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农学专业教学实践

  2024-08-30    1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劳动教育对于强化专业认知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劳动性强等特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之间的融合。基于农业专业特点,系统讨论加强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及开展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应重点把握劳动教育如何做、做什么和如何评价3个关键问题,并从提升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学校管理制度设计、社会支持等层面系统分析农学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 关键词:
  • 农业生产
  • 农学专业
  • 创新创业
  • 劳动教育
  • 生产劳动
  • 加入收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2],是我国在解决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途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格局的改变,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性已蔓延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3],为学生传授学科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为更好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是高等教育所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4]。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构建劳动教育资源体系,重点加强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进劳动教育学科和专业课程建设[5]。然而,目前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指导还非常薄弱,对大学生劳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使劳动教育的途径、方法、评价体系等还不够完善。

农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农业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科研、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却志群等[7]以宜春学院为例,介绍了农学专业劳动教育与实践实习的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情怀。王殿[8]系统讨论了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育评价体系等,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但目前对农学专业劳动教育还存在着劳动内容的散点化、劳动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脱节等问题。以农学专业为例,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旨在提升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的科学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1、农学专业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


1.1 基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教育,提升劳动创造成果的认知

劳动教育是劳动和教育2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劳动要结合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具体生产劳动中感知和接受教育,在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进行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是人才全面发展和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生产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同时强调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农业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具体过程和相应的物质管理等,从而增强对农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建立多环节、多角度的劳动参与,使专业教育链同农业生产链有机衔接,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单纯理论学习。尤其在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很少有参与实际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使对农学专业的学习停留在理论的记忆和理解上。而农业生产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生产系统,如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采用肥料效应函数进行描述和解释,但教材上的肥料效应函数很难具有气候、土壤肥力、作物特性差异下的通用性,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生产劳动才能体会到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系统理解施肥对作物生理过程和最终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1.2 基于专业研究和探索的劳动教育,提升专业实践和创新技能

劳动教育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9],从而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农业生产过程几乎包含了农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部分,将农学专业劳动教育与当地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学生进行书本-农业劳动-书本知识的系统化过程思维和技能的培训。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探索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能力,同时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查阅法等途径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可进一步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验证。通过专业劳动-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基于专业知识思考和检验进行劳动的能力,拓展专业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及创新实践的思维。

1.3 基于创新创业的劳动教育,拓展创业眼界、提升创业思维和能力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10],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具备融合的共治机制[11],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创业的能力[12]。农业生产过程的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找创新创业的灵感和突破点。如对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专业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可能激发学生理解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从低碳农业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如刘合满等[13]提出以农业“双碳”目标为导向,构建围绕农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有机肥开发等的创新创业方向与内容构建。

1.4 基于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质量的提升

劳动基地是农学专业进行劳动教育的必备条件,基地建设是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基础。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方法[14]和开展专业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以高校校内专业实习农场为基础,以涉农企业的工厂、农场为依托,构建校企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和劳动教育基地,有利于提升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和资本,将专业劳动基地建在企业、建在农场,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


2、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应思考的3个问题


2.1 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做什么

农学专业与农业生产过程各要素密切相关,全过程或关键生产劳动过程的参与,将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感知和了解农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并激发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科学系统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如土壤耕作-施肥-播种或秧苗栽植-作物生育期动态管理与作物生长关键指标观测-作物品种筛选与育种-作物收获与深加工,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知识体系,也是劳动教育应围绕的一条主线。即从农业的整地开始,了解整地的基本要求,整地质量对播种、水肥保蓄和植物扎根及根系生长的重要性。施肥主要包括化肥与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差异、施肥的科学配比、施肥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可以将学习的思维和眼界从农业生产出发,跳出农业生产看生态和环境。进行作物播种或秧苗栽植、作物生长期的动态管理,如作物发芽、出苗、分蘖等生长动态的观察,田间除草、追肥、收获的管理等,通过这些劳动教育,可以系统了解和掌握作物生长规律和管理措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通过农学专业学生在田间优良作物品种生长性状观察、记载、选择、育种等过程,可以使学生结合国家战略,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到最后的作物收获与深加工,真正实现农业过程的系统化认知和管理,提升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2.2 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如何做

劳动教育应因专业、因地域、因需求而科学开展,可以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实习,整合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避免单个课程实习内容之间的割裂,无法形成完整的生产过程内容体系的实践。如农学专业的“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一般均设置有专门的实习课程,且内容涉及到整地、施肥、栽培管理、种质资源筛选与新品种选育及农田生态系统与管理等,基本包括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学院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层面,设置好系统的实习或劳动教育内容,从而实现课程实习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既避免了不同专业课程实习内容之间的脱节,又避免了农业生产链条的脱节,提升从一片土壤到一个农产品实践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

2.3 农学专业劳动教育如何评价

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劳动教育,应强调的是劳动参与度和学生自我的收获,有时候不宜用明确的分数来衡量劳动教育的效果。故建议劳动教育初期,从学校到老师,不应过分强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数,而应通过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劳动过程的认真程度、针对劳动过程的思考及科学知识与问题的探索等环节进行等级的划分。可以通过劳动过程专业知识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作物生长状况(如作物出苗率、病虫害发生率、作物产量等)进行劳动教育效果的具体评价。


3、农学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校、政府、企业多层面的体系,需要各个层面的配合才能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的效果。如陈秀香[14]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建立好校内、校外、家庭3个劳动基地,Wang等[15]建议可通过社会实践劳动、勤工俭学劳动和公益劳动3个环节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

3.1 提升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

在高校人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与地方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校政、校企合作的机制,将人才教育链与政府、企业人才需求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链、人才需求链之间的紧密互动机制。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及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劳动教育的要求[6],还受经费限制等,使劳动教育的开展仅停留于以课程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的整地、播种、施肥等基本环节,而缺乏后续的动态观察和思考等,从而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受实习基地基本条件的限制,课程实习环节的劳动教育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存在“讲形式、走过程”的问题,而使劳动教育难以取得实效。提升高校管理部门、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建立灵活、科学的考评体系,让专业劳动教育回归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回归到农业产业链中,才能逐步激发师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3.2 学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初期阶段,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该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学校要从劳动基地、劳动制度、考评体系、课程制度设计等方面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针对专业课实践内容体系设计、时间安排、考核方式等给予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既有监管又不能过于教条化管理。在广泛征集专业任课教师、地方涉农企业生产劳动需求、劳动内容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强化校地合作,与政府、企业、农户等之间架设起学生到地方进行劳动教育的桥梁,进行更好的劳动教育合作。

3.3 社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支持

社会和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直接影响了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对于劳动教育,同样要从社会系统获得真实的需求,并提升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企业可以提供基地、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劳动工具、机械设备等条件,通过学生劳动操作实现学生劳动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促进。

社会层面上,农业相关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中,以提供劳动教育基地、科技研发基地、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等形式,与高校建立制度化、项目化的可持续合作的工作制度,以企业生产为中心、以教师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为基础、以学生阶段性参与生产劳动和试验示范为目的,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体化体系。提升企业参与面、学生参与度,实现企业生产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双提升。

劳动教育在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社会、高校、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和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升农学类专业劳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汝贤.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03):101-104.

[7]却志群,沈春修,李丽娜.地方高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宜春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2(12):31-33.

[8]王殿.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23(02):34-37.

[9]傅亚宁.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条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20-25.

[10]刘乔斐,王健,杨松杰,等.新农科视域下地方院校农林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6):222-225.

[11]李德丽,于秋叶,于兴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机制及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9):20-22.

[12]宋志超.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49-52.

[13]刘合满,曹丽花,李传保,等.“双碳”背景下的“土壤肥料学”教学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23,46(17):191-193.

[14]赵冬生.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159-160.

[15]陈秀香.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03):170-174.


基金资助: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河南省新农科(农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信阳农林学院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土壤肥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农业院校‘产、教、创’融合的土壤肥料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实践”;


文章来源:刘合满,李传保,曹丽花.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农学专业教学实践[J].现代园艺,2024,47(19):155-15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等教育评论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评论

期刊人气:816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邮发代号:2-2980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半年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