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对急诊护理中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近期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以此作为护理管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应用于急诊护理中,能改善患者护理质量,令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急诊科患者一般都是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外部创伤等情况下受到损伤的患者,该科室的疾病种类较多,病情十分危急,并且患者疾病进展较快,该科室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急诊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护理工作的预见性比较差,存在着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在护理管理当中需要采用风险管理,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1]。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急诊护理中急诊分诊管理控制的应用效果,选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选取60例,女性患者选取40例,患者年龄在41-8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6.4±1.1)岁;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在45-8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7.6±1.3)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前先将病历资料交与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符合研究要求后开始研究,在着手研究时,保证参与研究的患者与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上看,不会对本次研究科学性造成影响。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急诊分诊管理控制,方法如下:(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急诊科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事件责任制,由科室护士长作为领导,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急诊科室内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并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好感染管理工作,在接诊时一定要注重佩戴手套,对于急诊分诊护士而言,需要佩戴口罩来避免呼吸道感染。(2)对急诊区域与门诊区域进行划分,采用明确的划分标识,将分诊流程图挂在醒目的地方,保证急诊区域的舒适、明亮。(3)通过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来判断护理风险事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需要将实际情况报告给上级,而面对护理人员反映的风险,则需要立即进行监督,将护理风险事件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4)对分诊标准进行制定,并提高分诊工作能力,落实好核心制度,采用及时规范准确的记录方式。建立多方位的急诊安全管理系统,对待患者的意见需要耐心听取,科学分析[2]。
1.3 评价标准
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对比两组患者对的总满意率。(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以此作为护理管理质量的评价标准,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n%)
3、讨论
急诊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高,同时也容易超声医患纠纷,而急诊科这一特点与科室患者的特殊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临床研究表示,急诊科大部分护理风险事件都是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力度不够或者是护理服务质量不足所引起的,因此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需要对其进行急诊分诊管理控制。首先需要对引起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一是环境因素,一方面急诊科室内的患者流量比较大,因此容易出现环境污染与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急诊科属于门诊科室的前沿,因此容易受到医院人流的影响,对急诊患者造成的忽略。其二是急诊科室的工作量比较大,在接诊过程中,可能会对分诊工作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力分诊质量,导致患者不满,甚至产生误会。另外患者与家属与护理人员的语言沟通存在的一定的障碍,对护理人员的话语容易产生误解,导致其情绪激动、紧张等,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容易发现不必要的误会,这些情况也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关键。另外护理因素也十分重要,护理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力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的风险预见能力、护理专业能力、风险管理意识等都会对护理工作质量造成影[3]。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采用急诊分诊管理控制,能对患者护理质量进行改善,并且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8(56):192-192.
[2]苏丽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9):160-160.
[3]陈树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提升急诊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v.3(20):135-142.
徐传慧,宋炳霞.急诊护理中急诊分诊管理控制的应用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21):170.
分享:
近年,创伤性骨折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更加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3-4]。急诊救治创伤性骨折患者需对其病情进行有效评估,采取合适方法治疗以及护理,从而达到有效急救,改善患者病情目的。临床较为重视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不断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探讨,取得一定的结果[5-6]。
2025-04-09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属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排序分级,以此安排就诊时间与次序,让患者适当分流,显著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分级分区干预模式符合精细化、专业化护理需求,护理及时、精确,护理品质较高。当前,分级分区干预模式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用于急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较少,仍需积极探索。
2025-03-2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急诊科常见疾病,由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坏死情况。其发病后能否及时给予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的重点。但经过调查[1],目前只有20%AIS患者可在最佳治疗时机到达医院。
2025-03-1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肩负着救治危急重 症患者的责任,故而需加强急诊科的护理干预,以促 进急诊科有效救治患者[1-2]。而急诊室收治的危急重 症患者是急诊比较重视的对象,就诊过程分为分诊、 抢救、住院及监护环节,故而涉及较多临床科室,需 积极提升患者的护理运转模式,以保障患者安全,提 升护理质量[3-4]。
2025-02-24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安全及改善预后的基础。美国卒中协会建议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以<60 min为宜[3]。这就意味着从患者进入急诊科起,快速识别、监测、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措施等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目标控制,才能保证最终溶栓的及时性。
2025-01-16胸痛症状在急诊科患者情况中十分常见,其成因复杂,涉及心脏、呼吸、神经、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其中以心源性胸痛最为常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导致的胸痛,这些疾病的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
2024-12-0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型综合医院都设立了胸痛中心(CPC)。关于“胸痛”的疾病包含许多急性、重症疾病,轻者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神志、生活和行为,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CPC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024-11-18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2],国内每年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约为50万人,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医疗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发性疾病,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为题[3]。
2024-11-15急性心肌梗死(AMI)在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是造成我国人群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AM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23%,其中又分为早发性新发AF及迟发性新发AF。AF的发生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还可引起脑卒中等其他疾病。
2024-10-24急性胸痛患者的症状进展迅速,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需及早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在急救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精细护理是根据患者进行的细节护理指导,可采用示范、演练等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将常规护理进行优质化、精细化,让护理工作和操作流程变得更加有效、准确、合理及可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2024-10-11人气:16624
人气:15974
人气:15540
人气:15260
人气:1477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急诊杂志
期刊人气:217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5918
国内刊号:42-1607/R
邮发代号:38-353
创刊时间:200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