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

  2024-06-27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肝脏肿瘤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同时行病理学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结果;分析不同时相扫描各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并计算一致性。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83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肝脏恶性肿瘤72例,包括肝胆管细胞型癌13例(18.06%),肝细胞型癌26例(36.11%),转移性肝癌31例(43.06%),肝混合性癌2例(2.78%)。肝脏良性肿瘤11例,包括肝脓肿3例(27.27%),肝血管瘤8例(72.73%)。其中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直径为1.86~13.61cm,平均(7.74±0.64)cm;病灶位于肝左叶14例(19.44%),肝右叶46例(63.89%),左右叶均有12例(16.67%)。平扫时低密度病灶检出率均高于等密度及高密度(P<0.05);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高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低密度(P<0.05),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高密度(P<0.05)。相比于64排螺旋CT扫描,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诊断中均较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下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P>0.05)。kappa检验显示:64排螺旋CT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不佳(kappa值=0.916,P=0.000);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39,P=0.000)。结论: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经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可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特征,利于更好的了解肿瘤进展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指明方向。

  • 关键词:
  • 64排螺旋CT
  • 后处理技术
  • 病理检查
  • 肝脏肿瘤
  • 诊断准确度
  • 加入收藏

肝脏肿瘤依据病理检查结果不同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其中良性肝脏肿瘤包括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血管瘤等疾病,而恶性肝脏肿瘤包括肝癌,常见的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1]。近年来,肝脏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肝脏恶性肿瘤无典型症状表现,仅表现为乏力、消瘦、肝区疼痛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大大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预后效果较差[3]。目前,临床对于肝脏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通过手术将病变组织切除,以缓解病情。但因肝脏结构较为复杂,术中出血率较高,且组织质地较为脆弱,手术难度较高,极易对胆管、血管等组织造成误伤,从而影响手术效果[4]。现阶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的方式是诊断肝脏肿瘤患者的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灵敏度,随着影像学及CT扫描技术的发展,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获得较好的应用,包括容积重组(CV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通过上述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肝脏肿瘤的特征,为临床鉴别及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提供有效参考[5,6]。鉴于此,本研究选取83例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就诊的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脏肿瘤良恶性应用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鉴别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例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YSKLL20200213-06),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其中男53例,女30例;年龄34~86岁,平均(59.86±3.82)岁;体质量指数19.85~23.67kg/m2,平均(21.77±0.38)kg/m2。(1)纳入标准:均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肝脏肿瘤性质;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病历资料齐全。(2)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或转移瘤;肾脏、肺功能异常;既往腹部或肝脏手术史;碘造影剂过敏;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本次检查者。

1.2方法

(1)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生产),严格要求患者检查前4h禁食禁饮,检查前7h禁服含有重金属药物,或行胃肠造影检查。嘱咐患者检查前脱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并预先行碘过敏试验,教导患者学习呼吸控制,确保CT扫描过程中呼吸与屏气频率相同。扫描参数:管电流为350mA,层厚为5mm,螺距为2.4mm,层距为1.25mm,管电压为120kV,重建矩阵为512×512。采用头先进仰卧位,对患者上腹部行常规平扫,待平扫结束后经肘静脉注射320mg/mL的碘佛醇造影剂行增强扫描,注射完毕后行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2~25s)、门静脉期(50~55s)、延迟期(5~7min)。(2)后处理技术:待所有扫描结束后将相关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VR、MIP、MPR、CVR,以更加仔细的观察肿瘤供血、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最后,应用双盲法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生进行阅片,最终获得统一诊断意见。(3)病理检查:将术中获得的肝脏肿瘤标本行石蜡包埋、固定、免疫组化、染色,并由两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进行阅片、分析及诊断。

1.3观察指标

“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1)分析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结果;(2)分析不同时相扫描各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3)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并计算一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用n(%)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时,Kappa值≥0.75为良好,Kappa值0.41~0.74为尚可,Kappa值≤0.40为不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83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肝脏恶性肿瘤72例,包括肝胆管细胞型癌13例(18.06%),肝细胞型癌26例(36.11%),转移性肝癌31例(43.06%),肝混合性癌2例(2.78%)。肝脏良性肿瘤11例,包括肝脓肿3例(27.27%),肝血管瘤8例(72.73%)。其中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直径为1.86~13.61cm,平均(7.74±0.64)cm;病灶位于肝左叶14例(19.44%),肝右叶46例(63.89%),左右叶均有12例(16.67%)。

2.2不同时相扫描各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

平扫时低密度病灶检出率均高于等密度及高密度(P<0.05);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高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低密度(P<0.05),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高密度(P<0.05),见表1。

表1不同时相扫描各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n(%)

2.3诊断结果及一致性分析

相比于64排螺旋CT扫描,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诊断中均较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下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P>0.05)。见表2~3。kappa检验显示:64排螺旋CT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不佳(kappa值=0.916,P=0.000);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39,P=0.000),见表4。

表2不同检查方法在肝脏肿瘤良恶性中的诊断结果

表3不同检查方法在肝脏肿瘤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

表4不同检查方法在肝脏肿瘤良恶性中的 诊断一致性分析


3、讨论


肝脏肿瘤是发生于肝脏部位的病变,肝脏转移性肿瘤及肝脏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其次为肝脏良性肿瘤[7]。手术是治疗肝脏肿瘤的有效手段。相关研究显示[8],肝脏恶性肿瘤病死率约占全国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由于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性高的特点,若患者发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一旦至病情晚期,癌细胞可进一步发展扩散及转移,极易对门静脉分支造成侵犯,再经门静脉系统后癌细胞发生肝脏内播散[9,10]。对于肝外转移患者而言,癌细胞可进一步对靶器官造成侵犯,如肾脏、脑等,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脏破裂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1]。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肝脏肿瘤诊断中影像学检查使其作为有效的手段,其中CT扫描安全性较高,并具有无创性、检查重复性强等优势,其作用原理在于CT扫描可依据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对X线透过及吸收率的不同,将获得的各项扫描参数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的图像分辨率更高,可更加清晰的显示病变检查部位的断面情况,有助于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图像特征[12,13]。另CT扫描中的较高灵敏度有助于清晰显示微小病变组织,但因小部分患者的肿瘤周围实质及密度间存在较高的相似度,仅仅采用单纯CT扫描无法对病变处做到有效测定,故临床可采用增强多期CT扫描的方式以提升肝脏肿瘤性质诊断准确度[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高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低密度(P<0.05),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病灶检出率高于等密度及高密度(P<0.05)。相比于64排螺旋CT扫描,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灵敏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诊断中均较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下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P>0.05)。kappa检验显示:64排螺旋CT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不佳(kappa值=0.916,P=0.000);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39,P=0.000),表明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金标准”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更加准确的掌握肝脏疾病的情况、肿瘤发展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究其原因可知64排螺旋CT扫描清晰度较强,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较高,与后处理技术相联合获得的图像伪影较少,能够更加清晰显示患者呼吸起伏变化与肝脏周围器官的关系,对鉴别诊断肝脏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价值,利于了解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侵犯程度等,为临床更好的掌握患者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15]。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经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可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特征,有助于及时了解肿瘤发展情况及侵犯程度,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但本次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在后续研究中需扩大研究样本量,以获得更加确切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军,李海,朱丹丹,等.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3):415-417.

[2]赵空军,何承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肝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12):1469-1472.

[4]周文华,徐大伟,王立军,等.多层螺旋CT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血流参数在肝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探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9,25(5):518-522.

[5]王会佑,沈春林,张若曦,等.CT鉴别诊断肝血管瘤、肝脏肿瘤的灌注参数变化研究[J].河北医药,2020,42(17):2651-2653,2657.

[6]杨艳萍,任旭,麻伟.常规超声与16排螺旋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21,45(12):1972-1973.

[8]黄钰莹,陈奕杰,郝树,等.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评估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3,20(9):41-45.

[9]张鹏.MRI和螺旋CT在乙肝肝硬化继发肝癌诊断价值中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4):68-70.

[11]潘晓奇,毛家仁,谭仲俊.64排螺旋CT成像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与治疗指导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2):49-52.

[13]周文华,徐大伟,王立军,等.多层螺旋CT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血流参数在肝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探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9,25(5):518-522.

[14]孙晓霞,张桂成,马宇,等.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肝脏血管瘤与富血供肝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1):1528-1531.


文章来源:贺汝东.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4,47(03):101-10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黑龙江医药科学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期刊人气:202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佳木斯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0104

国内刊号:23-1421/R

邮发代号:0.226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