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根据无锡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介绍无锡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情况,分析基于现有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最后总结课程体系的阶段性应用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而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专业建设水平趋于成熟的标志,是一所高校独特的风格面貌与专业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1]。
无锡学院(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无锡市唯一的公办市属本科高校,沿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着力推进高水平的教学建设、高标准的专业建设、高素质的队伍建设,致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自动化类复合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一项特色举措是,我校于2018年迁址无锡办学后高标准建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竞赛中心),依托该中心组织指导优秀学生参加权威的国家级学科竞赛,尤其是在机器人竞赛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来带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3]。
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以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依托,结合我校“十四五规划”和自动化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就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
一、无锡学院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于2003年创建。2019年列为无锡市教育局重点建设专业;2020年自动化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2021年控制科学与工程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本专业以“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和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战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凝聚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凝练专业建设思路,从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相关机制。
本专业定位为面向江苏及其附近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面向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研发及先进自动化设备运行管理等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4]。在对所有本专业学生强调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兼顾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分类培养,以期有15%~20%的学生能考取研究生。
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以复合型和应用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专业确定了“以智能机器人为专业知识载体”的特色,设置了丰富的面向智能机器人的理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强化对专业知识感知—认知—晓知的渐进式基础理论和技术教学,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的多层次技能递进及创新能力培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形成宽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重构
2022年学校决定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思想及目标是“借鉴国内外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经验[5-6],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自动化专业根据学校对培养方案修订的总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即以“立足地方、服务全国、创新智能、错位培养”为发展理念,以智能机器人为专业知识的载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以灵活的考核方式为支点,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杠杆,通过机器人课程群、机器人竞赛、机器人实习实训平台(含校内和校外)等环节,配合本科生导师制[7]、学长制、本研互通制等多种新型实习实训制度[8],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新的应用型人才方案体系[9]如图1所示,方案中各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该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强调以机器人为载体,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用机器人的应用进行举例,实践环节则让学生真正操作、控制改进和设计机器人,并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创新设计内容,让学生紧紧围绕机器人这个典型载体,将本专业的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通识通修模块(57学分)、学科核心模块(51学分)、开放选修课(不低于34学分)和毕业论文(14学分),学生必须修满170个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最低需修满一个模块的全部28学分,综合拓展最低选修学分数不低于6学分(其中跨院系修读至少3个学分)。课程模块与学分分配如图3所示。
图1 培养方案体系
图2 方案中各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
(二)特色鲜明的机器人课程群
本专业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组织本专业所有教师认真梳理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提出了重要知识点理论与应用全覆盖的要求,即要求重要知识点必须在一门理论课和至少一门应用型课程中讲到。为此,本专业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了特色应用型机器人类课程群,包括新技术系列专题、机器人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基础、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智能机器人竞赛实验班等课程。
图3 三大课程模块与学分分配
新技术系列专题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该课程主要针对新生导学课和专业导论等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认知训练,并强化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和C语言设计基础等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的应用训练。结合竞赛中的视频进一步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还可以对机器人竞赛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并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竞赛中的一些入门的技术。
机器人技术基础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理论课和1课时实验课;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理论课和2课时实验课。这两门课是机器人类课程群中最核心的两门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以机器人为载体,将本专业各专业课中的重要知识点重新排序,把专业课中的抽象概念和知识通过机器人这个载体进行具体化讲解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拓展。
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该课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项目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以机器人为平台,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针对某个任务,来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并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实验班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无锡学院竞赛实验班管理办法》,以“学科竞赛实验班”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辅导的,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按我校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予以认定(一般为普通课程工作量的1.5~3倍)。为了确保竞赛实验班授课质量,竞赛实验班的每一节课均由至少一位教学督导听课。自动化专业根据历年来组织指导机器人竞赛的情况,每年春季学期开设3个机器人竞赛实验班,分别是智能汽车竞赛实验班、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竞赛实验班和中国机器人大赛竞赛实验班,以上竞赛均为竞赛排行榜中的II类竞赛,通过竞赛实验班的开设,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完美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机器人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材、学时与实验情况汇总数据见表1。
表1 机器人课程群数据汇总
(三)以机器人为知识载体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细致梳理了自动化专业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明确提出了“理论与应用全覆盖”的要求。这意味着,每一个关键知识点都将在至少一门理论课程和一门应用型课程中得到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这种双管齐下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实践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学院自动化专业将机器人作为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桥梁,不仅在重要专业课中穿插机器人应用的案例,还在实践实验类课程中广泛采用机器人作为教学工具。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机器人,从机械外形结构的搭建到动力学与运动学的分析,再到硬件设计的优化和软件开发的应用,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奥秘,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机器人知识体系。
这种以机器人为知识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为他们未来在自动化及机器人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锡学院自动化专业正以这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培养着一批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课外培养体系
本专业建有丰富的机器人类“三实”平台,即实验、实训和实习平台。校内实验室主要有水中机器人实验室、地面移动机器人实验室、空中机器人实验室和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竞赛机器人实习实训中心、水陆空机器人双创工作室等,此外,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相对稳定、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并且和本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相关的单位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9个,其中有机器人内容或者背景的实习实训基地有5个。
结合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多的优势,在课内外教学体系的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培养体系,一、二年级利用学科及专业平台进行兴趣培养和基础培训;三、四年级利用机器人兴趣小组或机器人俱乐部以作品设计、竞赛、创新项目和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分类培养。
此外,实习实践类课程严格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以项目形式为导向,在导师帮助下,学生在毕业前要做一个自动化类装置或系统;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除了完成规定的模块外,还要拓展完成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内容,课程设计也要围绕着最终课题来完成。项目导向式的实践中,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撰写论文和专利。
三、已取得的经验和应用情况
我校自动化专业坚持以智能机器人为专业知识的载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一)相关经验
1)教学过程中要有互动,要有讨论、演讲、随堂练习等环节。教学内容和难度应该适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并注重分类分层次培养。对于优秀学生,尤其是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者拥有项目的同学,可以适当给予部分相关选修课程免修的特权。对于深度参与企业课题的同学,可以用企业课程置换校内部分选修课。
2)重要知识点和抽象的理论一定要举例说明,选用的例子尽量用大家熟悉的,最好有配套的实验案例进行支撑。这些案例不仅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紧密关联机器人领域的前沿应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迅速建立直观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为每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了配套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加深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其科研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本专业实践性学分超过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实践性学时则超过总学时的一半,并且有一定比例的理论教学课程也是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进行授课,将“教、学、练、用、创”进行有机结合。此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吸收与应用,使学生们在“做中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同时,鼓励团队协作与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为培养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增加课程中作品设计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一举措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设计、制作、优化作品的过程,深化理论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并在团队合作中锻炼沟通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应用情况
1)多次做教改报告。利用2019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和2021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等会议平台,向兄弟院校汇报我校改革理念和初步成效,引起了其他同类高校以及用人单位的关注,并在会后前往合肥学院、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等高校进行深入交流和推介。
2)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随着在实习实践类课程中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部分优秀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同时,他们也能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019—2024年,自动化专业的优秀学生作为主持人申请了3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30余件。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自2018年以来,机器人团队共参加了10余次国家级机器人比赛(含省级选拔赛),获国家及省部级奖200余人次,获奖学生占专业人数15%以上开展实践专题讨论等活动60多场次。
4)本专业学生作品在校级学生作品展中脱颖而出,不仅参展作品数量众多,更以其卓越的质量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扎实的专业功底,更体现了他们创新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的飞跃,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无锡学院自动化专业以智能机器人为知识载体的特色课程体系,并由此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开发与研制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进.特色专业:独立学院内涵发展的着力点[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72-75.
[2]吴青聪,陈柏,吴洪涛.“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机器人工程学综合课程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0):136-138,144.
[3]陈忠厚.依托技能竞赛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23(8):171-174.
[4]郝娉婷,温馨.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基于深圳技术大学工业设计实习实训工作的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2023(3):57-59.
[5]盛红坤,张晨,李国东.“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3,9(4):19-22.
[6]胡国华,MATTHIAS S,缪群道,等.德国工程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8):4-7.
[7]李建国,郑琼.导师制主导下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24,10(19):152-156.
[8]王文东,庞明,阎龙,等.“本研一体”课程建设实施路径与实践案例[J].高教学刊,2023,9(1):102-105.
[9]陶大鹏,普园媛,赵征鹏,等.机器人竞赛驱动学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22):22-25.
[10]周献中,陈春林.自动化导论[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基金资助: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JSJG06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实验室管理重大项目“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调研与对策研究”(22SY0109);无锡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建立新型书院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YB202103);
文章来源:夏庆锋,李鹏,孙宁.以智能机器人为知识载体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教学刊,2024,10(34):115-118.
分享:
医院感染防控(以下简称院感防控)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患者流行病学史、感染相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推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感染防控措施的思维能力[2]。良好的院感防控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提高院感病例诊断准确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其岗位胜任力的体现[3]。
2024-11-29教育创新不仅是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举措,也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更高要求[1]。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的整合信息和联系概念的工具,逐步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2],展现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价值[3]。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增强学习者记忆力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众多优点[2]。
2024-11-29随着数字化教育的迅猛发展,信息过载使学生的学习碎片化、浅表化,学习者面对众多繁杂的学习资源,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习惯于传统课堂中被动接收教师知识的学生也会发现学校获取的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学”与“用”的脱节。
2024-11-28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将“新文科”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的学科重组,它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
2024-11-27近些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新浪潮席卷全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深层次全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大模型[6]、Sora[7]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2024-11-25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这要求各工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研究生体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面临着挑战。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2]。
2024-11-25工程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工科学生在大学生的比例为50%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1-2],其中,电类专业学生数占工科生总数的50%左右。麦肯锡曾经对83个跨国公司做过调查:如果需要100个工程师,有100个相应学历的人来应聘,按照公司用人标准,统计能够录取的各国学生数量。
2024-11-25“组织工程”一词最早由美国生物力学家冯元桢(Y.C.Fung)提出,在20世纪末形成完整的独立学科体系(1987年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认定)[2]。组织工程学属于再生医学领域,是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是保持、修复、替代组织器官功能的重要民生工程学科。与绝大部分工程类学科相同,组织工程的美育教学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2024-11-25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专业培养能力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及新工科建设要求[1-2],确定学生应具备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思维,能够运用液压气动传动创新性进行装备类产品的设计和优化,这是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1-25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构建新工科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相辅相成的学科新结构,结合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和物联网等相关的新工科及特色专业集群,其中测绘类专业是与其紧密关联的专业[3-5]。测绘技术历经模拟测绘和数字测绘,现已迈入智能测绘时代,其中的多专业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测绘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2024-11-25人气:4194
人气:2847
人气:2074
人气:1651
人气:16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期刊人气:4465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000X
国内刊号:23-1593/G4
邮发代号:14-357
创刊时间:201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