作用,能促进胃肠动力,且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疗效,能抑制急性炎症,还能抑制外周神经末梢传导而减轻疼痛,又能抑制继发的炎性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炎性疼痛。荜铃胃痛颗粒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胀痛、刺痛,能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经研究发现,此药有止痛和抑酸两大作用,解决了临床治疗长期应用PPI的困扰。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胃蛋白酶活力,修复和保护胃黏膜损伤,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刺激产生胃黏膜保护因子,从而缓解胃脘痛。通过增强胃黏膜的保护能力和抑制炎症反应,可以有效减轻胃痛的程度[47]。胃苏颗粒具有疏肝理气、和胃通降、消胀止痛之功,同时对胃肠运动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对气滞型胃脘痛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使用安全可靠。研究表明,胃苏颗粒可以降低血清促炎因子的水平,抑炎因子水平则表达升高,对Hp感染的根治也有一定辅助作用[48]。摩罗丹由18味药材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镇痛、抗炎、止血,并能有效保护胃黏膜,可单独用于治疗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前疾病,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49]。有研究表明,摩罗丹可能通过作用于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疗效[50]。

2.4 针灸治疗

多项研究证实,针灸对胃脘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脘痛,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王蓬飞等[51]运用“调神理气”法治疗胃脘痛,针对情志诱因、脏腑功能来选穴,达到形神同调,以提高疗效及减少复发。针刺神庭、内关、公孙、中脘、足三里、太冲等穴,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患者精神状态与躯体症状均有改善。卢晶等[52]通过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胃俞等穴位,分别给予温灸器灸、隔姜灸或无瘢痕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结果表明艾灸疗法可明显降低胃脘痛患者症状评分、疼痛评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包芳[53]通过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中脘、脾俞、胃俞、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以针感扩散至胸背部为佳。配合来回灸与回旋灸在距离皮肤2~3 cm处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至皮肤潮红为度。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胃脘胀痛症状评分结果优于口服单纯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的对照组。针灸治疗痛证具有很好的疗效,与艾灸合用增强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之效。岳红梅等[54]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对足三里(双侧)、天枢(双侧)、关元、中脘进行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结果显示联合组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口服兰索拉唑胶囊联合铝碳酸镁片的83.33%,胃部隐痛证候积分明显下降。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疼痛类疾病的方法,温针灸将针刺和灸法相结合,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以达通而不痛之功,值得在临床治疗胃脘痛时推广应用。

2.5 其他中医治疗

除中药内服、传统针刺、艾灸外,推拿、熨烫、中药封包、穴位贴敷等治法也广泛用于胃脘痛的治疗,同样被广大患者接受。

蒋忠等[55]运用温腹通督手法治疗中老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使用缓摩法摩腹并配合振法,温补脾阳的同时,使补而不滞,守而不呆,流通畅达。刘迎辉[56]将干姜、川椒等温里药打成粉末装包,加热后置于胃脘部,以中脘穴为主,药物从皮肤表面通过温热作用渗透到腧穴位置,使药力直达病所,迅速缓解疼痛,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中药封包的药效通过体表毛窍渗透进入经络血脉,起到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通窍、活血和缓解疼痛的作用。汪家双[57]运用中药穴位贴服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胃脘痛,取细辛、肉桂、白芥子等磨粉,贴于双脾俞、双胃俞、足三里等穴,起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张沈晔等[58]运用耳穴压豆及穴位按摩治疗胃脘痛,穴位选取足三里、脘院、内关穴位;耳穴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配心、脾、肝、肾穴。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可以改善胃部血液循环,调节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从整体上改善功能性胃脘痛症状,能有效缩短病程,且安全性高。


3、胃脘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经临床疗效对比表明,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案干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和参考。西医在胃脘痛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等为治疗的主要目的[10]。临床多采用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黏膜保护剂、抗Hp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等。抗酸药口服后能中和胃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内容物的酸度,以缓解疼痛及促进溃疡面愈合,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PPI类西药抵抗胃酸合成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雷贝拉唑等。H2RA是治疗溃疡主要药物之一,常用药物有第三代的法莫替丁、罗沙替丁、尼扎替丁,第二代的雷尼替丁和第一代的西咪替丁等。胃黏膜保护药能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有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和铋剂等药物。目前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疗程10 d至14 d,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Hp感染根除方案[59]。

麦长大[60]运用自拟益气健脾中药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治疗胃脘痛,研究组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总有效率达到了83.33%,高于未联合中药的对照组有效率64.29%,此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后,患者的胃动力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炎症的吸收,有效预防了病情的反复。肖麟等[61]运用四君子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优于未联合中药的对照组有效率76%,治疗后血清PGI、PGII、GAS结果、Hp转阴率、胃脘胀痛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数值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用药能有效修复胃黏膜损伤和改善胃肠消化功能,增益临床疗效。


4、预防与调摄


保持精神愉快,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劝导患者减低自身心理负担,鼓励精神放松对胃脘痛疾病的完全恢复至关重要。郭方贞[62]在情志干预联合辨证施护治疗慢性胃脘痛的研究中发现,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两者联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及促进病情恢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食物新鲜、多样化,营养均衡、饮食有节有度,避免进食刺激性、不易消化类食物对胃脘痛的预防也同样重要[63]。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饮食干预的胃脘痛患者疾病控制更佳[64]。配合药膳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GOSS评分优于对照组,半年后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65]。另外,保证优质的休息质量,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缓解疾病不适也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传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对胃肠道不适有改善作用,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提高[66]。


5、结语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致病因素很多,病机也较复杂且治疗方法不一。西医治疗胃脘痛主要以抑酸、抗酸及根除Hp等治疗为主,具有靶点准确、作用迅速、服药方便且见效快的优势,但长期服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及撤药时反跳反应,临床上也有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精神异常等多种不良反应,并且存在易复率高、病程较长等问题,远期疗效欠佳。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疗效确切,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方式灵活,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为胃脘痛治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通过从经典方、自拟方、药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中医治疗胃脘痛注重中焦升降平衡,主要从疏肝、导滞、温中等方向入手。临床多数医家使用经典方或自拟方进行治疗,在笔者整理过程中,发现自拟方多是由经典方剂辨证组合或化裁而成,首选的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其中运用的延胡索、川楝子、白芍等对药也得到了现代药理学的验证。

关于胃脘痛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需进一步完善,考虑到胃脘痛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复杂,今后仍需追本溯源,加深对胃脘痛患者患病因素的探讨,如机体免疫、遗传因素等。中医综合疗法将成为研究胃脘痛的主要方向,其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大规模科学的临床试验研究,缺乏说理性;对于Hp的治疗,中医药领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共识;随着人们压力增大,情志异常所致的胃脘痛逐年增多,治疗方案仍需持续完善;这些都是今后各医者需要深入研究、投入的方面。当下在治疗胃脘痛方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时患者自身加强日常调摄和预防意识,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防治结合,才是最佳之选。


参考文献:

[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1-94)[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128.

[2]张声生,周强.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3]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1):87-90.

[4]刘玉岩,段富津.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246-250.

[5]白海侠,张学文,李军.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492-1495.

[6]梁国英.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之经验集粹[J].中医药信息,2013,30(3):77-79.

[7]姜德友,李皓月.胃脘痛源流考[J].河南中医,2017,37(8):1319-1323.

[10]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11):721-738.

[11]国嵩.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

[12]程若东.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14]赵婷,张炜宁,聂桂元,等.程丑夫教授从肝论治胃痛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20,35(9):1308-1310.

[15]姚欣艳,李点,何清湖,等.熊继柏教授辨治胃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43-145.

[16]王琼霞,孔文霞.孔文霞治疗胃痛的经验撷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268,270.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4100,2018YFC1704105);


文章来源:桑子淇,王汉,刘玉茹等.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3):545-55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人气:450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813

国内刊号:21-1187/R

邮发代号:8-129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