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特征,并探讨视网膜血管参数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和眼底检查作为肝硬化筛查手段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和93名同期体检健康人员分别设为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使用眼底照相机和自动化图像分析系统对入组个体进行眼底图像采集和视网膜血管参数测量,包括视网膜血管管径、血管弯曲度、血管分支夹角和血管分形维数。比较2组各视网膜血管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视网膜参数单独和联合诊断肝硬化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具有更宽的视网膜血管管径、更大的血管分支夹角和更小的血管分形维数(P均<0.05)。视网膜血管管径、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及两者联合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95%CI0.820~0.919)、0.780(95%CI0.713~0.847)和0.901(95%CI0.860~0.942)。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视网膜血管管径和血管分形维数对肝硬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诊断效能较佳,两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眼底检查或可为肝硬化的便捷筛查和无创诊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常伴有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和微循环障碍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威胁着中国约700万人的健康[1,2,3,4]。肝活组织检查(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存在有创性和采样误差等缺点而没能成为临床常规检查,目前多以胃镜、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肝硬化[1,5]。胃镜检查为侵入性操作,检查过程中患者较为痛苦;超声检查与操作者经验关系较大,易受操作者主观判断影响而漏诊或误诊;CT则存在辐射,且费用高昂,上述原因造成部分患者接受检查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低。因此,探索一种无创、便捷、可靠和廉价的肝硬化检查手段依然是巨大挑战。
近年来,视网膜血管系统被认为是评估血管健康、检测血管结构变化和微循环病理特征的独特窗口[6,7]。多种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被证实会发生视网膜血管系统的改变[6,7,8]。眼底检查具有简单、无创和廉价的特点,是多种系统性疾病的辅助检查之一。肝硬化是可累及肾、脑、心、肺等多器官病变的系统性疾病,该病患者的视网膜是否发生改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血管改变和渗出与肝硬化的病情相关[9,10,11,12,13]。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特征,并探讨视网膜血管参数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和将眼底检查作为肝硬化筛查手段的可行性。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将2019年3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90例患者设为肝硬化组(包括56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和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同期在同院接受健康体检的93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入组个体均签署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伦理号:[2019]02-632-02)。
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组织学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1]。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或其他重大疾病;(2)合并有介质浑浊(如角膜瘢痕、白内障、玻璃体浑浊、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相关疾病(如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对照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肝功能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对照排除标准与病例排除标准相同。
肝硬化组男77例、女13例,年龄(50.68±10.50)岁;对照组男73例、女20例,年龄(48.33±10.85)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二、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以下检查。
1.眼底图像采集
受试者进入暗室环境适应2min后,由同一操作者使用免散瞳自动眼底相机(CenterVueDRS,意大利)采集2张45°以黄斑为中心的眼底图像,选取图像质量较佳者进行分析。
2.眼底图像分析
采用自动化系统——EVisionAI云平台[依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对眼底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视网膜血管参数,包括视网膜血管管径、血管弯曲度、血管分支夹角和血管分形维数(图1)。
其中,视网膜血管管径和血管弯曲度是在距离视盘边缘0.5~1.0个视盘直径之间的区域内测得的,测量值分别是区域内所有血管的管径和弯曲度的平均值。血管分支夹角定义为主血管分叉处两个子血管之间的第一个角度,测量值为所有主血管分支夹角的平均值。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概括了视网膜血管的整体分支模式,较大的血管分形维数提示更复杂的分支模式[14]。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和MedCalc19.4.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Shapiro-Wilk检验评价计量资料的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存在组间差异的视网膜血管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单独和联合诊断肝硬化的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视网膜及其血管分析示意图
结果
一、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的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具有更宽的视网膜血管管径,更大的视网膜血管分支夹角和更小的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P均<0.05),2组视网膜血管弯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
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三、视网膜血管参数单独诊断肝硬化的效能评价
视网膜血管管径诊断肝硬化的AUC为0.869(95%CI0.820~0.919),最佳截断值为186.35μm,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806。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诊断肝硬化的AUC为0.780(95%CI0.713~0.847),最佳截断值为1.53,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和0.731。视网膜血管分支夹角诊断肝硬化的AUC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2。
四、视网膜血管参数联合诊断肝硬化的效能评价
视网膜血管参数联合诊断肝硬化[Logit(P)=41.253+0.138×视网膜血管管径-43.832×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6和0.839,AUC为0.901(95%CI0.860~0.942),见表3、图2,较视网膜血管管径(Z=2.225,P=0.026)和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Z=3.874,P<0.001,)单独诊断肝硬化时的AUC有所增加。
讨论
视网膜血管改变常见于多种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过眼底检查和视网膜图像分析系统,这些疾病引发的视网膜血管改变可以被无创、客观地检测出来。多项研究表明,与病理生理过程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会改变视网膜血管系统的几何参数,如视网膜血管管径、血管弯曲度和血管分支夹角等[15,16,17]。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系统也发生了改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管径、血管分支夹角的增大和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的降低。
表1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血管参数比较
表2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参数比较
表3视网膜血管参数诊断肝硬化的效能评价
图2视网膜血管参数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
门脉高压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这与肝纤维化和假小叶的形成压迫肝内小静脉及肝窦,使血管扭曲闭塞、门静脉回流受阻有关[1]。门脉高压的形成会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使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增加,导致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和高动力循环[3]。同时,门脉高压还诱导了其他血管扩张分子,包括一氧化碳,前列环素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等[18,19,20]。这种外周血管过度扩张在眼底就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增加,而血管分支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血管管径大小变化后,视网膜血管系统适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又一阶段[16]。有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变化会触发视网膜血管分支重塑,导致血管分支夹角改变[21]。
视网膜血管分形维数的降低,提示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网较正常人稀疏,这可能与肝硬化患者外周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有关。在肝硬化发展的过程中,患者体内炎症介质(如IL-6和TNF-α等)水平升高,容易引起外周毛细血管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功能性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2]。同时,有研究表明白蛋白具有维持毛细血管完整性和稳定有效血容量的作用,而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外周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22,23]。
在具有组间差异的视网膜血管参数中,视网膜血管管径和血管分形维数表现出了较好的诊断效能,且两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达到了0.869、0.780和0.901。在本研究中,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各视网膜血管参数比较无差异,提示肝硬化相关的视网膜血管改变可能在疾病早期已经发生。这表明视网膜血管参数在对肝硬化的诊断上拥有巨大的潜力,眼底检查在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筛查中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门脉高压、肝功能减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的影响下,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视网膜血管管径和血管分形维数对肝硬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诊断效能较佳,两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眼底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无创和无辐射的优点,未来或可为肝硬化的便捷筛查和无创诊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1):846-865.
[8]谢幸洪.眼底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筛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4):14-15.
[12]尚佳,向莉,曾辉,赵朝霞.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眼底血管变化的临床观察.眼科研究,1999,17(2):149-150.
[13]徐弘君,何山林,王学敬,黄谨.肝硬化眼底血管变化与门脉压及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2):124.
黄茜,钟跃思,蔡满航.肝硬化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特征及其可能的诊断价值[J].新医学,2021,52(04):255-259.
分享:
肝硬化是肝细胞广泛性坏死后产生的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结节、假小叶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该病存在多种病因,常见疾病类型为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与血吸虫性肝硬化[1],其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晚期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2025-04-01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后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结节形成,三者相互关联。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116 万人死于肝硬化,占总死亡人数的2. 1% ,而我国成人肝硬化的患病率约为 0. 51% (700万),远高于美国(0. 27% )和欧洲(0. 10% )。
2025-03-31近年来,随着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胃静脉曲张出血已成为肝硬化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组织胶注入术因其显著的止血效果,成为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向异常扩张的静脉注入组织胶以封闭其通道,有效地降低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
2025-03-28。据统计,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病死率约为15%,5年病死率为44%~85%[3,4]。临床上西医治疗多予利尿、补充白蛋白、限制钠盐、腹水引流、经颈静脉肝内分流术等,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易出现顽固性腹水以及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肝硬化腹水的防治仍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5]。
2025-03-28乙肝肝硬化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慢性肝病,其进展过程中肝脏组织逐渐纤维化并形成结节,最终导致肝硬化,临床主要特征是肝脏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而伴随疾病进一步发展,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2025-03-25由此可见,乙肝肝硬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治疗上西医主要以抗病毒如使用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为主,而核苷类似物的使用存在耐药以及停药后复发等弊端[4]。使用干扰素虽然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但副作用较大。因此,探求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2025-03-19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发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因肝脏变形硬化、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显著改变,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
2025-03-14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varices,EV)破裂出血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高危食管静脉曲张(high-riskesophagealvarices,HREV)包括中度、重度EV,发生率为13.0%~20.9%[2]。HREV患者出血风险高,早期诊断HREV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时预防性干预治疗可避免发生破裂出血[3]。
2025-03-14国外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NAFLD人数为2.4633亿,相关建模预计2030年发病率将增长29.1%,达到3.1458亿[3]。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特效药及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采用运动、饮食疗法,临床用药主要为改善肝损伤和代谢综合征[4]。
2025-03-06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以慢性乙型肝炎较为多见。患者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进而出现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等。
2025-02-28人气:18547
人气:16001
人气:15567
人气:15083
人气:148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期刊人气:3008
主管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单位:安微医科大学和安徽眼科研究所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8422
国内刊号:34-1149/R
邮发代号:26-110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