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太阳历法,简称“十月太阳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对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深刻的研究和结论。该成果的意义如当时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所说的那样,“由此开辟了天文学史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可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兽纪日和八卦的起源问题”。
1、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法,简称“十月太阳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对十月太阳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深刻的研究和结论。该成果的意义如当时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张钰哲所说的那样,“由此开辟了天文学史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可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兽纪日和八卦的起源问题”,可以使《管子·幼官图》中的五方十图和三十节气等知识,“一旦将它们与十月历联系起来,则一切难以解释的问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1]。十月太阳历既能释疑《诗经》《夏小正》《管子》等古文献,对于《内经》原文中的相关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内经》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之例,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其内容却完整地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2]之中。
《诗经·豳风·七月》就应用了十月太阳历法。其中,四次将月份应用于诗歌内容的表达,所应用最大的月份只是“十月”;“七月流火”的“七月”,绝不是《诗经》的现代研究者们所解释的“农历七月”,而是十月历的“七月”;“火”是指二十八宿中心宿的第二星,即天蝎座;多次说“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等,即为360日后的过年节日。此后的《管子》文献中也有十月太阳历的应用遗痕。
何谓十月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作为过年节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的历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之“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讲的就是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
该历法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天干纪月),每个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纪日),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冬至日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月”。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下半年的五个月为“阴月”。第四(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由一个属“阳”的月份和一个属“阴”的月份组成。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于(分冬至和夏至)2次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内经》全面运用的阴阳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部分,从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到日影最短的夏至日为前半年,属阳(5个月)主热;从日影最短的夏至日到日影最长的冬至日为后半年,属阴(5个月)主寒。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两极,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荣枯。所以刘明武说:“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3]也能够合理地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一个往返,决定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是天地间万物生发、存在、衍生消亡所仰赖的“天地之道”。阴阳升降消长,表现为寒暑交替,也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故谓其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植物一年的生死荣枯,也由此而发生,故曰“生杀之本始”;人类是天地万物演化过程中诸多物种之一,无论其生理还是病理,同样也要受到天地阴阳消长的影响,因而必然是医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所要遵循的“本”。“神明”,即阴阳之道。“道者,神明之原也。”(《黄帝四经·明理》)“夫神明者,大道是也。”(《鹖冠子·泰录》)
可见,有了天文历法的知识背景,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实质。
《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广泛运用的五行理论的发生与十月太阳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
这一反映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五行相克理论也就由此衍生。这一内容在《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以及《春秋繁露》中均有表述,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十月历而已。
天干在十月太阳历中是用来标记月序的。冬至是观测该年日影变化的起点,所以该月份就为“甲”,依次标记一年的十个月。每个月有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于是用十二地支依次标记每旬12天的日序。如《素问·风论》“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原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就是十月历天干纪月方法的运用实例。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标记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绝非是纪日。故清代孙鼎宜之“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的解释颇有见地,显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释此处的甲乙丙丁……十干于理难通之后,才指出以“时”(季节)诠释的合理性。尹之章对《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的“甲乙统春之三时也”之注,亦可佐证。
《礼记·月令》“其日甲乙”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乙、轧声相近,故云乙之言轧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肝“其日甲乙”,似应指逢甲逢乙之月的所有时日都为肝气所旺,绝非只旺于甲日、乙日。心“其日丙丁”,脾“其日戊己”,肺“其日庚辛”,肾“其日壬癸”皆应仿此。《素问·藏气法时论》“其日甲乙”的表述及其语境与《礼记·月令》完全契合。陈氏认为,《史记·律书》明确地记载,十干原为一个太阳回归年中的十个时节[4]。
鉴于一年360天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内经》大凡涉及五季,每季72天的原文均可视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及《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及《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等原文,则是蕴含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两种历法制式的应用。其中的四时,是十二月太阳历制式的应用,而四时各寄十八日为72日,五脏各旺72日,则又是十月太阳历内容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历法史长河中,这两种历法都曾使用过。十二月太阳历既应合了一个太阳回归年约为12个朔望月,又有二十四节气,因而更有利于农耕活动,故得以兴盛和传扬。
十月太阳历的特点为:(1)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作为年节(5~6日)为360日。(2)一年分为十个月,用十天干纪月,分别为甲月、乙月……壬月、癸月。(3)每个月36天,分为三旬,每旬十二日,用十二地支纪日。(4)每一年365又1/4日,取整数360日安排十个月的序数,所余的5~6天用于过年节日,不计入月数的划分。(5)将360日分为五行(季),两个月为一行(季),从每一年的冬至日作为一年的起始节点。一年五季的次序为:木行→火行→土行→金行→水行。之所以将一季称之为“行”,是指每一年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依次递相迁移运行。(6)冬至日为“阳旦”,是上半年(阳年)的开始,有五个“阳月”。第一季(木行,甲、乙月)、二季(火行,丙、丁月),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这是五行中木、火属性为阳的历法背景。夏至日为“阴旦”,是下半年(阴年)的开始,有五个“阴月”。第四季(金行,庚、辛月)、五季(水行,壬、癸月),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是五行中金、水属性为阴的历法背景。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称“长(zhǎng)夏”,由一个“阳月”和一个“阴月”组成,属性为“至阴”,这是缘于到了属性为阴的下半年之故。
《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广泛地运用五种历法知识,用以说明生理、解释病理、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将十二月太阳历和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其中的一岁分为五运五步,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5]的道理,对于研读《内经》原文同样也适用,通过上述的原文举例是不难得出这一结论的。
2、五运六气历
基于历法知识为运气学说提供了准确的时空区位和计量推算的定义,五运六气理论也是一种历法,若从其精确度量的太阳回归周期时间及其应用意义言之,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太阳历法,并将其全面应用于六十年以及每一年份不同时间阶段的气象特征、气候变化、物候特征、相应的病症流行情况,以及以此为据而应当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方药,这就将历法及其意义应用到极致。
五运六气历法蕴含有三种历法元素:一是十二月太阳历,即一年分六节,这是六气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二是十月太阳历,即一年分为五行时段,这是五运五步确立的天文历法背景;三是农历(也称‘夏历’),这是五运六气精确推算的基础历法,包括各部交司时刻、24节气。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违逆,也无法超越。这个“过程”无论是正常状态或者特殊状态,都是用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进行计量,这就是历法的意义和魅力所在。正因为生命活动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内经》才应用了6种历法予以计量。由于《内经》是以研究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为主旨的经典论著,无论是人类在正常状态下按男子“八岁……八八”,女子“七岁……七七”(《素问·上古天真论》)年龄计量,或者按“人生十岁……百岁”(《灵枢·天年》)进行计量;还是人类在特殊疾病状态下的病情演变,都需要用时间予以计量。所以,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与其他所有学科知识一样,都必须要以相关的历法作为基础知识予以支撑,并由此构建其相关的知识体系。这是为何反复强调“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的缘由。通过历法才能深刻地理解《内经》建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为何要分别选择6种不同历法(十二月太阳历法、十月太阳历法、太阴历法、阴阳合历法、北斗历法、五运六气历法)知识的背景。此处仅就其中所载的6种历法知识及其意义予以表述。
参考文献:
[1]陈久金,卢央,刘尧汉,等.彝族天文学史·序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王子国翻译.土鲁窦吉[M].贵阳:贵阳民族出版社,1988.
[3]刘明武.太阳历与阴阳五行[J].中州学刊,2013(2):1-5.
[4]陈久金.天干十日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J].1988,7(2):119-127.
[5]刘明武.十月太阳历与《黄帝内经》[J].彝族文化,2013(2):77-86.
张登本.《黄帝内经》的历法知识与五运六气理论(三)——十月太阳历、五运六气历篇[J].中医药通报,2019,18(03):5-7.
分享:
在天文知识科普的过程中,《步天歌》在知识传播的通俗性、实用性、直观性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都值得称道。注重编写浅显化、韵文化的科普材料,提高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可增强受众对天文知识的记忆效率,提高知识传播速度。实用化的内容可提高科普受众的学习兴趣,扩大天文知识传播的受众面。
2020-07-15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约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不能显示四季冷暖。阴阳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2020-07-13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冬至•添线》:“《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长一线。”又《增添功》:“《唐杂录》谓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此当日增一线之功。”所以冬至也有“一线长”之名。杜甫《至日遣兴奉寄两院遗补》二首之一道:“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这就是成语“日长一线”的源头。
2020-07-13今年是第21个“世界计量日”,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国际计量局发布了2020年世界计量日主题“Measurements for global trade”及海报。为了配合“世界计量日”活动开展,市场监管总局将“世界计量日”中文主题正式确定为“测量支撑全球贸易”。此外,为突出计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发挥的支撑保障作用。
2020-07-13《内经》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之例,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其内容却完整地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2]之中。
2020-07-13明世子、律历学家朱载堉(1536-1611)是中国历代综合阐述律、历观少有的学者之一,其《律历融通》(1596)包含“黄钟历法”(共两卷9篇),“黄钟历议”(共两卷36篇),以及“附录•音义”一卷。[1]“黄钟历法”讨论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计算、月朔和闰月的安排、每日的日影长度、漏刻更点和南中天星象的推求、日月食预报、五星运动的计算等问题。
2020-07-13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多数教会皆举行。《圣经》中无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公元4世纪,西方教会规定于每年12月25日守此节。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2020-07-13历代皆有对这些数的注释和解读,以唐•王冰次注《素问》为最早、宋•林亿等补注、元末明初•滑寿《读素问钞》,清•黄元御《素问悬解》都对这篇中的数字做了注解。这些注解指出数字来自“对天的度量”,“对天的度量”就是天文历法。为何从古至今对这些数字的解读一直都有,今人却仍然不知所云?本文尝试从古代历法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2020-07-13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本应该对其非常了解和欣赏,但事实却是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对它并不认可,认为农历编制不准确,使用意义不大。其实,农历不但对日、月、年及闰月等的编排缜密合理,它还能反映月相潮汐季节物候,又包涵干支纪时、生肖纪年和传统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内涵丰富。
2020-07-11远古时期,人类尚没有系统的纪时概念,最初的纪时、计事是采用结绳、刻木等方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产生了各种纪时、计时方法。再往后,又逐渐产生了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纪录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历法。
2020-07-04人气:3370
人气:3110
人气:2496
人气:2412
人气:238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天文学进展
期刊人气:96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协办)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0-8349
国内刊号:31-1340/P
邮发代号:4-819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35
影响因子:0.664
影响因子:0.7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