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样也是所有知识浓缩的精华。结合当前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更加注重学生关于的知识的积累,了解小学数学不只是重视学生的“加减乘除”的基本教学。本文针对小学教学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应用,并结合学生认知及教学环境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借鉴。
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教师精挑细选的精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过度依赖教学资源,习惯照本宣科,没有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启发。部分教师通常仅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实践的运用,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改革环境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针对数学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对灵活运用数学教材提出了对应的创新性使用建议。
一、化抽象为具体,以实践代替想像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过程中,都融合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解方式,并将很多生活化的案例融入到了教学案例中,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决定了其思想高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的处理教材并整理知识,也能够让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让其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最终提升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从被动的教学环境变为主动自主学习。
例如在小学几何“圆柱表面积”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想让学生拿着身边的教学工具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水杯,让学生先分析一下几个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几个图形的表面计算法,再让学生讨论计算表面积的方式,一些学生认为可以用纸张包裹结合物体表面,在进行计算分析。一些学生说可以将图形展开,将其拼接成几个不同的类型,然后再进行计算。最后再按照教材计算公式,论证学生的猜测。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且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教学认知。最终在结合教材进行计算分析和论证,这种方式还能够加强学生知识探索意识,有教学价值和意义。
二、类比教学分析,推导教学方式
针对以上教学环境分析,加强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教材知识运用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借助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学生明白书本中的知识,但是教学不能浅尝辄止,教师还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学生在知识教学环境中也是一个“消费者”的身份,教师所教授的各项知识,采用的教学教材,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不断创新和演变,最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对其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演化。以小学教学“比例”为例,人教版的教材知识点是以人物的对话展开,没有注重比例尺的比例特性,学生在口语化的学习中虽然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理解教学背景。但是对于教师的知识理解以及运用却存在隔阂。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量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教学知识中。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同样的路程,地图上和现实生活的区别,这样的方式十分容易实践。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可以按照课上讲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运用实践。有了直观化的感受后,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
三、创新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
数学的学习最终还是适用于生活,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设计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学习情境,将教材中较为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这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秒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秒针、时针和分针,走的最快的为秒针,在向学生演示秒针和分针的走动,对秒针的走动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因而得出结论60秒等于1分钟。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穿衣服需要花多少秒?跳绳10次要花多少秒?”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对秒的概念更加形象和具体,不仅仅只停留在秒的概念上,使其能够更加轻松和愉悦的理解秒的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发现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四、营造教学氛围,重塑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和学生出现新的变化,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把学生当成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创造一种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让其分析课文中的知识点,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分析,并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也能有效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知识内容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教材是教学知识点精华,教师应当将其有效运用,不断发挥其创新课堂,促进知识的作用。针对现代数学知识教学进行分析,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特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优化教学质量,为创新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童海燕.浅谈小学数学教材概念定律的阅读策略[J].新课程(上),2019(01).
[2]陈尽颖.浅谈小学数学估算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72.
[3]林翠霞.深入理解数学教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218(02):17-19+23.
[4]张瑜.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C].2019.
陈秀云.浅谈小学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0):180.
分享: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倡导“整本书阅读”,专门编排了国内外名著的节选或梗概,将阅读视野由单篇、短章引向整本、整部,这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名著类课文的内涵本质,全面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找准学生“兴趣点”,关注教学“发展点”,聚焦故事“精彩点”,直击文本“思辨点”,搭建阅读“迁移点”,实现有深度的整本书阅读。
2022-04-14语言记录、承载着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库”,在对人类已有思想的理解中,我们学习语言。语文课程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语文教材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语文教材建设既是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问题,也是文化的选择与传承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21-09-1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具备着较为丰富的人文性,能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对小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格词汇,这些人格词汇大多都表现出非常良好的积极性以及正向性,对其加以分析和有效讲解,能将语文教材中具有的优秀传统人格价值取向不断传递给小学生,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拥有良好的全面的人格。
2021-07-0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占语文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的现状,并结合部编本教材的识字与阅读单元穿插编排方式,笔者对识字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由此增加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识字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021-06-25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感情地朗读是存在困难的,而早读和语文课堂中反反复复地朗读是令人觉得枯燥乏味的。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热爱朗读、学会朗读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通读统编版一、二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朗读题目设置,我们就会发现,统编版教材细化了各年级的朗读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1-05-0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本文立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占语文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的现状,并结合部编本教材的识字与阅读单元穿插编排方式,笔者对识字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由此增加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识字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021-04-212016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初次起用,在低年级教材当中首创了正副本教材的编排结构。副本教材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或拓展延伸,起到了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案例,寓教于乐。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副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方法,与主体教材之间的关系大都缺乏认真思考和研究。
2021-04-20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学相同的知识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设计“一刀切”的作业,只会使学生失去写作业的兴趣。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为了让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进”,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改变传统作业的布置模式,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2021-04-16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要求。在阅读整本书时,小学生可能会因为内容多、信息量大、篇幅长等原因遇到诸多困难,然而整本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本文从尊重个体差异、引领阅读方向、采取多样化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方法。
2021-04-16有些教师一律以“先欣赏,后感受”的套路展开教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通过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欣赏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是常用问题。然而,无论是文本还是图例,如果没有理解和分析,学生何来感受与想法?这种看图欣赏、一概而论的做法,弱化了美术教材中文本、图例的功能与作用。
2021-04-16人气:5901
人气:4913
人气:4468
人气:3896
人气:389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516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3-7667
国内刊号:11-2878/G4
邮发代号:2-466
创刊时间:196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