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探讨了流体力学课程的三种授课和考核中用到的方法。把哲学思想引入流体力学部分内容的讲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学生多学科多课程联想贯通的通识化、大众化教育。拍摄学校中的实物,并用流体力学的知识解释其具体流体力学现象的原因,能够有效唤起学生对周围发生的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兴趣。
298
0
超重力分离装置采用的是立式错流结构,如图1所示。气体由外侧的气体入口进入高速旋转的填料区,由于内外侧压强不同,气体受压差作用从外侧流向内侧,最终由气体出口排出。液体自液体入口进入填料区,受到高速旋转的填料的带动,圆周速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最终在离心力作用的影响下从液体出口流出。
610
关于液滴撞击壁面的研究以仿真为主,辅以实验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涉及动力学特性研究较多,而结合传热的分析还需要继续推进,尤其结合喷雾冷却等实际应用背景下的研究;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LevelSet-VOF相界面追踪的方法,搭建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数值模型,重点分析液滴尺寸、初始动能及表面液膜厚度对液滴流动及传热的影响。
518
相多普勒流速仪有效测量的前提是固相颗粒必须是圆球形,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由此可见,对于明渠液固两相湍流结构的试验测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为此,本文以量化明渠液固两相湍流结构特征值和深入分析其湍流能谱为目的开展系统研究。本研究对于河道明渠中悬移质颗粒的运动、淤积和河流污染物的扩散、防治等实际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3
飞行器设计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减阻。已有研究表明,摩擦阻力在典型亚声速民机巡航状态下占总阻力的比例可以高达50%[1],减小摩擦阻力对改善民机性能、降低民机运营成本有重要意义。飞行条件下,湍流边界层大比例占据飞行器机翼、机身的表面,同时,湍流边界层摩擦阻力大约是层流的10倍,所以,湍流边界层减阻对飞行器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32
CFD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大量计算和实验证明是足够可靠的,可以较好地模拟典型运输机高速巡航构型的气动特性。但是对于复杂的高升力构型,CFD计算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高升力构型的流动复杂,包括尾迹区和边界层流动的混合、分离流、翼尖涡、层流到湍流的转捩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无疑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1]。
284
随着输流管道系统广泛的运用在生物医学、石油化工、船舶海洋等多个领域,管道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保障变得越发重要。流固耦合力学主要研究由于结构场和流场的变形导致的流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流体的非定常流动导致结构变形,而结构变形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流体的流动状态。这种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常出现在各种工程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背景[1]。
625
风洞试验数据资源集成平台的建设将分散的各类试验数据关联存储,试验数据资源规范统一管理。可实现风洞试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可减少风洞试验重复性工作,降低出错可能性,提高风洞试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试验效率。缩短风洞试验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并为客户型号设计优化改进提供技术支持,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
440
针对D型体的被动控制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Bearman通过试验对D型体尾部加板进行了流动控制方面的研究[1]。1981年,Zdravkovich将D型体尾部变为螺旋状,降低了速度和力的波动[2]。Park等在D型体尾部加入竖直板的减阻研究,在尾部分离点增加垂直流向的锯齿形状隔板,给准三维流动中加入了三维流动效应,使得减阻效果提高,但是带来了噪声问题[3]。
255
在前置螺旋桨对机翼影响的方法研究中,Strash等利用等效盘模型的方法,对螺旋桨/机翼组合部件进行了数值模拟[2,3,4]。龚小权等采用重叠、嵌套网格、非结构/结构组合网格技术,完成了螺旋桨滑流的非定常数值模拟[5,6,7,8]。程晓亮等利用滑移网格和多参考系的方法,对不同螺旋桨转速下滑流对机翼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9]。
370
目前,结冰风洞试验的冰形测量主要采用描迹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操作复杂,人为参与度较高,使得测量结果受到较多干扰,精度较低。此外,在非接触式方法中,文献[6]采用了非接触式[15,16,17,18,19,20]的图像分割方法对并行进行了分割提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该方法先对冰形进行分割,然后对冰形标定后与翼形数模拟合之后得到最终的结冰冰形。
151
近年来,国内对入水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深刻认识了单圆柱体入水过程中闭合的形成机理,并对并列入水开展了初步研究[21]。顾建农等[22]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头型,不同速度下的水平入水过程中的空泡和弹道演化。路中磊等[23,24]研究了开放空腔入水过程中空泡流动特性。
207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是在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理论上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还努力让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思维特点及综合分析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处理实际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
178
研究流固耦合条件下冷却射流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本文通过流固耦合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气膜冷却孔近压力面布置时,产生的顶部冷却射流与间隙泄漏流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吹风比、冷却孔进、出气角及固体导热系数对凹槽内流动与固体壁面传热的影响,为凹槽状叶顶冷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11
笔者利用超声多普勒测速仪对4种相同牌号但不同尺寸的尼龙纤维悬浮液在试验管路中的流场进行测量,计算相同集聚因子条件下,纤维柱塞尺寸改变过程中的屈服应力,分析讨论了纤维悬浮液流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认识纤维悬浮液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流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171
影响因子:1.760
影响因子:0.878
影响因子:0.744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