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双碳”战略下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2024-08-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是在“双碳”战略下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新思路,也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新举措。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现状和问题,总结提炼出完善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创新乡村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等,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 关键词:
  • 乡村旅游
  • 碳中和
  • 碳达峰
  • 绿色低碳
  • 绿色转型
  • 加入收藏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先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以美丽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旅游方式。国家推出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目标,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双碳”目标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从低碳角度推动乡村旅游绿色转型,能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产业模式,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竞争力。


一、“双碳”战略和乡村旅游绿色转型概述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全球低碳发展的大势,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战略之举[1]。

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践行旅游全过程绿色化,提倡绿色消费理念,注重绿色旅游开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养生、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需求的旅游形态。乡村绿色旅游转型是指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乡村生活等为旅游吸引物,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践行旅游全过程绿色化,提倡绿色消费理念,注重绿色旅游开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养生、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需求的旅游形态。

“双碳”战略下的乡村绿色旅游转型侧重于贯彻低碳经济理念,强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设计开发乡村绿色低碳旅游产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完善绿色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在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尽量减少碳足迹,降低碳排量,促使乡村旅游进一步向生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综上,“双碳”战略下的乡村绿色旅游转型更强调从低碳、节能减排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转型升级。


二、乡村旅游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乡村旅游订单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264%,复苏势头强劲。根据《携程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2023)》显示,2023年携程平台乡村民宿总量达到历史峰值33万家。2023年携程平台上新增乡村旅游产品种类超500个,平均每天有1.4个新的乡村游产品上线[2]。然而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双碳”战略给乡村旅游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是在“双碳”战略下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新思路,也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新举措。乡村旅游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全民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推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即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变革、稳妥减排。从需求侧变革就是要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游客是乡村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游客的低碳行为意愿和低碳行为实施的程度,与其是否具备绿色低碳理念和绿色低碳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引导游客逐渐树立爱护环境、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从而促使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再由广大的乡村旅游游客带动其身边的家人、亲友和同事,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理念,使全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低碳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活动,降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碳排量,推动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以乡村旅游业为抓手,带动相关产业能源消费生态化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是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的绿色转型,涵盖了低碳旅游产品、低碳住宿、低碳交通、低碳购物等,其相关的产业涉及交通运输、零售、餐饮、农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以乡村旅游业为抓手,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减排和能源生态化,最终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3]。


三、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现状和问题


2023年3月至9月,课题组针对部分四川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发放了2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并和部分景区的管理人员、经营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四川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一)贯穿旅游全域的绿色低碳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是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的绿色转型,涵盖了低碳旅游产品、低碳住宿、低碳交通、低碳购物等。但是目前并没有建立针对乡村旅游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各主体的绿色低碳标准,各主体的管理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因此鼓励旅游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游客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相关激励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地。

(二)绿色低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有待完善

一方面绿色低碳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比较有限。仅有部分乡村旅游景区使用清洁能源进行了低碳改造,低碳酒店等乡村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绿色低碳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有待加强。根据调研,仅有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开展了关于低碳旅游或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相关的宣传活动。旅游企业、乡村旅游景区等对绿色低碳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调研,部分乡村旅游游客在出行时会充分考虑和比较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长期坚持不使用塑料袋和其他一次性消费品。

(三)乡村旅游主题IP建设和品牌打造有待改进

目前乡村游客长时间停留率、重游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亮点不足。根据调研,排在乡村旅游景区最吸引游客因素的前两位分别是:自然环境(占比59.29%)和文化特色(占比35.84%)。然而部分四川乡村旅游景区对于乡村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的精准提炼和深度打造亟待加强。当今旅游业进入了内容为王时代,稀缺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意味着客户群和大流量,IP成为凸显自己产品与同类产品差异性的特征[4]。在这个IP为王的时代,如何在乡村原有的风土人情、资源特色等基础上,挖掘、提炼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题IP成为时下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


四、“双碳”战略下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

乡村旅游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首先,政府应加强自身的领导和统筹作用,根据不同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发展规划,同时建立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引导当地乡村旅游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其次,为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政府可考虑编制《低碳旅游指引手册》,为公众践行绿色低碳旅游提供参考依据,引导乡村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式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重视旅游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游客是践行绿色低碳旅游的主力军,他们在旅游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示范效应会辐射到社会的其他生产、生活领域。因此,政府要引导乡村旅游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旅游的社会风尚。

(二)创新乡村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打好优势特色牌,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双碳”战略下的乡村旅游绿色转型首先必须营造绿色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因此要根据乡村本身的资源环境禀赋、历史文化遗存等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依托乡村的田地、湖泊、森林等天然资源,通过开展采摘、垂钓、徒步健身、温泉疗养等低碳旅游活动,构建乡村旅游活动与乡村环境资源的融合发展机制,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环境的休闲、健康、科普等价值,丰富和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打好乡村主题IP牌,释放乡村旅游新活力。乡村主题IP是指在乡村旅游领域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通过深挖乡村自身的生态资源、村落风貌、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旅游吸引点。打好乡村主题IP牌,可以从乡村的资源特性、优势产业、风物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IP元素提炼。然后将提炼的IP形象融入到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融入到IP文创产品、民俗活动、体验产品等业态中,塑造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IP主题,拓宽和重塑乡村产业链,提高乡村旅游重游率。乡村主题IP打造,可以基于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文创等。有“柑橘王国”美誉的日本爱媛县是打造乡村IP的成功典范。爱媛县以“爱媛柑橘”为元素,打造爱媛县吉祥物。一方面,推出柑橘火锅饭等特色餐饮和柑橘之浴等特色体验;另一方面,将爱媛县吉祥物广泛运用于食品、玩具、日用品等衍生品产品中,拓宽了爱媛县柑橘的产业链。

(三)优化乡村旅游绿色消费环境

首先,营造乡村旅游全过程践行绿色化、低碳化的社会氛围。政府和乡村旅游景区应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加大对游客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提升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提倡游客养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选择步行、骑行或者碳排放量小的交通工具,入住低碳酒店,减少使用一次性包装和餐具,从而减少旅游全过程的碳排放量。

其次,建立实名认证的游客个人碳汇账户。为解决游客践行绿色低碳旅游动力不足的问题,构建针对游客旅行过程碳排放量的“记录—认证—激励”体系,建立实名认证的游客个人碳汇账户,记录游客旅游全过程的碳排量[5]。根据低碳旅游相关标准认证低碳旅游者,针对认证的低碳旅游者,联合乡村旅游景区开展诸如门票减免、购物折扣等一系列奖励活动,提高乡村旅游游客践行绿色低碳旅游行为的积极性。

再次,加强低碳乡村社区建设。乡村社区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构建低碳乡村社区对于乡村旅游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低碳乡村社区,需要依靠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合力完成。当地政府要在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导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低碳乡村旅游项目的引导和扶持。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要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环节为构建低碳乡村社区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对乡村社区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认同发展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对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益处,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健全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管理机制

建立覆盖旅游全行业的标准规范,推动旅游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相关专家、专业机构、行业企业等,制订与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低碳交通、低碳景区、低碳酒店等标准,推动各乡村、各乡村旅游景区的低碳评级工作,发挥低碳景区、低碳酒店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完善与乡村旅游绿色转型配套的激励机制。针对积极落实国家低碳环保政策、深入研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旅游企业、乡村旅游景区,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与其扶持,从激励机制上引导相关行为主体向低碳、健康、可持续方向转型。

(五)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旅游绿色转型

乡村本身的绿水青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宗旨是一致的。乡村要保持自然资源的生态发展特性,从技术、制度等方面引进维持生态发展的核心低碳技术,针对目前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创新,找到最为相容的发展道路[6]。亟需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扶持力度。在乡村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引导,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助力乡村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例如引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代替传统能源,大力建设低碳酒店、低碳购物中心等,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

(六)加强绿色低碳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旅游的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绿色低碳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景区规划、景区管理、景区导游等传统旅游人才的培养,而“双碳”战略的新阶段、新情景,给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加强绿色低碳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加大与相关研究机构、旅游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建,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低碳旅游人才。旅游行业、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旅游景区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从低碳旅游理念、低碳旅游知识、低碳旅游实务等方面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实操案例”的系统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术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7]。


参考文献:

[1]庄贵阳.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J].上海节能,2021(6):550-553.

[2]尹婕.“数”说2023中国旅游[EB/OL].(2023-12-20)[2024-3-20].

[3]龙祖坤.湖南乡村旅游环境及持续发展分析[J].生态经济,2008(1):106-109.

[4]曹梦婷,朱晓辉.旅游IP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市场,2018(35):70-78.

[5]金准,宋昌耀.“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绿色转型研究[J].城市,2022(8):23-31.

[6]胡淑梅,许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9(7):17-18.

[7]王云燕.低碳经济视角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21(14):135-137.


基金资助:2023年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双碳’战略下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机制和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D23YB36);


文章来源:杨燕.“双碳”战略下四川乡村旅游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4,(08):77-79+11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旅游学刊

期刊名称:旅游学刊

期刊人气:23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2-5006

国内刊号:11-1120/K

邮发代号:82-39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