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论地方精神文化与马列主义民族观关系

  2020-04-25    38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马列主义中极为重要的理论部分,马列主义民族观的神思想内涵常被应用在思想文明建设工作中。就目前我国在地方精神文化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想融合和思想传递方面是工作的重难点。所以,在地方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将马列主义民族观融合进来,对于解决目前发展问题,形成统一民族思想和跨时代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团结融合
  • 地方精神文化
  • 思想融合
  • 马列主义民族观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马列主义民族观实际上是一种有关思想建设的理论分支内容,其内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有关民族的价值论述,例如民族的性质、民族于国家组成中的地位、民族在国家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等价值类内容。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可以说多民族、富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因此国家若要以民族团结为切入点,维护国家在发展中的思想统一性特征,就应对马列主义民族观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化研究,争取用马列民族观的主体内容与地方精神文化融合,以地方精神文化的统一为主,逐步实现全民精神文化的融合。


二、深化剖析马列主义民族观的理论内容


(一)民族理论: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主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主要是以历史为出发点,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发展做出推导型的概论,因此对于国家发展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民族理论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理论。除理论参考价值外,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方面的理论内容还能起到点明发展方向的作用,即为国家与民族协调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建立关系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发表过许多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价值的书籍,而以民族方向的理论内容作为筛选符号可知,《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属于比较有代表性,涉及到民族理论比较全面的两本。而同样涉及到民族理论内容但占比较小的有《共产党宣言》等书,从书中概述的民族理论内容来看,占比小不代表没有切实可用的理论研究内容,因此在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融入到地方精神文化中时,也要适当参考《共产党宣言》等书的价值性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中,整体观点的铺设都沿袭了一贯的风格,下文将分为主要的三点进行论述。其一,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在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的发展要与国家发展保持相同的步调和节奏,同时双方也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国家发展的规律带动民族发展,民族的成型是顺着一般规律而自发形成。同时民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民族由小群体逐步推演为大整体,由国家或环境的变动而不断形成自身精神文化等。其二,具有发展性融合特征。小群体发展为大整体是需要不断磨合而获得融合的结果。而在小群体发展的进程中,当群体发展环境压迫力度较小或并无严重的矛盾时,群体才能在妥善完好的“社会”环境下获得发展的效果。其三,对待民族问题要特殊化思考。各个地方都有着基本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都是值得国家和其他民族去区分、去尊重。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中说明,国家若要做到各个民族和谐发展,就必然要将民族问题特殊化,因民族而异。做好差异区分,才能更好的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发展。

(二)民族理论:以列宁思想为主

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中重要的思想领导人,其在民族发展的理论创设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也可以代表着国家的融合发展,而在苏俄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提出的民族理论内容为苏俄的融合团结做出了重要的支撑贡献。在列宁发表的著作中,与民族理论有关的书籍众多,例如《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平等》等书籍,都提到了民族的发展。

列宁表示,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国家必须要将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考虑。而虽然其论述的理论内容中多以资产阶级为主内容,但实际上其论述的根本仍然围绕在人民和无产阶级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民是形成民族的根本,因此民族的问题就是人民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列宁所叙述的民族理论中,将无产阶级的人民作为唯一的研究方向,将工人作为民族构成的极重要内容,因此列宁认为,民族团结和无产阶级建设同样都是国家安定、民族兴盛的原则政策。


二、地方精神文化的内涵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社会所形成的历史是文化,民族的血脉是文化、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对于地方而言,精神文化是其发展历程中沉淀下的精神文明财富,是各个民族生产生活的沧桑传承。观察地方文化,我们能看到一个省市的历史溯源和传承状态,也能从中感悟中国文化的脉络和力度。而所有的传承与文化维护,皆为地方人民代代相传而成,所有独具魅力的文化情致也都是对地方现实生活的再度展现,故地方精神文化既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也将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马列主义民族观在地方精神文化融合中的具体发展体现


(一) 马列主义民族观与地方精神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特征

我国多民族协同发展的格局必然是持久的、持续的、需要长期维持的。同时各民族之间虽在承载文化、风俗习惯、文化倾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征,但民族的发展和团结维护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够疏忽或放弃的。尤其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的发展特征越是落后,国家就越要对其进行根本上的扶持。同时只有在尊重民族文化、注重地方精神文化的前提下,民族团结、民族经济建设、民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融合”。

(二) 思想指导过程中要时刻贯彻马列民族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就必须要以尊重民族多样性为主,最优的管理途径就是以民族特征为核心,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民族自治管理,由了解民族的地方管理者完成对民族的管理。马列主义民族观所倡导的核心思想始终为,国家要稳定民族问题就不能完全将思路固定在求同上,地方群众要以互相尊重为思路目标,以地方精神文化发展为先导,朝着全民族和谐发展、团结一心的方向不断努力。

(三) 地方区域要弘扬自身民族特色,连通区域自治中的理论结合

地方区域首先要明确国家对民族开展地方自治的实际目的,也就是说地方管理者若要实现民族统一,首先就要尊重自身的民族特征,要充分将自身文化精神与马列民族观融合,要时刻以乐观的态度研究马列民族观。同时以构建统一的、和谐的、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崇尚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价值,并在以上原则下,确认地方自治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如此才能减少民族经济建设、教育发展所遇到的不和谐因素,方可将地方区域政策的正面性、灵活性有效提升。

其次,地方区域要在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填补过程中,对国家的特质、特性、政策等实际内容都具有敬畏心,本民族实现自治的每个决策都要考虑民族特色和民族发展,但更多的是要以国家为角度进行思考。民族在自治过程中不能够脱离国家政策、脱离国家发展的实际,同时也不能做出与国家崇尚的、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只有出于以上思路,并将地方精神文化时刻保持与马列主义民族观的融合,才能真正将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相融合。

最后,“创新争先”是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技术,先进的技术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建设,这就要求地方主动地去进行创新,要有着技术创新的紧迫性,牢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仅是为地方创新做贡献,更是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创新”争先更是把创新的任务摆在经济发展的前沿,“争先”要树立竞争的心态,不仅是要在同地区、区域中力争上游,更要在全国范围内都要力争上游。只有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充分发挥地方的创新精神,才能把技术创新落实好,把地方的经济发展好,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四、结语


综上,地方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始终都是国家建设中需要调节的问题,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步建设下,我国必须将地方精神文化特殊对待,以精神文化作为纽带,并通过马列主义民族观的融合,在贯彻一个国家多民族,协调并进发展的价值观后,由整体扶持地方,如此便能做到真正思想意义上的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刘佳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传统道德思想的融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2]柳诗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令小雄.从“文化会通”视界透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丝路视野,2015(1):95-103.


李振奋.马列主义民族观与地方精神文化的融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2):60-6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人气:331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