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地球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地质遗迹。本文介绍了黑排角地质遗迹在构造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水体地貌、岩土体地貌等方面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地质遗迹演化规律的探索,认为该区内构造地貌从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J2-3r)火山岩的成岩开始,在第四纪外营力地质作用下结束,属于早期新华夏系莲花山断裂带南西延伸部分。
1.引言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彩,资源不可再生,地质遗迹对于研究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形成原因以及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
2.黑排角地质遗迹类型及特征
黑排角地质遗迹分2个大类,5个类,7个亚类,20个地质遗迹点,见表1。
2.1构造地貌
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分布于湾仔南至杨屋南沿海一线,北东向展布,地表断续出露,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或位于海平面下,该热动力变质带属莲花山断裂变质带的南部分支,区内总长度大于4.6km,破碎带宽达20m~150m,破碎带北侧动力变质带可达500m宽,南侧由于海水淹没宽度不明,该热动力变质带走向北东,总体倾向南西130°~140°,倾角45°~70°,湾仔附近局部倾向北西,倾角55°左右(照片1)。
照片1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镜向70°
热动力变质带推测原岩为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熔结凝灰岩,后期石英脉、伟晶岩脉、辉绿岩脉沿裂隙充填。带中岩石普遍具片理化、硅化、其次为碎裂岩化,发育片理、挤压透镜体(照片2),后期发育多组节理。
表1地质遗迹调查类型一览表
照片2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中的构造透镜体镜向310°
照片3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中的伟晶岩脉镜向250°
该热动力变质带构造形迹发育,经多期构造活动叠加而成。第一期为伟晶岩脉、石英脉沿裂隙侵入于热水洞组熔结凝灰岩中(照片3),动力变质带中大部分石英脉及渡头附近所见伟晶岩脉均为该期侵入。石英脉与伟晶岩脉大致平行,产状为340°~360°∠35°~50°。黑排角岩滩中的石英脉多达64条以上,一般宽5cm~8cm,最宽可达30cm,最细仅2cm,单条石英脉地表出露断续长35m~50m。渡头附近的伟晶岩多达10条以上,一般宽8cm~20cm,断续出露长15m~45m,伟晶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和浅肉红色钾长石,其中钾长石粒径达3cm~10cm。第二期构造为北西西向压扭应力为主,在该期构造活动中断裂正式形成,热水洞组熔结凝灰岩连同前期侵入的石英脉、伟晶岩脉强烈定向而产生片理化,由于岩石物理性质差异,石英脉及伟晶岩被挤压拉伸为透镜体状,在该期构造活动持续产生的热动力变质作用下,岩石普遍硅化。第三期构造表现为北西向压应力,岩石产生一组共轭剪节理,产状192°∠66°、92°∠78°。该组节理密度约2条/米。第四期构造活动产生密集的节理切穿了前期所有构造形迹,节理产状215°∠80°、162°∠79°,尤其以前一组走向垂直海岸的节理十分发育,节理密度可达6~7条/米。后期压应力减弱,张性裂隙见辉绿岩脉侵入(照片4),黑排角辉绿岩脉宽约30cm,长大于80m,北西被第四系覆盖,南东延伸入海,产状220°∠80°。湾仔附近见两条近平行辉绿岩脉,产状162°∠79°,宽1.50m~1.80m,长大于25m,与热水洞组熔结凝灰岩接触处见侵入冷凝边及熔结凝灰岩包裹体。另一条辉绿岩脉宽40cm~60cm,长大于20m。
照片4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中的辉绿岩脉镜向270°
由于岩石具强烈定向的片理,经后期的节理切割形成独特的假“硅化木”形态,构造透镜体发育,加上多期岩脉的侵入现象,孕育出了黑排角热动力变质带独特的地质景观地貌。
2.2海蚀地貌
2.2.1黑排角五彩岩滩
黑排角岩滩位于湾仔村海边的热动力变质带中,长约150m,宽约50m~100m,东部为西虎岛。岩滩的岩石片理、节理发育,形似“硅化木”,在海水剥蚀作用下岩石表面产生蜂窝状孔洞。黑排角岩滩形状各异的岩石、五彩斑斓的颜色,与清澈的海、湛蓝的天空组成了美丽的岩滩风景。
2.2.2杨屋岩滩
杨屋岩滩位于杨屋村南侧海边的热动力变质带中,北东向长条形展布,断续长约350m,一般宽约30m左右,退潮时海面以下的岩滩出露宽可达50m,岩滩的岩石通黑排角岩滩一样,其片理、节理发育,形似“硅化木”,岩石表面也有蜂窝状孔洞。分布众多的“硅化木”岩石加上海天一色组成了杨屋岩滩的美景。
2.2.3渡头海蚀阶地
毗邻渡头沙滩,崖高约5m~10m,岩石为深灰色蚀变流纹质、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岩石发育有多条后期伟晶岩脉,同时发育有张性节理,沿节理充填有多期中基性岩脉,海蚀阶地分三级,每级高约1m~1.5m,记录了地壳抬升和海平面的退却过程。
2.2.4黑排角海蚀崖
海蚀崖面朝大海,崖后为低山,高出海面10m~30m,长度约100m~150m,受北东向构造和北北西向张性节理共同作用,加上海水的长期侵蚀形成海蚀崖。与黑排角岩滩位于同一构造带上,岩石成因相同,景观别致,若于海蚀崖面修建一座玻璃栈桥,使游客一面欣赏脚下大海的波澜壮阔,一面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力,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
2.2.5西虎迎霞(岛)
此处景点是海岸基岩受构造断裂破坏后,在海水的侵蚀下,部分岩石残留成岛。在退潮后与黑排角岩滩有岩堤相连,每天朝阳初升时,整个小岛掩映在霞光中。
2.3海积地貌
2.3.1黑排角砾滩
黑排角砾滩位于黑排角五彩岩滩北侧,南北长约80m,砾滩砾石物源为黑排角岩滩岩石及西虎岛岩石,经风化剥蚀及海浪冲蚀作用而破碎脱离母岩,随后碎块经海浪的潮汐作用被搬运至附近堆积。砾石岩性为片理化熔结凝灰岩及部分石英碎块。涨潮时大量藻类被带至这片砾滩,退潮时藻类附在这些砾石在上,形成大片碧绿的“砾滩”,成为一道独特的海岸风景(照片5)。
照片5退潮后的绿色砾滩镜向90°
2.3.2黑排角三级沙滩
位于黑排角海蚀崖和五彩岩滩之间,长约300m~400m,宽约20m~30m,沙滩分三级阶地,为现代滨海沉积成因。本处地质遗迹反映了地壳的抬升和海平面的退却。
2.3.3杨屋沙滩
位于杨屋南部微型海湾处,宽10m~20m,长150m~200m,为砂质海岸,由粉细沙和少量生物碎屑组成,灰白色、浅黄色,砂质细腻,海水清澈,浪高0.5m~1m,可作为海边浴场。
2.3.4渡头沙滩
位于渡头村公路边,退潮时宽约20m~30m,涨潮时宽约10m~20m,长约200m~300m,为砂质海岸,主要由细沙和少量贝壳碎屑组成。近滩海水较浅,海水清澈。附近有河流入海口,淤泥质较多,砂质偏黑,可作为海滨浴场或海上乐园。
2.3.5海滨草原
在湾仔村后,黑排角五彩岩滩北西约200m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形成的一处小盆地,近年附近村民不再耕种,草地长势良好,一派塞外草原景象,是都市人摄影、观景的良好去处。
2.4水体地貌
2.4.1热水河
热水河发源于观音山,为一条淡水河,平均宽约3m~5m,经西冲村在渡头村沙滩处入海。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经年炎热,导致河床内淡水比海水高几度。能够带给在渡头海边沙滩游玩的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2.4.2杨屋积水潭
位于杨屋村西侧约600m处,水质清澈,生态环境良好。长约15m,宽约10m,面积约150m2,水深约3.8m,9月份丰水期流量约86m3/h,水温约29℃。
原是杨屋村民为了满足生活用水而修建,用来蓄存山水。后随着南门嶂水库的修建,其供水这一功能弱化,逐渐形成一处掩映在山林间的一处风景。潭绿水深,空谷幽静,树荫掩映,凉风习习,是夏天露营的好去处。
2.4.3南门嶂水库
位于观音山南侧山脚下,水面高程210m,是为了满足和调节杨屋一带村民季节性用水困难而修建,大坝位于库区西侧,东西宽约150m,南北长约200m,库容95×104m3,水质清澈,无浮游生物。其展布形状似一只调皮的小象,又似遗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万里晴空的妆容。
2.4.4苦竹坑水库
位于考洲洋南侧山谷中,于1994年为满足盐洲岛居民生活用水而修建。总库容约135×104m3,兴利库容84×104m3,集水面积4.44km2,属粤东沿海水系。其形似马鞍状,宽约200m,长约300m,水质清澈,植被茂密,风景优美。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当地村民在库区放养淡水鱼,游客在此可以品尝鲜美的淡水鱼。
2.4.5内水库
位于调查区西南边界印斗石北侧的山谷,呈不规则放射状展布,东西长约860m,南北宽约470m。坝体位于南侧谷口,库容约100×104m3,平均蓄水水位76m,警戒水位80.24m,水域面积18.6×104m2,水库中央由于蓄水形成了几座小岛,风景优美。作为平海镇和港口镇的生活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库区生存大量淡水鱼。水库修建有专门的检修道路、泄洪闸口和相应防护设施,是参观学习的好去处。
2.5岩土体地貌
壶穴:位于高洋尾西北一处沟谷内,岩石为花岗岩,在水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磨蚀,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形似井。壶穴中有藻类生长。
2.6地灾景点(山道危岩)
在李屋后山上观音山的小路上,由于人工削坡修路形成多处滑坡、崩塌。最典型处位于S028,坡高约15m,坡长约20m,坡宽约3.5m,崩塌面坡度约72塌,属单层斜坡结构,崩塌规模约1000m3。发育多组节理,年代久远且没有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受构造裂隙影响、降水和风化等作用,产生崩塌,由于远离居民点和交通设施,故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大。在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后,可以对游客开放,可以起到警示教育意义。
3.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
3.1构造地貌类
本区热动力变质带,仅分布于考洲洋出海口沿海岸线一带,北东向展布于黑排角至高洋尾。原岩主要属于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J2-3r),即原1∶20万惠阳幅、宝安幅区调报告中的中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2+3gj),只有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并遭受热动力变质作用,后期剥蚀出露地表才能形成该类构造地貌景观。
3.2海蚀地貌类
海蚀地貌主要包括海蚀崖、海蚀阶地和滨海沙滩,沿海岸线呈北东向线性分布。海蚀崖和海蚀阶地主要分布在海岸突出部位,其中海蚀阶地基岩较硬,完整性好,不易风化;海蚀崖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较易风化。而滨海沙滩一般分布在海岸裂隙、冲沟等凹部,该处海水动力较弱,有利于海水中携带颗粒的堆积。
4.地质遗迹形成及演化
地质遗迹是漫长地质演化的产物,地质记录显示燕山运动构造期本区地质构造格局形成重要影响。
中晚侏罗世时,受库拉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作用,区内构造活动剧烈,主构造走向为北东向,同时有大规模多次火山岩喷发和次火山岩侵入,由于造陆型断块运动使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形成东西向平缓开阔的向斜或挠曲,倾角一般5°~30°。
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库拉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俯冲达到巅峰,剧烈的岩浆侵入活动和断裂活动席卷全区,受构造挤压和沿深部断裂侵入岩浆的双层作用,断裂带中的岩石(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和热变质作用,形成现在所见的强片理化岩石及构造透镜体。随后太平洋板块向北北西方向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引起了垂直陆缘活动带的扩张作用,形成北北西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
新近纪以来,本区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早期隆起为陆,处于剥蚀区,晚更新世本区受差异升降影响,中低山脉继续被剥蚀,而山间低洼地带则接受沉积。随着地壳的阶段性缓慢抬升,海蚀作用的不断持续,本区海蚀阶地形成。热动力变质带也在风化剥蚀及海水侵蚀等作用下显露。
推断区内构造地貌的主要形成过程,始于中晚侏罗世热水洞组(J2-3r)火山岩的成岩,终于第四纪外营力地质作用。由于热动力变质带刚好地处海岸线上,横向一直延伸到海平面以下,受热带季风的风化作用,使表层岩石出现差异风化;受含矿物质较高、蚀变破坏能力较强的海水的侵蚀及化学反应,变得色彩绚丽;以及海浪长年累月的侵蚀破坏,自然筛除了抗风化侵蚀较弱的岩石部分,形成了如今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岩滩、海蚀崖。
5.结论
黑排角地质遗迹资源出露良好,观赏性极强。属于早期新华夏系莲花山断裂带南西延伸部分,规模较大,连续性好,为研究莲花山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当地地形海岸线和工程地质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在省内具有典型性及唯一性的区域构造形成时期和机理的地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科普等意义、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R].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00.
李晶.广东惠州黑排角地质遗迹特征及形成演化分析[J].西部资源,2020(02):1-4.
分享:
选择Petrel软件作为储层岩石学特征三维建模工具,从钻井、沉积相、孔隙水等多个方面准备数据样本;创新性地通过模拟储层成岩与演化过程,设计地层结构精细划分标准,精细划分储层结构;从岩石颜色、矿物组分和沉积构造3个方面,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求解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特征属性;按照优化设计的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获得储层岩石学特征三维建模结果。
2023-11-01盾构姿态主要指的是盾构的水平、垂直轴线与设计轴线的拟合情况,以及盾构机体的相对旋转情况。盾构姿态在实际施工显示为盾构的俯仰角、横摆角、回转角,其中俯仰角是盾构机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横摆角指盾构轴线与线路方向在水平面上夹角;回转角指盾构绕自轴线旋转的角度。盾构机姿态示意图如图1所示。
2020-12-28研究区属于龙门山前大邑-安县北东向断褶构造带内,处于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交接部分,构造变形复杂。区内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次级断裂发育,主要呈北东向、南北向展布;岩石类型以浅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岩屑砂岩为主、岩屑石英砂岩次之,少量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砂砾岩,极少量长石砂岩、砾岩。
2020-10-22储层非均质性参数主控因素全面研究,从定性和定量得出总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对于主控因素分析,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此次研究引入了砂岩碎屑组分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X区开展储层评价、有利区预测以及产建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2,3,4,5,6]。
2020-10-22针对目前新钻井与早期认识中存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区域沉积环境、古地理背景、岩芯观察、沉积序列和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地震属性与砂体分布的特征,综合分析和论证认为:研究区珠江组下部(H13-H10)砂组为潮沙坝-潮道-潮沙坪沉积,并明确了储层砂体成因类型和砂体分布模式,为剩余油挖潜和加密井部署提供依据。
2020-10-22苏家屯洼槽位于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北部,受皮家走滑断裂以及桑树台断裂的影响形成独立的洼陷区。次洼内主要发育下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地层,受区域构造运动以及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次洼东南部地层发育较全,西北部登娄库组地层遭受剥蚀,总体呈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倾伏的斜坡构造格局。
2020-10-22一般来说,针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判断,最主要的标准在于研究其孔隙度与渗透率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参数当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一变量而存在的,而是多种变量对这两项参数进行综合而判断,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影响了这两项指标,只有充分了解成岩作用,才能对油气藏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
2020-10-22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时产生的典型地貌,其形成主要受到区域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和构造活动的影响[1,2,3]。气候阶地对当地气候变化有良好的记载[4,5,6];山区中的河流阶地的发育则记录了区域山体隆升的幅度和速率[7,8,9,10];外流河的阶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变化[11,12,13]。因此,研究河流阶地对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山体隆升的时段、幅度有重要的意义。
2020-09-02古河道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引起的河道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河道的形态物质体,在地面上仍有遗迹显露的古河道称为地面古河道;在地面上已无遗迹出露而被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古河道称为埋藏古河道。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利用大量钻孔资料、卫片解译、浅地层剖面探测资料等,发现在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地层内发育许多不同规模、不同时代的古河道,并初步复原了其分布情况、埋深与组成物质,对古河道进行了分期、断代。
2020-09-02高温状态的早期地球经历了岩浆海与地幔反转等特殊地质过程,随后太古宙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该时期水平地应力较弱,构造运动以垂向运动为主,这与现今的板块构造体制有较大差异。太古宙的岩浆活动及同时期的垂向构造运动不仅反映了该时期地球的热力学状态,还与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密切关联,如BIF型铁矿、钻石矿、硫化物矿床等[30]。
2020-09-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期刊人气:360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1005-2321
国内刊号:11-3370/P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546
影响因子:0.659
影响因子:0.149
影响因子:1.209
影响因子:2.86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