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新教材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丰富的知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体现出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关于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既突出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又不失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
对于“新教材”来说,生活中的任意物品,信手拈来都是教具学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大学具”观,“大教具”观,不能狭隘地认为,仪器室堆放的那些才算教具学具。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的周边的物品,要善于挖掘我们生活中的教具学具资源。会用,用好我们身边的教具学具。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1页,文具就可以用来做学具;第28页的课桌椅等就可以现成拿来做教具;第50页求复杂的长方形周长(两个长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用桌子的拼凑来做学具……。下面我初浅的谈一下我在使用新教材时的一点体会:
一、应适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因为整本教科书都充满着“生活化”,到处都是操作,到处都是实验,这些对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一节课就是一窝蜂,一节课下来就是一塌糊涂一无所获,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周长》时,我让每个同学用直尺量一量自己的桌面,看一周的长度有多少?量一量数学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结果闹哄哄的,这个说桌面周长280厘米,那个说数学书的封面周长90厘米,不一而是。”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想来想去,觉得在组织教学上出了问题:如果不是让每个同学去量,而是分成小组,小组里面分好工,有人测量有人记录,然后一起计算,课堂就不会闹哄哄。
二、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注意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如“分类”教学,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商店物品的摆放。“认识时间”教学,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这些都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知识,又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情景资源。课一开始,我们可以问:“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有许多小朋友来到这儿,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学生开始观察整幅图,回答出有的气球、风车,有的猜谜、套圈。再引导学生观察单一的情境图如气球。在学生感受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问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来。
三、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三年级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①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③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④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扬旧教材优点,弥补新教材不足
新课标教材虽然具有旧教材不可比的优越性,但是教师们在使用时也发现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计算教学:旧教材侧重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计算教学重心放在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上。而新教材更遵循课程标准对于计算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改革性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注重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教学时间,补充、增加计算练习题,加大练习力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尤其是口算训练,以前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口算练习,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一开课就是情境引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有了口算的基础,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文本的过程。教师应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与教学整合,成为课程创新、课堂创造的主角,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过程的、富有个性的和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
裴秀秀.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的一些体会[J].读写算,2019,(5):163.
分享: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倡导“整本书阅读”,专门编排了国内外名著的节选或梗概,将阅读视野由单篇、短章引向整本、整部,这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名著类课文的内涵本质,全面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找准学生“兴趣点”,关注教学“发展点”,聚焦故事“精彩点”,直击文本“思辨点”,搭建阅读“迁移点”,实现有深度的整本书阅读。
2022-04-14语言记录、承载着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库”,在对人类已有思想的理解中,我们学习语言。语文课程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语文教材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语文教材建设既是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问题,也是文化的选择与传承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21-09-1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具备着较为丰富的人文性,能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对小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格词汇,这些人格词汇大多都表现出非常良好的积极性以及正向性,对其加以分析和有效讲解,能将语文教材中具有的优秀传统人格价值取向不断传递给小学生,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拥有良好的全面的人格。
2021-07-0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占语文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的现状,并结合部编本教材的识字与阅读单元穿插编排方式,笔者对识字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由此增加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识字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021-06-25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感情地朗读是存在困难的,而早读和语文课堂中反反复复地朗读是令人觉得枯燥乏味的。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热爱朗读、学会朗读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通读统编版一、二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朗读题目设置,我们就会发现,统编版教材细化了各年级的朗读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1-05-0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占语文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的现状,并结合部编本教材的识字与阅读单元穿插编排方式,笔者对识字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由此增加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识字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021-04-212016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初次起用,在低年级教材当中首创了正副本教材的编排结构。副本教材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或拓展延伸,起到了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案例,寓教于乐。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副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方法,与主体教材之间的关系大都缺乏认真思考和研究。
2021-04-20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学相同的知识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设计“一刀切”的作业,只会使学生失去写作业的兴趣。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为了让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改变传统作业的布置模式,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2021-04-16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要求。在阅读整本书时,小学生可能会因为内容多、信息量大、篇幅长等原因遇到诸多困难,然而整本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本文从尊重个体差异、引领阅读方向、采取多样化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法。
2021-04-16有些教师一律以“先欣赏,后感受”的套路展开教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通过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欣赏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是常用问题。然而,无论是文本还是图例,如果没有理解和分析,学生何来感受与想法?这种看图欣赏、一概而论的做法,弱化了美术教材中文本、图例的功能与作用。
2021-04-16人气:5298
人气:5171
人气:5003
人气:4921
人气:49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期刊人气:1427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277X
国内刊号:41-1394/G4
邮发代号:36-307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12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