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4-07-2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为加强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全方位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定期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沿知识培训等,以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多学科合作的需求。

  • 关键词:
  • 交叉学科思维
  •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学科交叉
  • 研究生
  • 加入收藏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交叉学科思维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97年启动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旨在为交叉学科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条件。2004年,美国科学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表名为《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报告,倡导跨学科研究人员或教师积极培养乐于研究交叉学科问题的学生[1]。2014年,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CGS)在第八届全球研究生教育峰会上发布《大学领导人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提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7个原则,以指导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2]。为适应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内部分高校从2011年起开始采用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的方式培养研究生。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这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广阔发展平台,交叉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战略乃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机会,并且国内有许多高校已开展了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3]。通过强科研、促转化、重协同、谋发展,基于多学科协作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科学交叉,创新发展”。不论是增设交叉学科还是开展跨学科培养,归根结底是基于研究生教育“增量式”发展向“提质式”发展的战略考量。然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多学科合作的需求。针对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使命担当、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卓越公共卫生人才[4]。因此,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学科背景单一,传授的知识难以解决当前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大多具有医学、公共卫生学科背景,在研究生培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其在公共卫生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解不深入。如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了解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信息,但对相关环境对疾病影响因素的了解不全面,此时,农业专家可提供有关病原病菌在动植物中的传播途径及疫苗研发方面的意见,工科专家可提供设备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支持,保证医疗设备的及时供应和运转,计算学专家则能利用智能算法和数据模型进行预测、研判及态势分析,及时提供准确的情报。因此,公共卫生学院需引入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来解决现有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1.2 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暴露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不足和弱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公共卫生人才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现场工作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不足。

在传统学科分类下,公共卫生通常被划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和研究,限制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然而,公共卫生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预防传染病传播中,研究生不仅要了解医学、生物学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而受传统学科分类和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无法给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科间的壁垒使得研究生也很难接受多学科教育,无法全面掌握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如统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教育和培训的缺乏使得研究生视野狭窄,无法全面理解公共卫生问题的本质及影响因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相关专业人员除了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了解社会科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跨学科教育和培训的缺乏,使得研究生无法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合作,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难以培养出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导致研究生缺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数据收集及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不足。解决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生具备良好的问题剖析、协作、交流表达等能力,而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无法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也无法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1.3 跨学科合作机制不完善

跨学科合作在公共卫生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学科领域,如医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已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要想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跨学科合作成为必然选择。然而,目前跨学科合作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限制了跨学科合作的开展。由于不同学科在学科体系、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生跨学科合作有一定困难。(2)缺乏完善的平台,研究生难以建立跨学科合作关系,无法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

1.4 公共卫生知识更新相对滞后,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需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往往无法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使用的教材通常也是根据以往经验和知识体系编写的,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反映相关领域最新进展,而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挑战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2、学科交叉融合对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开设公共卫生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现实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也暴露出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与外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发展的建设原则。公共卫生问题通常是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知识,因此,学科交叉培养能提高研究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间建立关联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使其能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2.2 开设公共卫生交叉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促进居民身心和谐发展,单独依靠医疗卫生行业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聚力,实现行业融合、知识共享、健康共促,因此,需要培养交叉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人才。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主要围绕疾病预防和五大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学教育体系开展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但总体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科背景及其科研方向均为医学门类,师资背景相似,学科评价体系单一,学科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研究生缺少创新思维。展望未来,跨越学科壁垒,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突破口,也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2.3 学科交叉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具备更丰富的知识

学科交叉培养能促使研究生整合和应用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交叉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不仅具备医学和卫生学相关知识,还具备其他学科知识,如社会科学、统计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可以应用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多角度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更具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建议,如学科交叉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可以运用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来了解社会文化对健康行为的影响,运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评估和预测疾病传播趋势。

2.4 学科交叉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具有创新思维

学科交叉培养可促进研究生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这种交叉培养的好处主要是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不同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案,如在预防传染病传播中,单依靠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运用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制定方案、采取措施,其中医学专业人才可提供流行病学相关知识,社会学专业人才可研究人们的行为和社会习惯,心理学专业人才可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共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2.5 公共卫生人才需应对未来挑战,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问题,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迫使我们必须全面提升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学科交叉培养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不仅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可结合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疾病的传播机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等,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科交叉培养能使其跨越学科边界,与其他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合作,从而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3、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策略


3.1 加强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专业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根据教师研究方向,组建“主要导师掌舵,协同导师研究”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及科研队伍,开设公共卫生与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的交叉学科。(2)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与科研并进,打造质量、结构双优的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和拔尖业务能力,同时又有使命担当意识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双师型”人才[5];提高对教师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每隔5年教师必须在公共卫生相关单位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在实践基地导师的遴选原则中,导师需从事该行业3年以上,并能定期给研究生开展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讲座;导师需定期参加跨学科学术会议,丰富多学科知识,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以满足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需求,帮助研究生全面掌握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3)健全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每名研究生由不同学科或研究方向的两名导师指导,有助于研究生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如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相结合可增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将经济学与医学相结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可评估不同防控措施的经济成本,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2 制订全方位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公共卫生人才

(1)学校合理安排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相关基础课程,同时开设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课程,以促进研究生学习跨学科知识[6]。(2)开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加强研究生健康风险识别、暴露因素分析、监测评估等能力培养。

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以往在课堂或实验室中开展,今后应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从实验室走进社区、基层,走向疾病发生现场。加强研究生实践技能训练,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医院、当地疾控中心、研究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公共卫生相关实践项目、不少于6个月的轮岗实习及跨学科实践项目,并让其承担一定任务,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可让研究生参加疫情防控、卫生宣传、社区健康调研、健康宣传方案制订等活动,从而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加深其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理解[7];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作讲座,分享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3 构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

为加强跨学科合作,构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1)学校可以成立跨学科合作研究中心或平台,为不同学科研究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建立资源库,总结整理各学科好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生提供参考。(2)开展多学科研讨会和讲座,鼓励研究生参与,增强他们跨学科合作的意识;开展跨学科合作项目,可以是研究生自主发起的跨学科合作研究项目,也可以是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课程或项目,研究生通过参加跨学科合作项目,可以与不同学科同学一起工作,增强科研创新意识,如合作开展生物信息学研究项目时,计算机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生物信息和基因组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还可以取得更具创新性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3)学校可构建奖励机制鼓励跨学科合作,如设立跨学科合作奖学金或奖项,给予在跨学科合作中表现出色的研究生一定奖励,这种奖励机制可调动研究生跨学科合作的积极性。

3.4 定期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沿知识培训

高校应根据公共卫生实际工作需求,培养研究生公共卫生领域实际工作技能,使其适应公共卫生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1)制订定期培训计划。由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团队负责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团队要与学术界专家和行业专家进行合作交流,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从而保障课程内容的前沿性。(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公共卫生知识和技术,与专家、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远程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学习效率及质量,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相比,通过实地考察、模拟演练、案例分享,研究生可以深入了解公共卫生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帮助研究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3.5 构建评价反馈机制,做好毕业生信息追踪工作

为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开展跟踪调查。(1)学校开展全校毕业生调查工作,并成立专门的跟踪调研小组,构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满意度、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个人信息、教学满意度、实际工作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对学校人才培养建议等。充分利用学校就业网站、校友联络系统、微信群等,让研究生填写问卷,确保填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采用校园招聘会和教学基地调研的形式以及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及对学校培养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指导。(2)构建反馈机制,确保每年都进行跟踪调查,以及时了解研究生培养效果,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改进。(3)除了定期的调查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毕业生座谈会或校友交流活动,进一步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与毕业生保持紧密的联系。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学科分类和教育体系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有一定限制,学科交叉培养无疑是未来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方向,可通过加强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全方位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定期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沿知识培训等加强人才培养,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3]尹丛,程峰,王傲,等.探索建立创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卓越人才培养范式: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3,9(4):415-419.

[4]于澄,赵雪莹,阎美英.吉林省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发展的策略分析调查报告:基于SWOT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3):10-13.

[5]范明宽,曾智勇,胡长虎.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8-11.

[6]崔晓婕,董姝含,赵林燕,等.18所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1):140-142.

[7]刘利,秦晓明,张光贵,等.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认知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5):117-12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氯生经GLRX1调控NF-κB/GAD通路致胎儿生长受限的作用及机制”(82373609);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苏教师函[2022]29号);


文章来源:权晓杰,李静.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5):11-1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公共卫生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期刊人气:75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0580

国内刊号:21-1234/R

邮发代号:8-204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