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对DVT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定本院急诊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100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分对照组(48例,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52例,急诊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79.17%,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83.33%,P<0.05。结论:急诊护理应用于DVT患者护理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还能促进血栓消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具体指深静脉腔内出现不正常的凝结情况,对管腔造成堵塞,使得静脉回流出现障碍,若控制不当存在发展为肺栓塞的风险,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需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1]。针对DVT患者,临床注重常规护理干预,消除危险因素,保护患者安全,但是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需强化急诊护理干预,保护患者安全,促进血栓消融。本文探究了不同护理方式对DVT患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急诊科收治的DVT患者100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分对照组(48例)、试验组(52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3-64岁,平均(45.23±2.87)岁,其中手术后发生DVT27例,糖尿病致DVT10例,产后发生DVT6例,伴有其他内科疾病5例;试验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32-64岁,平均(44.87±2.69)岁,其中手术后发生DVT30例,糖尿病致DVT12例,产后发生DVT5例,伴有其他内科疾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P>0.05)。
1.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抗凝处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说明治疗手段优势,让患者获取信心,了解患者文化水平、生活背景,评估其情绪状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介绍DVT诊断和预期治疗效果,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急性期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避免对患肢造成挤压,切忌按摩患肢。
试验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注射护理,为了防止继发血栓发生,多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取皮下注射方式,需选择腹部两侧位置,且穿刺不宜过伸,不能揉搓,每次注射更换位置;②做好康复指导,留心观察患者肤色、肿胀情况,评估患者疼痛状况,休息时可使用气垫床,适当进行拍背和翻身指导,定期评估患者肢体恢复状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下肢被动活动、深呼吸和主动拉伸为主;③强化用药监督,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渗血、便血或呕血情况,输液时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血栓形成1-2周内需格外注意,警惕血栓脱落,若患肢足背浅静脉用药,可将浅静脉利用橡胶带结扎,促进药物发挥药效。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评估比较,具体标准如下[2]:显效:DVT完全消融,静脉血栓消失,彩超检查无异常信号,未出现新的血栓;有效:血管部分再通,未出现新的血栓;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两个等级占比之和;②满意度评估,利用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服务态度、业务素养、环境等满意情况,满分100分,1000分为非常满意,91-99分为满意,90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为前两个等级占比之和[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结果
2.1 护理效果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4.23%,与对照组79.17%相比较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护理效果[n(%)]
2.2 满意度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与对照组83.33%相比较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DVT临床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者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严重时会出现血栓脱落情况,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日渐重视DVT预防与有效干预,针对急性发作期的DVT患者,需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进行血栓消融,并配合科学急诊干预,保护患者安全,促进血栓尽快消融,并预防继发血栓出现[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DVT患者,临床护理以促进血栓快速消融、保护患者安全和预防继发血栓为主,急诊护理以上述要求为主要目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强调注射部位选择的合理性,避免重复穿刺,并注重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患者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同时注重用药指导,在发挥药效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
综上,在DVT患者护理中,急诊护理可改善患者病情,促进血栓消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晓洁,李文秀,姜义卿,等.脑卒中患者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的循证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8,25(5):519-521.
[2]付晨晨,潘文慧,张莉红,等.综合护理对急症四肢创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栓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4):156-157.
[3]张月娥.护理干预对实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673-674,678.
[4]王秀梅,黄世敏.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32-134.
雷永琴,崔萍.DVT的急诊护理干预分析[J].家庭医药,2019,(11):281.
分享:
近年,创伤性骨折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更加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3-4]。急诊救治创伤性骨折患者需对其病情进行有效评估,采取合适方法治疗以及护理,从而达到有效急救,改善患者病情目的。临床较为重视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不断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探讨,取得一定的结果[5-6]。
2025-04-09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属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排序分级,以此安排就诊时间与次序,让患者适当分流,显著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分级分区干预模式符合精细化、专业化护理需求,护理及时、精确,护理品质较高。当前,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用于急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较少,仍需积极探索。
2025-03-2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急诊科常见疾病,由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坏死情况。其发病后能否及时给予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的重点。但经过调查[1],目前只有20%AIS患者可在最佳治疗时机到达医院。
2025-03-1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肩负着救治危急重 症患者的责任,故而需加强急诊科的护理干预,以促 进急诊科有效救治患者[1-2]。而急诊室收治的危急重 症患者是急诊比较重视的对象,就诊过程分为分诊、 抢救、住院及监护环节,故而涉及较多临床科室,需 积极提升患者的护理运转模式,以保障患者安全,提 升护理质量[3-4]。
2025-02-24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安全及改善预后的基础。美国卒中协会建议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以<60 min为宜[3]。这就意味着从患者进入急诊科起,快速识别、监测、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措施等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目标控制,才能保证最终溶栓的及时性。
2025-01-16胸痛症状在急诊科患者情况中十分常见,其成因复杂,涉及心脏、呼吸、神经、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其中以心源性胸痛最为常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导致的胸痛,这些疾病的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
2024-12-0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型综合医院都设立了胸痛中心(CPC)。关于“胸痛”的疾病包含许多急性、重症疾病,轻者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神志、生活和行为,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CPC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024-11-18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2],国内每年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约为50万人,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发性疾病,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为题[3]。
2024-11-15急性心肌梗死(AMI)在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是造成我国人群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AM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23%,其中又分为早发性新发AF及迟发性新发AF。AF的发生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还可引起脑卒中等其他疾病。
2024-10-24急性胸痛患者的症状进展迅速,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需及早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在急救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精细护理是根据患者进行的细节护理指导,可采用示范、演练等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将常规护理进行优质化、精细化,让护理工作和操作流程变得更加有效、准确、合理及可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2024-10-11人气:18509
人气:16589
人气:15931
人气:15523
人气:152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516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0282
国内刊号:11-4656/R
邮发代号:32-41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5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