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2024-11-0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课程体系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这是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要求,也是基于OBE理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

  • 关键词:
  • OBE理念
  • 专业认证
  • 人才培养
  • 课程评价
  • 达成度评价
  • 加入收藏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和“设计总图”,其构建和实施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职业特征、人才定位以及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1]1-14,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确立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其次,毕业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对毕业要求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化分解,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再次,课程体系是由一组课程形成的、支撑毕业要求的架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依据OBE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严格讲是“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是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持续改进的客观要求。然而,许多高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存在理解偏差和实践缺失的现象,过往资料也缺乏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笔者将近期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整理成文,供高校同仁参考。


一、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基本遵循


其一,学生中心。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围绕学生更好的发展配置教育资源、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学生的发展性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二,成果导向。高校人才培养立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成效为导向,关注在校期间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以及是否“会学”,关注毕业时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毕业后学生“能做什么”,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正向实施教学环节,实时监控教学运行,力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其三,持续改进。基于“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理念,使用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进行评价、分析,引导相关主体对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改进不足。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培育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其四,教改创新。用评价指挥棒引导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课程组、任课教师等,理解和落实OBE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专业与课程建设要求,以评价改革引领教改创新实践、以评价举措促进教改创新深化、以评价结果检验教改创新成效。


二、课程体系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体系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或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能够达成的关键环节。毕业要求的达成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来实现的。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常以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二维矩阵来表达,每门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应有明确支撑。

(一)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

课程是实现毕业要求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就是要诊断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覆盖全部毕业要求,是否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周期与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周期相同。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一是分析评价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及学校有关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要求。

二是分析评判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验实习实训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学时和学分比例,是否能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是依据OBE理念,分析评价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毕业要求拆分、细化后的指标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对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系统描述,是所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体系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核心要素,毕业要求中的每个指标点应由不同的课程来支撑,一门课程的多个课程目标分别支撑多个不同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每门课程设置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逻辑性和互补性,既没有多余重复的课程,也没有缺失的课程。

四是分析评价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对毕业要求分解的每个指标点都要有相应的教学环节作为支撑。[2]即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分数,确立其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H(强支撑)、M(中支撑)、L(弱支撑),即相当于在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计算中合理赋值不同的权重(每个指标点各门支撑课程的权重之和等于1),以体现对某一指标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上的贡献度。一般来说一门课程支撑2—5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设计(论文)类综合训练的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数量可适当增加,每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由2—6门课程支撑,避免“过支撑”或“欠支撑”。[1]1-14如果有太多的课程支撑某一个指标点,就表明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者说浪费了部分课程资源;如果支撑某一个指标点的所有课程都是弱支撑(L),则表明该指标点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在整个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矩阵中,强支撑(H)数量>中支撑(M)数量>弱支撑(L)数量,因为弱支撑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是微乎其微的,太多的弱支撑没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依赖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应达到的要求,它既是教师承担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依据,实现相应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学习成效预期。课程目标评价是毕业要求评价的基础,其可靠性和达成度决定毕业要求评价的真实性和达成情况。

每学期对课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了解课程教学的状况、特点及水平,发现课程教学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推动各门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度(Di)可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3]:

(1)式中,hj为评价课程目标i的第j考核环节的实际平均分值;Hj为评价课程目标i的第j考核环节的目标分值;Wj为第j考核环节在课程目标i中的重要程度(权重);Di0.6表明该课程目标基本达成;Di0.7则表明该课程目标达成度为较好。

课程目标达成度Di是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证明该课程对某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

上式中Zi为某课程分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的重要性系数,各课程分目标的Zi之和等于1(即ΣZi=1)。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也可以采用平均值计算法,即:

分别按照加权计算法和平均值计算法求得的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会有微小差异,其中加权计算法更加合理。

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部分院校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中规定,取n个课程分目标达成度中的最小值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这样的规定值得商榷。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示例如表1、表2所示,其中:A%+B%+C%=1。按照加权计算法,课程总目标达成度=0.89×0.3+0.77×0.3+0.87×0.2+0.80×0.2=0.832

表1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通用表格示例

表2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示例

假设平时考核成绩和学习笔记环节考核成绩之和占4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60%,修课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78.1分,则按照平均值计算法,课程总目标达成度=78.1/100=0.781。


三、毕业要求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获得什么,是面向学生做出的专业学习发展承诺,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达成的解决本专业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集中体现了产出导向的理念,也是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关注点。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都关注毕业要求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

(一)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评价

专业毕业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对上支撑培养目标,对下引导课程体系设计。为了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2—4个能反映其内涵、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点,因此,也可将毕业要求表述为“专业标准”。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全面合理支撑培养目标,是否完全覆盖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等。一是要求准确把握培养目标核心意蕴、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矩阵、毕业要求与专业认证标准对照。二是依据专业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析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是否存不合理性。经过综合评价方式进行关联性印证,形成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结果。如果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存在不妥之处,则依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进行改进。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周期相同。

(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包括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各项毕业要求适用的评价方法可有不同,有些毕业要求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1)直接评价法。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教学成效是毕业要求达成的主要渠道,课程目标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因而毕业要求达成度主要基于课程考核分析法进行评价。在采用课程考核分析法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时,前提条件是依据OBE理念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长与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与课程目标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每门课程确立2—5个课程目标,不同的课程目标分别支撑不同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按照各课程目标对某指标点贡献度,或该课程性质、内容、学分数,或该课程对指标点支撑强度(H、M、L)大小分配合理的支撑权重。依据课程各种考核成绩可以计算出各“课程分目标达成度Di评价值”,再依据计算出的“课程分目标达成度Di评价值”和相应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计算出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达成度,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课程及其权重之间关系示例

例如,图1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的达成度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毕业要求指标点1.1达成度=∑相关课程分目标达成度Di×权重Ri=课程1分目标达成度Dn×0.4+课程2分目标达成度Dn×0.2+课程3分目标达成度Dn×0.25+课程4分目标达成度Dn×0.15。

每个指标点的所有支撑课程支撑权重之和=1(ΣRi=1.0),支撑权重赋值与该课程对本指标点的支撑强度H、M、L相关。一般而言,课程支撑强度为H,则该课程目标达成度Di的支撑权重则较大;课程支撑强度为M,则该课程目标达成度Di支撑权重居中;课程支撑强度为L,则该课程目标达成度Di支撑权重较小。如果某一指标点支撑的课程越多,且都是强支撑,则每门课程分目标达成度Di的支撑权重就越小,其重要性也就越弱化。每门课程的支撑权重由专业负责人召集相关课程负责人研商而定。根据管理学的“木桶短板理论”某项毕业要求达成度为该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非平均值),如表3所示。如此类推,可以计算出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如表4所示。

表3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示例一览表

表4 某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分析结果示例

(2)间接评价法。单纯基于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并不能完全体现毕业生是否真正达成毕业要求,因此应同时结合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间接评价方式,作为直接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补充,从而综合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如表5所示。

表5 毕业要求达成度综合评价示例

如果将用人单位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均以5分记,从高到低(5、4、3、2、1)分别代表“完全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达成度较低”“达成度很低”。假设用人单位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问卷调查样本数为N,对某项毕业要求(假如“1”)的评价为“完全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达成度较低”“达成度很低”5等级的人数分别是X1、X2、X3、X4、X5,则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对毕业要求1的评价值Y1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表4中R1、R2、R3、R4之和等于1,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确定权重Ri值,一般以R1为主体,且大于0.5。如果教师评价人数少,则可将教师对毕业要求评价的(平均值/目标分值)记为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

例一,学生自我评价样本N=50人,对毕业要求1的评价为“完全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达成度较低”“达成度很低”5等级的人数分别是X1=10、X2=15、X3=18、X4=5、X5=2,如表6所示。

表6 50名学生对毕业要求自我评价示例

学生对毕业要求1的评价平均值:

学生对毕业要求1达成度评价:

以同样的方法可求得学生对毕业要求2、3、4、5、6的评价平均值Y2、Y3、Y4、Y5、Y6和达成度C2-4、C3-4、C4-4、C5-4、C6-4的评价值,如表6所示。

例二,用人单位评价样本N=30人,对毕业要求1的评价为“完全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达成度较低”“达成度很低”5等级的人数分别是X1=5、X2=8、X3=7、X4=6、X5=4,则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1评价平均值:

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1达成度评价:

以同样的方法可求得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2、3、4、5、6的达成度C2-2、C3-2、C4-2、C5-2、C6-2的评价值。

假设毕业要求1的成绩考核达成度评价值、用人单位达成度评价值、教师达成度评价值、学生自我达成度评价值分别为C1-1、C1-2、C1-3、C1-4,如表5所示,则毕业要求1的达成度综合评价值:

C1=C1-1×R1+C1-2×R2+C1-3×R3+C1-4×R4。如此类推计算出其他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综合评价值C2、C3、C4、C5、C6,并选择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最小值作为本专业毕业要求总体达成度综合评价结果。

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各专业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改进,从而保障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均能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对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四、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是描述学生未来能做什么,也是教育类型属性的关键要素,决定了高等院校一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方向,规定了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确立专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根本依据,是专业面向社会做出的人才培养承诺,是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期望要求,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的参照。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师范、医学、法学等)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根本性依据,以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有关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等为内适性依据,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为外适性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中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职业特征、人才定位的描述是否清晰、准确、合理,专业特色和优势是否体现;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能力预期是否前瞻性反映了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利益相关方是否参与了培养目标的制定或修订工作等。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可通过召开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实施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收集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校内和校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进行评价。统计分析多种评价方式得到的意见和建议后,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并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和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的依据。

(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旨在为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提供直观、可靠的反馈和评价信息,可采用校内间接评价与校外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校内间接评价。学校组织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在校生的教学环节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获取学生学习成果相关数据,结合应届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评价学生毕业及就业情况,形成对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画像,间接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校外直接评价。校外评价是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重要环节,主要采用用人单位评价、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自我评价、社会第三方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对口度、职业满意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工作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价,鉴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各专业可以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意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应易于理解与回答,且反馈的信息有助于客观分析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例如对毕业工作5年的毕业生职业能力进行跟踪调查,调查题项以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为依据,每个调查题项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并按5分记,“非常高”记5分,“非常低”记为1分(见表7),每个等级以评价人数与调查样本总数的比值(%)记录。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见表8)。

假设,毕业生问卷调查样本为80,用人单位调查样本为20,调查问卷结果分别逐项填入表7、表8,从而分别计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5年后职业能力各相关调查题项的达成度,并进行调查题项“画像”,如图2、图3所示。以此为主要依据,再结合校内间接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表7 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价示例

表8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示例

图2 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评价示例

图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示例


五、结语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完整地贯彻、践行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内在要求;适时进行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是持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培养高质量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愿本文能够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闭环管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03):1-14.

[2]侯红玲,张军峰,任志贵,何宁,白海清,何亚银.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高教学刊,2018(24):167-169.

[3]侯红玲,任志贵,王长乾,等.基于OBE理念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策略[J].大学教育,2020(01):31-33.


文章来源:张安富.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06):1-11+11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教发展与评估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期刊人气:12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高教研究分会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742

国内刊号:42-1731/G4

邮发代号:38-92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