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多元目标导向下高校思政课问题链生成逻辑与表达艺术

  2024-09-05    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思政课问题链的生成,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全面把握党和政府、社会、高校工作者和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需求,基于需求的多元性寻找问题矩阵,基于教材的既定性确定问题线索,基于学生的现实性挖掘问题(链)亮点,基于理论的深入性提升问题(链)价值,并按照完整性、层次性、连贯性、准确性、挑战性、灵活性等原则对问题(链)进行合理的表达和呈现。

  • 关键词:
  • 生成逻辑
  • 立德树人
  • 表达艺术
  • 问题链
  • 高校思政课
  • 加入收藏

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许多地方、许多高校进行了尝试。以问题为起点和纽带的问题链教学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1]2022年8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在江西设立以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成为全国获批设立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五个省之一,这表明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笔者作为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参考者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科学设置问题链。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出发,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问题链生成的内在逻辑,不断提高开发、设置、优化问题链的能力。


1、全面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多元目标


(1)从党和政府的需求来看,党和政府希望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通过符合党和政府意志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觉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使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这一目标需求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暨政治属性。

(2)从社会的需求来看,人才是经济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命线。社会各界希冀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出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经济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法治意识,讲大局、有修养、充满正能量、专业素养高,能够承担工作职责并高效完成目标任务的行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不能脱离世情、国情和党情,要通过接地气的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全面看待和深入思考,敢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做好未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一目标需求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育才性。

(3)从高校工作者来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线,有着自身的目标需求。一方面,高校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各地、各校、各时的具体情况,全面、准确地将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要结合大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完成了政治常识、情感认同、道德文化素养积淀这一基础,从学生主体的需求出发,结合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具体实际,针对大学生继续强化理论武装水平、夯实思想理论根基的意愿,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和期望的思政课程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有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大学教育规律,做好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具象化设计,根据不同学段的学情和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不同思政课的目标实施方案。同时,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阵地,高校工作者有义务结合时代需求、教学现状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深入问题,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党和国家不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政课程,开展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实验推演、社会调查、案例征集等开拓性工作。高校工作者具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学生需求执行思政课程教学方案、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做出独创性贡献等多重目标需求。

(4)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论熏陶、课堂学习、参观调研、深入反思等思政教学过程后,不断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不断获得应对现实问题与复杂挑战的底气和信心,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理论认知能力、道德情感认同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坚定政治意志,培育工匠精神,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用人才。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一目标需求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性。


2、深入把握问题链的生成逻辑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首要的是明晰教学目标,通俗讲就是科学设计教学问题。[2]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强调将教材内容设置成诸多具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师生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促进学生加深知识记忆、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培养思维能力,旨在切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在落实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出高效的问题链,成了推进整个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2.1 基于需求的多元性寻找问题矩阵

如前文所述,同样是高校思政课,不同的参与主体对该课程具有不同的目标需求。因此,设置问题链必须结合上述多元目标需求,进行全方位的问题链开发和设置,绝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既要站在高校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设置问题链,又要站在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大学生等不同需求主体的立场开发与设置问题链。在实际操作中,授课教师要在开课前结合多元需求,以开阔的视野设置出一定量的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关系且符合课程目标多元性需求的问题矩阵,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问题组成问题链。

2.2 基于教材的既定性确定问题线索

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一方面,既要反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也要提防借教改之名脱离教材的不当行为。在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设置问题链必须以教材为基本宗旨、基本框架、基本来源,充分弄清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形式、重点难点、先后顺序、主要内容和社会热点等情形,再设置相关的问题。同时,做到问题链设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通过合理的问题链设置,形成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线索,最终完成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都具有科学的推进逻辑,确保课程教学有通畅的教学秩序。

2.3 基于学生的现实性挖掘问题链亮点

高校思政课问题链设置必须一改以往思政课“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等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由课程的被动参与者变成课程的主人翁、建设者或合作者。教师尤其要在授课之前主动走向学生群体,充分观察、调研、提炼学生对即将授课课程的关注程度、期待程度和困惑程度,通过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小组研讨、网络征集问题等各种方式提前获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想解决的各种问题,从中筛选出具有普遍代表性又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课程的原有内容结合起来,充实问题链。因为这些问题源自现实,源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以这些问题将是问题链中的亮点。

2.4 基于理论的深入性提升问题链价值

将优秀理论引入思政课,让优秀理论为思政课赋值,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在高校思政课问题链设置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和应用,同时要结合课程的属性、教师的研究特长、学生的专业归属,不断引入正确的科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体现到问题链设置的全过程。通过充满理论思维的问题链教学,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3、不断提高问题链的表达艺术


确定问题的来源、问题的线索之后,要通过恰当的书面语言、严密的层级逻辑,将相关问题矩阵优化组合成一条或多条问题链。问题的表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将问题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然后从问题矩阵中选取一定的问题组成问题链;二是在课堂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正确的时机以合适的口头语言提出合适的问题。但不管设计问题,还是提出问题,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完整性

完整性原则包括教师设置的问题链必须全面地覆盖思政课程的多元目标需求、全面地覆盖教材内容,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全面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并呈现答案要点。完整性原则要求体现逻辑脉络、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实践要求等,还包括题型设置上的要求:既要有主观题又要有客观题;既要有开放性问题也要有半开放和封闭性问题;既要有引导式问题也要有压迫式问题;既要有名词解释、简答题,也要设置材料题或论述题。

3.2 层次性

“从问题出发,由问题导入,以具有递进性的问题链或平行问题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和深度学习。”[3]优良的问题链设置必须覆盖知识、情感、思想、技能等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分别回答不同层次的提问,最终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层次性原则也指在对时空秩序线索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设置时,必须考虑时空的递进性或有序性。

3.3 连贯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表现出秩序性,不存在没有秩序的事物过程。”[4]这种秩序性就是连贯性。连贯性原则包括教师设置的问题链能够将教学内容连贯起来,包括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之间要具有连贯性、教学执行过程与教学反思要有连贯性;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针对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积极准确的评价,对于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进行积极纠正;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将课堂中问题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缺陷的问题进行修正和优化,保证自我教学水平的连贯性提升。

3.4 准确性

准确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置问题(链)时要准确地呈现问题,这是保证问题式专题化教学顺利高效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充分领悟教材的内容体系,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情,准确无误地提出问题。

3.5 挑战性

挑战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链时必须提高某些问题的难度,以便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紧张感,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钻研问题,增加提问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许多大学生并非历史学、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学生,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因此教师应积极进行引导或阐释。对于特别复杂或者短时间内难以阐释清楚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前前置性问题或课后延展性问题,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教师再择机进行解答。

3.6 灵活性

设置问题(链)时,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将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体系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具有引领性、针对性、深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问题表现出来并加以衔接,让沉睡的教材语言以灵活的、艺术般的问题形式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在设置问题链并表达问题链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对问题链进行甄选和优化。灵活性原则既包括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问题,也意味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均需要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问题表达。当然,灵活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处理,“问题式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主流模式是将教学内容转换为问题链构成的专题。”[5]

综上所述,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对教材非常熟悉”“对学生非常熟悉”“对教法非常熟悉”“对教学目标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全面关注不同主体的目标需求,根据具体的学情教情生成丰富的问题库,通过一定的择优逻辑择取一定量的问题形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链,并采取科学的、艺术的方式方法将问题链在课堂中完美地表达出来,为学生提供持续的高质量思政课。


参考文献:

[1]王静.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95-99.

[2]叶仁荪.江西“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2(5):13-15.

[3]郭莉.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三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2):109-113.

[4]徐小军.基于过程秩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23(19):25-28.

[5]孙逊.高校思政课主导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3(2):56-61.


基金资助: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专项课题“多元目标导向下‘概论’课问题链生成逻辑与表达艺术研究”(WZT2022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汪爱平.多元目标导向下高校思政课问题链生成逻辑与表达艺术[J].科教文汇,2024,(17):54-5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期刊人气:110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874

国内刊号:43-1330/G4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