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铁路客站装饰设计深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应用

  2024-07-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解决铁路客站室内空间装饰僵化、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结合旅客在铁路客站中的通行线路,分析铁路客站空间功能特征,梳理铁路客站展示地域文化的空间节点。以新建荔波站为例,梳理荔波地区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从建筑设计深化、室内设计深化2方面阐述荔波地域文化在荔波站装饰设计中的融合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站房建筑造型、进站天桥、站台雨棚等融合当地特有的建筑元素;室内设计中,融入当地白裤瑶族民族服饰元素、地域文化符号和当地自然景观等,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氛围的客站空间。

  • 关键词:
  • 建筑设计
  • 文化元素
  • 装饰装修
  • 装饰设计
  • 铁路客站
  • 加入收藏

作为铁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客站是铁路与城市的结合点。铁路客站对于城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外在体量关系上,更重要还在于高铁客站是旅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接触到的“第一城市门户”和“第一城市名片”,能够决定旅客对这个城市的最初印象[1]。因此,铁路客站的装饰设计在满足客运基本功能舒适和旅客方便快捷疏散的基础上,还需从城市地域文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装饰设计,以呈现铁路客站所表达的城市特色和文化[2]。以荔波站为例,分析总结站房的空间构成和特色,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并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转化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为站房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转化提供创新设计思路和理论支撑。


1、基于用户体验的文化展示节点分析


铁路客站主要由交通功能性空间与交通辅助性功能空间组成。交通功能性空间是与铁路运输、交通客运输送相关的功能空间,是铁路客站的主要核心空间,其他辅助性空间主要是围绕交通功能空间而展开的有机联系体[1]。在铁路客站两大空间建设中,以满足用户体验为中心,分析各功能分区的文化展示要素。

1.1出站区域空间

出站区域空间是客运站人流最密集、方向变化最复杂的区域,是为方便乘客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而设计。因此,出站厅与进站厅必须分开设置在人流线上,若在同一层,则需在进站厅与出站厅之间设置适当的缓冲区。出站厅要求具有快速通过和引导功能,并在出站口外设置足够的缓冲区域,且尽量靠近铁路空间外的停车场和出租车载客区。荔波站出站区域平面见图1。

出站区是乘客下车后第1个接触的区域,乘客会首先感受到所到城市的文化气息。因此,其空间设计既要符合基本功能要求,又要重视通过意境、格调、氛围满足精神文化审美需求。旅客感官上所见、所闻的设计内容要与客站外部设计相一致,使内外部地域文化元素统一并得以强化。但由于出站厅的快速通过性和优质导向性,因此设计不宜繁琐,仅需从色彩与细节点缀上进行深化,根据站房整体设计理念要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以确保色彩一致性和协调性,且简约大方。

图1荔波站出站区域平面图  

1.2进站区域空间

进站区域空间是引导、分流进站旅客的区域,区域内还提供多种服务类型的候客功能,如咨询、办理购票手续、临时聚集等,以及乘客行李一般都会在该区域内进行检查。进站区域空间设计要求风格明快通透,一般设在与候车厅连通的铁路客站正中央,方便旅客快速到达候车区域。荔波站进站区域平面见图2。

图2荔波站进站区域平面图  

进站空间相对建筑本身而言,其限定性和私密性较弱,主要强调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快速交流与渗透,讲究空间内对景、借景以及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通过加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使空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1]。

1.3候车空间

目前,铁路客站已由传统的独立旅客站房,发展成为大型综合站房,具有综合交通枢纽作用。通过进一步落实提升空间弹性和利用率、缩短服务距离、提升服务水平等改进措施,传统候车室严格的空间分区将不复存在。现代铁路客站内部空间的分隔方式逐渐改变,不再使用实体墙面,而是借助软性界面进行区分,如绿植、座椅、服务台等,候车区使用率得到提升,旅客乘车流程更加简洁,空间也更加开阔和明亮。荔波站候车空间平面见图3。

客站内部空间的划分设计与装饰文化营造应同步进行,并以吊顶为主要装饰打造区域,通过特殊符号、图案等装饰形式,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构建主要视觉元素区域。该装饰所传达的文化,应通过整体空间意象进行表达,使旅客在不经意间感受到高度融合的装饰艺术与地域文化之美。

图3荔波站候车空间平面图

随着客站空间设计和技术元素的不断变化创新,设计人员往往易忽略新时代规划下大空间、大尺度铁路客运枢纽设计中的细节设施,而该类细节却是展示本土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如客站内部的柱体、门套、栏杆、扶手、球形风口色带、大回风百叶格栅等区域,都是融入文化细节的切入点,加强细部的创新设计和文化元素应用,可以使客站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得更加丰富和完整。

1.4售票空间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售票系统的运用,原有传统集中式售票空间正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站内一部分分散的、面积不大的开敞售票空间(其中,除开敞人工售票空间外,还需设置自动售票机);另一部分售票空间则设置在出站通道、高架快速进站口等区域。如北京南站售票空间遍布客运站地铁层、地下出站层、地面层每个区域空间,极大减弱了人流冲突性。由于存在部分旅客选择在铁路客站购买预售车票,因此客站一层仍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办理售票、转签、退票业务的场所。

售票空间一般较小,且与候车空间具有较强联系,因此该空间内的整体风格应与候车厅保持一致。其中,可增加文化元素的切入点以吊顶、开敞人工售票背景墙、柱体等为主。荔波站综合服务中心平面见图4。

图4荔波站综合服务中心平面图  

1.5辅助性空间

辅助性空间主要是指包括职员管理区和职员服务区在内的与乘客在客运站乘坐的交通工具不直接联系的功能区域。一般情况下,管理区往往设置在部分边角空间相对次要的角落。服务区包括公共卫生间、商业区、信息区、餐饮区、娱乐区等与进站区、候车区、售票区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空间,能够方便旅客出行。荔波站辅助性空间平面见图5。

图5荔波站辅助性空间平面图  

服务区公共卫生间尤为重要,其空间内的分类较为复杂,是旅客除候车区域、售票区域外使用最频繁的区域。其中连接候车厅的通道、盥洗室、厕位间等,在进行深化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布置好流线,在旅客进入每一个空间的第一视觉点布置文化装饰点;同时,需注意哑口套、镜体、隔断板等部位的细节塑造,且细节设计与客站整体设计、立意构思要相统一、相配套。从某种意义来讲,内部空间细节设计决定了客站地域性表达的成败。


2、地域文化调研


通过对荔波站沿线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将荔波瑶族地域文化融入高铁客站深化设计及施工中。

2.1地域民族文化

荔波县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白裤瑶族。白裤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3]。白裤瑶族分布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等地,总人口约3万人,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族妇女夏装最为精美,前后衣片用2块布料缝合而成,无领无袖,仅肩部相连,背后绣有“瑶王印”[4]。“瑶王印”作为白裤瑶族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可在站房装饰中作为主题采用。白裤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5条红色花纹,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绣在衣上以示纪念,也是其氏族图腾的标志[5],可作为站房细部点缀使用。白裤瑶族服饰见图6。

图6白裤瑶族服饰  

根据地域民族文化调研,白裤瑶族民居建筑(见图7)分为“叉叉房”和“干栏式”建筑2种[6],为实际工程项目中利用民族建筑要素特点进行创新性建筑设计提供了诸多启示。“叉叉房”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较低,且具有通风散热、冬暖夏凉等特点。“叉叉房”功能特点与站台雨棚区域功能相匹配,故在进行深化设计时,雨棚造型结构可借鉴“叉叉房”的房屋建筑结构。

我国大多数建筑结构符合三分法,即台基、屋身和屋顶。民居屋顶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份量几乎可以压倒其余2个部分,有“中国的建筑就是一种屋顶的设计艺术”之说。白裤瑶族民居建筑也不例外,其屋顶属于二面坡类型,多以悬山顶(又称“挑山顶”,见图8)和硬山顶为主,特别是以悬山顶居多,悬山顶在结构上多采用简易的斗拱进行支撑,使屋檐在较大程度上外延。该类屋顶形态多与南方雨水天气有关,屋顶前坡度缓,后坡度陡,前坡有阳光照射,屋顶干得较快,不易产生湿气。白裤瑶族分布于山区,自然材料丰富且易获取,因此住宅用材多就地取材,以石材做台基,以泥石混合做屋身,以木材做柱梁。白裤瑶族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用、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室内空间的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7]。荔波站建筑造型的设计深化思路是延续白裤瑶族传统民居干栏式、悬山顶等结构形式,将白裤瑶族建筑文化融入其中。

图7白裤瑶族民居  

图8瑶山古寨传统民居悬山顶  

2.2地域自然景观

荔波县地处北纬25°7′~25°9′,地貌地形造就了远近闻名的奇山秀水——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喀斯特绿色宝石。小七孔风景区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在荔波县西南部,景区以奇、幽、俊、秀、古、野、险、雄著称[8],而小七孔古桥则是景区标志性景点(见图9),桥身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充满诗意与浪漫。站房室内的装饰元素,可汲取当地喀斯特自然景观的神韵,将其化为灵动的元素,点缀于室内,与站房所在周围环境相联动,展现当地自然之美。作为贵州通往广西商旅大通道的一个历史见证,小七孔古桥也可作为荔波站重要的文化点进行融合。

图9小七孔古桥 

荔波当地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为站房设计提供了灵感和依据。在站房设计中,可以融入白裤瑶族的服饰、建筑和民俗等元素,体现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可借鉴小七孔古桥等自然景观元素,营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氛围的客站空间。


3、地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展示应用


3.1站房建筑融合

荔波县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张世界级品牌,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9],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荔波站站房建筑屋顶设计原型为白裤瑶族民居重檐悬山顶建筑结构(见图10),外挑檐口底部排列荔波古建斗拱椽木(见图11),外立面由传统瑶族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见图12),左右两侧点缀古建垂花(见图13),中央幕墙区域每一跨设置“瑶王印”图形。通过将当地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相结合,以现代建筑手法进行演绎,展现荔波的秀美气质。

白裤瑶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设计图案注重正反平衡的处理,强调图案之间的相互呼应与交错,创作上遵循整齐、对称、平衡的设计风格,荔波站站房正立面设计采用女子背牌上的“瑶王印”图案(见图14、图15),以几何图案组织成印章图案,在没有具体物象再现的情况下,方格内呈现出飘逸的留白,纹饰有序,显得秩序井然,给观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图1 0荔波站外立面重檐悬山顶实景 

图1 1荔波站古建斗拱椽木演变实景 

图1 2荔波站干栏式建筑外立面实景 

图1 3古建垂花及其在荔波站的应用  

图1 4荔波站“瑶王印”专项设计融合  

图1 5荔波站正立面“瑶王印”全景  

3.2进站天桥建筑融合

荔波站进站天桥是我国首座采用曲线型钢结构桁架的铁路旅客天桥,抽象采用荔波小七孔桥造型,改变传统进站天桥的结构形式,结构与建筑造型相互结合、相互衬托,天桥弧形既是建筑造型又是结构构件,显得结构轻巧、造型奇特,神似荔波小七孔桥造型(见图16)。

图1 6荔波小七孔桥造型进站天桥 

3.3站台雨棚建筑融合

白裤瑶族的独特建筑因受环境地形的制约,有“石头山上有人家”的称谓。“叉叉房”是白裤瑶族历史最悠久的居住建筑,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修的特点。“叉叉房”的修建、分布和建筑结构都依托自然地理环境,白裤瑶民将树干和树枝相互绑扎,作为整个房屋的支撑架,把支撑架的底端埋入土中,在支撑架四周夹挂芭茅草杆,屋顶盖上芭茅草[10]。荔波站站台造型融合“叉叉房”造型(见图17),以结构造型方式延续白裤瑶族建筑文化。

图1 7叉叉房与荔波站雨棚  


4、地域文化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展示应用


结合荔波地域文化特点,提取文化元素,在站房候车厅、售票厅、通道等区域的吊顶、墙面、柱面运用现代建筑手法进行表现,使站房室内空间更具文化性、地域性及新时代特征。

4.1民族服饰文化融合

白裤瑶族经历过几次大迁徙,白裤瑶族女性百褶裙上的3条蓝色条纹即代表其迁徙历程,分别跨越了3条江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另一条则已无证可考,而按其现在的聚居地,推测为长江以南的某条河流。项目团队经过大量走访,深入当地各个民族古寨,收集民族服饰纹样,通过总结归纳,从白裤瑶族女性百褶裙上提取灵感设计形成候车厅吊顶的3层变化结构,以抽象描写白裤瑶族的发展历史(见图18)。

图1 8白裤瑶族女性百褶裙元素及其应用  

4.2地域文化符号提取与应用

瑶族图案设计主要是将点、线、面从不同方位以交错、连续的手法构成集合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11]。项目团队进行主题图案设计创作时,在基本瑶族图形形态基础上,通过稍加省略、添加和变形,使图案更加适用于候车厅吊顶装饰(见图19、图20)。

图1 9瑶族传统图案及其在候车厅吊顶中的主题纹样符号设计  

图2 0候车厅吊顶主题纹样符号应用实景  

“回形纹”具有规则重复的特征,是荔波瑶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之一,其造型结构表现出多样的装饰风格。将回形纹元素进行有序排布,并在荔波站内部空间进行统一点缀使用(见图21),对荔波站内所有空间进行诠释,通过反复出现的回形纹元素加深旅客对于铁路客站的记忆。

图2 1回形纹在站房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4.3地域自然景观提取与应用

候车厅两侧山墙造型来源于荔波小七孔景区的小七孔古石桥,古石桥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桥长25 m,桥面宽1.8 m,拱高4.0 m,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桥身集精巧、秀美、古朴于一身。站房两侧山墙造型是将小七孔古石桥体量数据等比例缩放,以凹洞模仿桥洞等造型设置而成(见图22)。

为了使站房更多地融入“荔波奇景”,站房室内多处与外部自然山水相联系,采用“对景”手法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进行融合,将喀斯特地形地貌轮廓运用到吊顶装饰,以及在站房通道通过调整铝方通长短的方式,展现喀斯特山峰的奇观,使旅客进入荔波站后,第一时间感受到“喀斯特”的壮观,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得到最生动的诠释。地域自然景观在荔波站中的应用见图23。

图2 2小七孔古桥元素及其应用  

图2 3地域自然景观在荔波站中的应用  


5、结束语


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特定区域性特征的文化,每个地域的地域文化都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天壤之别。虽然建筑在设计和文化元素运用上都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同地区表现地域文化的方式、设计手法、表现形式等都存在不同。尤其像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高铁客站建筑,在具体城市或地区中,表现出当地地域文化特色都及其重要[12]。

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重心正逐步转向中小城市,未来随着各中小城市的城市特色形象建设的开展,在建筑材料技术标准严格执行的同时,融合城市地域特色将成为“城市门户”高铁客站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车站建筑应能清晰展示当地特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建筑符号表达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站房,成为城市形象的宣传窗口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抓手,进一步推动地区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蔡文慧.新成都铁路客运站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20-22.

[2]宁静.广西南丹白裤瑶特色文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19(20):172-173.

[3]贾京生,贾煜洲.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应用现状与艺术特色[C]//2015年第十五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5.

[4]王雅娟.瑶族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6.

[5]秦林.独特的白裤瑶族[J].西部大开发,2008(2):56-57.

[6]宁玥.广西白裤瑶民族建筑的传承与发展[C]//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南京,2016.

[7]哈婷婷.漫步六条经典线路[J].当代贵州,2005(10):12-17.

[8]秦辉.荔波“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战略路径突围[J].人大论坛,2017(6):66-67.

[9]于瑞强.广西白裤瑶民居建筑特色探析[J].艺术探索,2010,24(5):30-32.

[10]封利.鲁地域文化符号在高铁客运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11]张鹤.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符号表达:以高铁雅安站站房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9(6):46-50.

[12]钱增志.铁路精品客站细部人文设计及工艺创新[J].中国铁路,2021(S1):70-75.


文章来源:董多,韩锋,薛宏斌,等.铁路客站装饰设计深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2024,(04):82-8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铁路技术创新

期刊名称:铁路技术创新

期刊人气:5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交通

国际刊号:1672-061X

国内刊号:11-4841/U

邮发代号:82-271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