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马列主义中极为重要的理论部分,马列主义民族观的神思想内涵常被应用在思想文明建设工作中。就目前我国在地方精神文化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想融合和思想传递方面是工作的重难点。所以,在地方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将马列主义民族观融合进来,对于解决目前发展问题,形成统一民族思想和跨时代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马列主义民族观实际上是一种有关思想建设的理论分支内容,其内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有关民族的价值论述,例如民族的性质、民族于国家组成中的地位、民族在国家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等价值类内容。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可以说多民族、富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因此国家若要以民族团结为切入点,维护国家在发展中的思想统一性特征,就应对马列主义民族观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化研究,争取用马列民族观的主体内容与地方精神文化融合,以地方精神文化的统一为主,逐步实现全民精神文化的融合。
二、深化剖析马列主义民族观的理论内容
(一)民族理论: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主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主要是以历史为出发点,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发展做出推导型的概论,因此对于国家发展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民族理论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理论。除理论参考价值外,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方面的理论内容还能起到点明发展方向的作用,即为国家与民族协调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建立关系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发表过许多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价值的书籍,而以民族方向的理论内容作为筛选符号可知,《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属于比较有代表性,涉及到民族理论比较全面的两本。而同样涉及到民族理论内容但占比较小的有《共产党宣言》等书,从书中概述的民族理论内容来看,占比小不代表没有切实可用的理论研究内容,因此在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融入到地方精神文化中时,也要适当参考《共产党宣言》等书的价值性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中,整体观点的铺设都沿袭了一贯的风格,下文将分为主要的三点进行论述。其一,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在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的发展要与国家发展保持相同的步调和节奏,同时双方也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国家发展的规律带动民族发展,民族的成型是顺着一般规律而自发形成。同时民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民族由小群体逐步推演为大整体,由国家或环境的变动而不断形成自身精神文化等。其二,具有发展性融合特征。小群体发展为大整体是需要不断磨合而获得融合的结果。而在小群体发展的进程中,当群体发展环境压迫力度较小或并无严重的矛盾时,群体才能在妥善完好的“社会”环境下获得发展的效果。其三,对待民族问题要特殊化思考。各个地方都有着基本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都是值得国家和其他民族去区分、去尊重。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中说明,国家若要做到各个民族和谐发展,就必然要将民族问题特殊化,因民族而异。做好差异区分,才能更好的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发展。
(二)民族理论:以列宁思想为主
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中重要的思想领导人,其在民族发展的理论创设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也可以代表着国家的融合发展,而在苏俄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提出的民族理论内容为苏俄的融合团结做出了重要的支撑贡献。在列宁发表的著作中,与民族理论有关的书籍众多,例如《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平等》等书籍,都提到了民族的发展。
列宁表示,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国家必须要将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考虑。而虽然其论述的理论内容中多以资产阶级为主内容,但实际上其论述的根本仍然围绕在人民和无产阶级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民是形成民族的根本,因此民族的问题就是人民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列宁所叙述的民族理论中,将无产阶级的人民作为唯一的研究方向,将工人作为民族构成的极重要内容,因此列宁认为,民族团结和无产阶级建设同样都是国家安定、民族兴盛的原则政策。
二、地方精神文化的内涵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社会所形成的历史是文化,民族的血脉是文化、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对于地方而言,精神文化是其发展历程中沉淀下的精神文明财富,是各个民族生产生活的沧桑传承。观察地方文化,我们能看到一个省市的历史溯源和传承状态,也能从中感悟中国文化的脉络和力度。而所有的传承与文化维护,皆为地方人民代代相传而成,所有独具魅力的文化情致也都是对地方现实生活的再度展现,故地方精神文化既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也将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马列主义民族观在地方精神文化融合中的具体发展体现
(一) 马列主义民族观与地方精神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特征
我国多民族协同发展的格局必然是持久的、持续的、需要长期维持的。同时各民族之间虽在承载文化、风俗习惯、文化倾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征,但民族的发展和团结维护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够疏忽或放弃的。尤其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的发展特征越是落后,国家就越要对其进行根本上的扶持。同时只有在尊重民族文化、注重地方精神文化的前提下,民族团结、民族经济建设、民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融合”。
(二) 思想指导过程中要时刻贯彻马列民族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就必须要以尊重民族多样性为主,最优的管理途径就是以民族特征为核心,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民族自治管理,由了解民族的地方管理者完成对民族的管理。马列主义民族观所倡导的核心思想始终为,国家要稳定民族问题就不能完全将思路固定在求同上,地方群众要以互相尊重为思路目标,以地方精神文化发展为先导,朝着全民族和谐发展、团结一心的方向不断努力。
(三) 地方区域要弘扬自身民族特色,连通区域自治中的理论结合
地方区域首先要明确国家对民族开展地方自治的实际目的,也就是说地方管理者若要实现民族统一,首先就要尊重自身的民族特征,要充分将自身文化精神与马列民族观融合,要时刻以乐观的态度研究马列民族观。同时以构建统一的、和谐的、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崇尚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价值,并在以上原则下,确认地方自治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如此才能减少民族经济建设、教育发展所遇到的不和谐因素,方可将地方区域政策的正面性、灵活性有效提升。
其次,地方区域要在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填补过程中,对国家的特质、特性、政策等实际内容都具有敬畏心,本民族实现自治的每个决策都要考虑民族特色和民族发展,但更多的是要以国家为角度进行思考。民族在自治过程中不能够脱离国家政策、脱离国家发展的实际,同时也不能做出与国家崇尚的、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只有出于以上思路,并将地方精神文化时刻保持与马列主义民族观的融合,才能真正将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相融合。
最后,“创新争先”是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技术,先进的技术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建设,这就要求地方主动地去进行创新,要有着技术创新的紧迫性,牢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仅是为地方创新做贡献,更是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创新”争先更是把创新的任务摆在经济发展的前沿,“争先”要树立竞争的心态,不仅是要在同地区、区域中力争上游,更要在全国范围内都要力争上游。只有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充分发挥地方的创新精神,才能把技术创新落实好,把地方的经济发展好,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四、结语
综上,地方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始终都是国家建设中需要调节的问题,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步建设下,我国必须将地方精神文化特殊对待,以精神文化作为纽带,并通过马列主义民族观的融合,在贯彻一个国家多民族,协调并进发展的价值观后,由整体扶持地方,如此便能做到真正思想意义上的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刘佳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传统道德思想的融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2]柳诗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令小雄.从“文化会通”视界透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丝路视野,2015(1):95-103.
李振奋.马列主义民族观与地方精神文化的融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2):60-60.
分享: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关键在于应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完成从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使学生在历史的反思和追问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逐步生成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024-08-01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对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考验,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全面实现大众化仍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在当代,受到西方主流意识以及国内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群众信仰缺失、利益分化以及大众化难以得到有效进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找到应对的策略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2021-10-2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容,面对全球生态恶化、资源紧张的现状,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
2021-10-23《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共产主义阶级斗争期间,是共产主义者的重要精神引导。共产党宣言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掌握的思想意识,同时共产党宣言也是共产党员思想意志力的展现。
2021-10-23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其女性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重要观点和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中,妇女解放是一个在多部著作中都有出现的重要话题,但只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波伏娃和马恩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有很大不同,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波伏娃的思想与马恩的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的部分,也有对马恩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因此,通过对两本著作的对比研究,可以分析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哪些部分继承了恩格斯的女性观,又有哪些发展。
2021-09-08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发轫奠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曲折前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必须以党章化、宪法化为统领,科学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执行和考核创新为核心,持续强化制度实施;以理论创新和学习教育为支点,注重制度理论与制度实践相结合;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统一;以紧紧抓住关键少数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各群体的作用。
2021-08-28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展现,正是随着对资本主义的总体化批判而进行的。批判性是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特质,其表征方式是空间实践的意识形态诉求。作者阐述了后现代图书馆学空间生产的意识精神诉求、空间公共性话语批判的"异托邦"、空间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释放。由此,空间成为后现代图书馆学联系美学和意识形态的桥梁,成为微观革命论和文化诗学论重构后现代图书馆学空间批判话语的场域。
2021-08-26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创立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
2021-08-26关于“时间”的范畴,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述:“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532在此基础上,“自由时间”的内容应该是丰富且有生命力的,马克思深刻表明自由时间囊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
2021-08-26整体性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得以持续推进的基本原则,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鲜明特征。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的整体性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问题中、在三个起来的递进式飞跃与*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形态中、在回答*为何化―何以化―谁来\'化\'―为谁\'化一化什么一怎么化一化成何等等基本问题中、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国化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2021-08-1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人气:3311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7
影响因子:0.05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