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钻探、工程地质测绘、野外调查等充分查明边坡的地层分布情况、性质、规模、变形机制及土层信息等基本情况,综合判定边坡稳定性,提供边坡治理设计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为边坡治理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1、工程概况
本场地位于台山市川岛镇上川岛沙堤港正街二巷后背山,该边坡分A段和B段进行勘查。A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45m,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倾向约300°左右,高约3~12m,自然山体坡度约25°~35°,组成边坡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B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60m,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向,倾向约230°左右,高约3~8m,自然山体坡度约25°~35°,组成边坡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该边坡曾经发生过崩塌地质灾害现象,目前崩塌体已经清理,由于该边坡部分坡段坡度较陡,岩土体结构松散,且坡顶及坡脚无系统的排水系统,坡脚距离居民楼最近距离不足1m,在连续暴雨状态下,该边坡再次发生崩塌现象的可能性极大。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须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稳定性评价与加固治理。
2、气象水文
台山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以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处低纬度。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2009~2018年),年平均气温22.53°C,而台山市历年6~8月份为气温最高时期,最高气温38.3°C(2012年),最低气温1.6°C(2016年)。川岛上日最大降雨量达196.1mm,雨热同季达半年时间,雨季分布在4月上中旬到10月上旬。台山市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台风)、暴雨,其次为春秋干旱、寒露风、冻害等。如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艾云尼”、“山竹”带来的强降雨,造成了很多不稳定斜坡发生了地质灾害隐患。
3、地形地貌
勘查范围内以丘陵地貌为主,山脊地形较平缓,山顶似浑圆状,地势呈东西向延伸,坡面见中风化球状风化,沿山脊线的坡度一般15°~25°,两侧山坡坡度25°~35°,局部地段自然坡度达45°。勘查范围内最高高程为40.52m,最低高程约3.20m,相对高度约为37.32m。
本场地位于台山市川岛镇上川岛沙堤港正街二巷后背山边坡,地貌类型属山前平原,边坡总体呈“L”型,本次勘查分A段和B段,A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60m,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倾向约300°左右,高约2~8m,坡脚高程(黄海高程)约为+3.73~+7.59m,坡顶高程(黄海高程)约为+5.25~+14.36m。坡面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坡面岩土体组成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夹有中风化岩块。自然山体坡度约25°~35°,坡面见花岗岩球状风化,直径约0.5~3.0m,坡顶植被发育,主要杂草及灌木。坡顶、坡脚未见排水沟,坡脚距离建筑物最近距离不到1m。B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80m,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向,倾向约230°左右,坡脚高程(黄海高程)约为+3.26~+4.85m,坡顶高程(黄海高程)约为+6.12~+8.46m,高约2~4m。坡面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组成边坡岩土体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及中风化岩块。自然山体坡度约25°~36°,坡顶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
4、水文地质简况
边坡岩土组成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透水层为弱透水层。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征、赋存条件及径流形式等,在本次勘查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下水有以下2种类型:(1)为孔隙潜水;(2)为基岩裂隙水。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由于坡顶补给区汇水面积较小,坡面、坡脚未见地下水渗出。
根据水质检测报告和土的酸碱度易溶盐试验报告表,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综合判定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
5、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
5.1区域地质构造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简单,地质构造较为简单。据1∶20万区域地质资料,上川岛内没有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仅在离勘查区约20km的上川岛有一条北西走向断裂通过,走向为北西(340°)~南东(160°),表现为不连续的糜棱岩。在野外综合地质调查时未发现有断裂构造从勘查区通过。
据野外综合地质调查黑云母花岗岩中发育如下2组节理:
(1)第一组:走向北西(340°)~南东(160°),倾向南西,倾角约80°,延伸长度3~5m,间距2~3m,裂隙面较为平直,一般有铁锰质渲染,多平行分布。
(2)第二组:走向北东(80°)~南西(260°),倾向南东,倾角约80°,延伸长度1~2m,间距1~2m,裂隙面较为平直,一般有铁锰质渲染。
简而言之,勘查区内没有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以节理裂隙为主。
5.2新构造运动
勘查区所处区域自中生代经历了燕山运动,强烈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发生强烈的断块构造运动,并出现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轮廓。
据有关资料,勘查区新构造运动较弱,表现为地壳升降、断裂复活和热泉等。新构造形迹普遍显见,在北侧分布汶村温泉、金山温泉、开平赤水温泉、台山三合温泉等。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局部下降。具继承性、间歇性、不均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第四纪地壳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有多次间歇和停顿。越接近近代,上升幅度越小,而停顿时间越长,说明新构造运动具有不均衡性。
5.3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划分,台山市处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后缘,基本烈度6度,属少震区。边坡场地处于山前地带,建筑抗震属于一般地段,场地属于Ⅱ类场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相关规定,边坡治理抗震设防类别划分为标准设防类,应以抗震设防烈度6度采取抗震措施。
6、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点及钻孔揭露,结合岩土层成因类型、形成年代及物理力学性质等特征,本场区岩土层分为第四系残积土层(Q4el)燕山期花岗岩。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残积砂质粘性土(Q4el,第(1)层):属于残积土层,场地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1.80~2.50m,平均厚2.10m。黄褐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较多砂粒,稍湿,硬塑状,属残积土。建议fak=220kPa。
(2)强风化花岗岩(γ,第(2)1层):属硬质岩石,场地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9.30~19.20m,平均厚14.20m。黄褐色,风化剧烈,手易捏碎,遇水易软化,岩芯呈半岩半土状,质量等级为Ⅴ级。建议fak=500kPa。
(3)中风化花岗岩(γ,第(2)2层):属硬质岩石,场地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0.60~2.50m,平均厚1.52m。灰白色,成分主要有高岭土、石英、云母等,矿物大部分已分化,残余中粗粒花岗结构,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岩体坚硬程度划分为较硬岩,岩体质量等级为Ⅲ。建议fak=1000kPa。
7、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7.1边坡安全等级划分
经现场调查,勘查范围内边坡发生山体崩塌。A段崩塌体岩土体组成主要为残积粉质粘土,黄褐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较多砂粒,稍湿,硬塑状,崩塌体约10m3,崩塌体影响范围主要为坡脚居民;B段崩塌体岩土体组成主要为残积粉质粘土,黄褐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较多砂粒,稍湿,可塑状,崩塌体约6m3,崩塌体影响范围主要为坡脚4m左右。
本边坡岩土体主要由强风化花岗岩组成,属土质边坡,坡高为2.0~8.0m,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该边坡破坏后果严重。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16,综合评定该边坡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7.2边坡稳定性分析
A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60m,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倾向约300°左右,高约2~8m,坡脚高程(黄海高程)约为+3.73~+7.59m,坡顶高程(黄海高程)约为+5.25~+14.36m。坡面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自然山体坡度约25°~35°,坡面见花岗岩球状风化,直径约0.5~3.0m,坡顶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坡面岩土体组成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及中风化岩块,强风化花岗岩具有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易发生崩塌现象。场地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坡面、坡脚未见地下水渗出。坡体未见整体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坡顶未见拉裂现象坡脚未见排水沟,坡脚距离建筑物最近距离不到1m。
B段边坡勘查坡脚线长约80m,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向,倾向约230°左右,高约3~8m,自然山体坡度约25°~35°,坡面及坡顶植被发育,主要为杂草及灌木。边坡岩土体组成主要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及中风化岩块,强风化花岗岩具有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易发生崩塌现象。场地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坡面、坡脚未见地下水渗出。坡体未见整体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坡顶未见拉裂现象坡脚未见排水沟,坡脚距离建筑物最近距离不到1m。
暴雨期间,该边坡已经发生崩塌现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坡面无排水及支挡、防护措施。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边坡岩土体含水率增大,当自重超过边坡抗滑力的时候,即发生崩塌现象。
(2)岩土体松散,在连续降雨、强降雨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坡面岩土体含水率上升,其工程地质性能下降(内摩擦角、粘聚力均下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3)受连续强降雨作用,大风天气等气象因素是崩塌的诱发因素。
本边坡坡度较陡,坡面及坡顶见不规则花岗岩球状风化,花岗岩直径约0.5~5m,组成边坡土体结构极破碎,暴雨时,坡体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现象,但目前尚未见土体发生大规模滑移破坏,坡顶未见有拉裂迹象。
7.3边坡稳定性评价
本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坡率类比法、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7.3.1半定量分析
坡率类比法:经现状地形测量,边坡的平均坡率为(1∶0.6)~(1∶1.2),局部较陡处达1∶0.8。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有关规定,边坡的平均坡率已超出坡率容许值的极限值。
7.3.2定量分析方法
本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正软件的圆弧滑动法)对边坡稳定性验算产生大型滑动破坏的可能性。
(1)计算工况。由于该地区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不用计算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情况,只计算在天然状态的受力情况,并在自重工况下进行计算。
(2)计算断面。本次边坡稳定性计算选定3个断面,各断面分别代表边坡各坡段的稳定性。其稳定性采用圆弧滑动法(简化Bishop法)计算,潜在滑动面由计算软件自动搜索得到。
(3)计算参数。边坡稳定性计算的参数为天然状态下,包括边坡上岩土体的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土层厚度。其中土体的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是根据土工试验统计而来,土层厚度是根据现场钻探钻孔揭露数据而来。
评价区地下水位位于潜在滑动面以下,自重计算取天然重度,抗滑力计算取天然状态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统计标准值。
计算参数根据勘查分析测试资料,同时综合考虑边坡形态、组成物质、各岩土层的工程力学性能及相关工程经验等因素。见表1。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经计算,除断面1处于欠稳定状态,其余断面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容易失稳,由于边坡为一整体,局部大面积坍塌必然影响整个边坡的稳定性。故边坡的总体稳定性较差。由于坡面未有任何支护措施,在暴雨期间,边坡易发生崩塌现象,故必须采取有效的工程、生物手段进行治理。
表1天然状态下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成果表
8、结论与建议
通过现场勘察,查明了台山市川岛镇上川岛沙堤港正街二巷后背山边坡的等级、形态、边坡类型,根据边坡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及其组成物和远期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对边坡坡面、坡高基本保持现状,仅对坡体表层松散土体做清除处理,采用格构梁+绿化+截、排水对边坡进行治理,并完善边坡排水系统。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DBJ15-31-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赵佩.台山市川岛镇某边坡稳定性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20,32(05):32-34+37.
分享:
选择Petrel软件作为储层岩石学特征三维建模工具,从钻井、沉积相、孔隙水等多个方面准备数据样本;创新性地通过模拟储层成岩与演化过程,设计地层结构精细划分标准,精细划分储层结构;从岩石颜色、矿物组分和沉积构造3个方面,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求解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特征属性;按照优化设计的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获得储层岩石学特征三维建模结果。
2023-11-01盾构姿态主要指的是盾构的水平、垂直轴线与设计轴线的拟合情况,以及盾构机体的相对旋转情况。盾构姿态在实际施工显示为盾构的俯仰角、横摆角、回转角,其中俯仰角是盾构机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横摆角指盾构轴线与线路方向在水平面上夹角;回转角指盾构绕自轴线旋转的角度。盾构机姿态示意图如图1所示。
2020-12-28研究区属于龙门山前大邑-安县北东向断褶构造带内,处于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交接部分,构造变形复杂。区内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次级断裂发育,主要呈北东向、南北向展布;岩石类型以浅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岩屑砂岩为主、岩屑石英砂岩次之,少量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砂砾岩,极少量长石砂岩、砾岩。
2020-10-22储层非均质性参数主控因素全面研究,从定性和定量得出总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对于主控因素分析,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此次研究引入了砂岩碎屑组分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X区开展储层评价、有利区预测以及产建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2,3,4,5,6]。
2020-10-22针对目前新钻井与早期认识中存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区域沉积环境、古地理背景、岩芯观察、沉积序列和相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地震属性与砂体分布的特征,综合分析和论证认为:研究区珠江组下部(H13-H10)砂组为潮沙坝-潮道-潮沙坪沉积,并明确了储层砂体成因类型和砂体分布模式,为剩余油挖潜和加密井部署提供依据。
2020-10-22苏家屯洼槽位于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北部,受皮家走滑断裂以及桑树台断裂的影响形成独立的洼陷区。次洼内主要发育下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地层,受区域构造运动以及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次洼东南部地层发育较全,西北部登娄库组地层遭受剥蚀,总体呈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倾伏的斜坡构造格局。
2020-10-22一般来说,针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判断,最主要的标准在于研究其孔隙度与渗透率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参数当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一变量而存在的,而是多种变量对这两项参数进行综合而判断,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影响了这两项指标,只有充分了解成岩作用,才能对油气藏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
2020-10-22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时产生的典型地貌,其形成主要受到区域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和构造活动的影响[1,2,3]。气候阶地对当地气候变化有良好的记载[4,5,6];山区中的河流阶地的发育则记录了区域山体隆升的幅度和速率[7,8,9,10];外流河的阶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变化[11,12,13]。因此,研究河流阶地对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山体隆升的时段、幅度有重要的意义。
2020-09-02古河道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引起的河道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河道的形态物质体,在地面上仍有遗迹显露的古河道称为地面古河道;在地面上已无遗迹出露而被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古河道称为埋藏古河道。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利用大量钻孔资料、卫片解译、浅地层剖面探测资料等,发现在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地层内发育许多不同规模、不同时代的古河道,并初步复原了其分布情况、埋深与组成物质,对古河道进行了分期、断代。
2020-09-02高温状态的早期地球经历了岩浆海与地幔反转等特殊地质过程,随后太古宙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该时期水平地应力较弱,构造运动以垂向运动为主,这与现今的板块构造体制有较大差异。太古宙的岩浆活动及同时期的垂向构造运动不仅反映了该时期地球的热力学状态,还与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密切关联,如BIF型铁矿、钻石矿、硫化物矿床等[30]。
2020-09-02人气:5135
人气:3635
人气:2897
人气:2402
人气:236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期刊人气:1307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1671-5888
国内刊号:22-1343/P
邮发代号:12-22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546
影响因子:0.659
影响因子:0.149
影响因子:1.209
影响因子:2.86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