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溃疡应用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7月的60例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甲硝唑组给予常规甲硝唑,联合用药组开展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治疗前后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口腔溃疡复发率。结果:联合用药组疗效、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口腔溃疡复发率对比常规甲硝唑组有优势,P<0.05。结论: 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实施效果显著,可控制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从而有效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降低口腔溃疡复发率。
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在发作期间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及时进行治疗十分重要[1]。口腔溃疡的发生和精神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元素缺乏等有关,目前无特效疗法。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7月的60例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甲硝唑组给予常规甲硝唑,联合用药组开展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治疗前后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口腔溃疡复发率,分析了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17年9月到2019年7月的60例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组,联合用药组年龄23-68岁均(47.24±2.56)岁。男18例,女12例。口腔溃疡分级:0级4例、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3例,口腔溃疡发病的时间1~22d,平均(6.63±2.31)d。常规甲硝唑组年龄21-62岁均(47.68±2.21)岁。男19例,女11例。口腔溃疡分级:0级4例、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2例,口腔溃疡发病的时间1~22d,平均(6.68±2.37)d。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常规甲硝唑组给予常规甲硝唑(国药准字H41023496,上海金不换兰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口服40mg,每天3次。治疗1周。联合用药组开展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在常规甲硝唑组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其中,给予适量维生素C在溃疡创面涂抹,并给予棉签蘸取适量西咪替丁注射液在溃疡创面涂抹,每天2次。半小时内避免漱口和进食。两组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治疗前后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口腔溃疡复发率。显效:口腔溃疡1周内愈合,进食正常,无疼痛;有效:口腔溃疡7-9天愈合,疼痛减轻,进食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4.0统计实施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疗效
联合用药组的疗效高于常规甲硝唑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数(%)]
2.2 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
治疗前两组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接近,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优于常规甲硝唑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比较(x±s)
2.3 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
联合用药组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优于常规甲硝唑组,P<0.05,联合用药组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是8.25±2.15天,而常规甲硝唑组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是6.21±0.21天。
2.4 口腔溃疡复发率
联合用药组口腔溃疡复发率更少,P<0.05。联合用药组口腔溃疡复发率有1例,复发率是3.33%,而常规甲硝唑组口腔溃疡复发率有6例,复发率是20%。
3、讨论
口腔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一些患者使用传统的含激素药物将轻度或中度溃疡转变为难治性溃疡[3]。在疾病期间,溃疡面积增大,粘膜下层位置较深,其特征是剧烈疼痛和影响口腔功能[4]。在治疗方面,除了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加用维生素C+西咪替丁联合使用,可有效促进黏膜愈合。其中,维生素C的应用可促使碱性唾液分泌而对口腔环境进行中和,有效杀灭溶菌酶,且可增强羟化酶活性,促使胶原蛋白以及细胞间质合成速度加快,有效实现对口腔溃疡面产生保护作用。而西咪替丁可有效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可发挥缓解疼痛的作用,并加速溃疡愈合[5-6]。
本研究中,常规甲硝唑组给予常规甲硝唑,联合用药组开展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疗效更高,P<0.05。联合用药组的疗效是100%。治疗前两组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接近,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优于常规甲硝唑组,P<0.05。联合用药组口腔溃疡黏膜愈合的时间优于常规甲硝唑组,P<0.05。
综上,口腔溃疡患者实施甲硝唑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效果确切,可控制口腔的炎性因子指标,加速口腔溃疡的愈合,降低口腔溃疡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素杰.云南白药联合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3):517-518.
[2]石庆显.云南白药、维生素C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08):114-115.
[3]李雪.云南白药粉、维生素C联合西咪替丁涂擦创面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08):1035-1037.
[4]丛日升.云南白药、维生素C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94-95.
[5]王秀梅.口腔溃疡治疗采用云南白药、维生素C与西咪替丁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06):4-5.
[6]邓斌.云南白药联合维生素C和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09):37-38.
马建.维生素C+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的有效性[J].特别健康,2020,(14):54-55.
分享:
慢性牙周炎是目前口腔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其是牙龈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发病严重会使患者患牙结缔组织被损坏,同时其周围组织丢失,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该病病程长,容易被患者忽视,若是无法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持续加重,患者会产生牙齿松动以及脱落,应加强对其早期诊断与相关治疗。
2025-04-25当前,临床对牙周病的治疗以机械去除菌斑为主,辅以药物辅助治疗控制炎症;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的系统性疾病无法进行有创治疗操作,或对有创性治疗本身存在心里恐惧,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机械性牙周治疗往往伴随着牙龈损伤,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风险[1]。
2025-04-24研究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一定程度认可[2]。硫酸羟氯喹能够有效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发挥强效免疫抑制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对于一些难治性OLP患者,硫酸羟氯喹能够显著减小病损范围,使患者达到部分或完全痊愈的状态[3]。
2025-04-14慢性牙周炎(CP)为口腔科常见病,是牙周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1]。CP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年人居多,是导致成人失牙的首要原因,若早期未规范诊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咀嚼困难、牙齿脱落等,甚至并发食物嵌塞、牙周脓肿、咬合创伤和逆行性牙髓炎,对患者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
2025-03-06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由于牙周组织和牙髓组织的炎症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展和加剧[1-2]。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通常好发于中老年人,且磨牙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牙龈红肿、胀痛、牙周袋较深、牙髓有明显的激发痛以及叩痛、探痛等。
2025-02-21在以家族性牙龈纤维瘤病 (HEREDITARYGINGIVALFIBROMATOSIS,hgf)、药物性牙 龈肥大(DRUG-INDUCEDGINGIVALOVERGROWTH,digo) 为代表的牙龈纤维化疾病中,均表现为牙龈的过度增生,并可能覆盖牙冠,导致牙周炎、咬合障碍、萌出 延迟及影响面容[2,3]。
2025-02-05牙周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通常由牙菌斑、细菌感 染或牙结石造成,成人患病率高达 80% ~ 90%[1-2]。 早期通常以口臭、牙龈出血等为主要表现,随着 病情的进展,出现牙龈红肿、牙周袋形成、牙齿 松动等症状,给生活质量形成严重影响 [3]。牙周基 础治疗虽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但存在复发率高 等弊端[4]。
2025-02-05慢性牙周炎是牙周组织遭到炎症破坏的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由长期存在的牙菌斑及其微生物滋生引起,其临床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口臭及牙齿松动与脱落等,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因此,及时治疗慢性牙周炎是维护牙周组织健康的关键。
2025-01-20现阶段,临床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主要是以根管治疗为主,其可将根管内坏死的牙髓组织、细菌等进行清除并进行较为严密的充填,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然而, 受到根管特殊结构的影响,在处理过程中较难实现无菌 的条件,患者预后欠佳 [1-2]。
2025-01-20牙周炎是由于细菌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肿胀、牙齿松动出血、咀嚼功能丧失等,其中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全身疾病以及牙龈类杆菌感染等是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1]。随着病情进展,牙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其分解产物、霉素进入根尖孔,引发根尖周组织发炎。
2025-01-14人气:16674
人气:16009
人气:15575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157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749
国内刊号:51-1698/R
邮发代号:62-19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40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786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8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