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第二大代谢性疾病,为嘌呤代谢紊乱的表现,是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高尿酸血症不仅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是代谢综合征朝不良方向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患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我们对高尿酸血症需要有更积极的态度。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不同体质特征、类型,并将其作为分析疾病的病变性质、反应情况、发展趋势,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中医体质学与现代医学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慢性病临床研究的热点。用中医体质理论和方法干预高尿酸血症有其独到优势和社会意义,中医药在认识和治疗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渐被重视。痰湿质、湿热质属于中医偏颇体质,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现对痰湿质、湿热质体质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为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的一种表现,是痛风发生的病理基础,也是痛风发生前的状态。HUA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1],我国HUA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患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HUA已经成为代谢病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中医体质是人体各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是内外环境相适应的最终结果,一般被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两类。现将HUA与中医偏颇体质中的痰湿质、湿热质相关性做一综述。
1、高尿酸血症定义
因人类缺乏尿酸氧化酶,所以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仅为尿酸。尿酸从肾脏、肠道两个途径进行排泄,其占比分别为70%和30%[3]。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均会引起HUA。
HUA不仅是导致代谢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4,5],是代谢综合征朝不良方向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UA和高血压病风险呈正相关,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L,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15%~23%[6]。HUA和痛风密切相关,为同一疾病的不同状态,都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二者的理论界限逐渐模糊。
1.1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不同的研究所使用的HUA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主流的诊断标准有两种:①无论男性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 (7 mg/dL)[1,7,8,9]。②正常饮食状态下,不同时间2次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 (7 mg/dL),女性>360μmol/L(6 mg/dL)[10,11,12]。
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前者,该标准以尿酸盐的浓度饱和作为切点,其优势在于较为简便易行,缺点是未体现性别对尿酸代谢产生的影响。后者从疾病的流行病学角度出发进行诊断,虽进行了性别区分,但未针对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如绝经期)做进一步设定。另外,2021年亚太风湿联盟提出将血尿酸>6.8 mg/dL作为无症状HUA诊断标准[13],但使用该标准的研究并不多。
对于儿童群体HUA尚无统一标准,现多采用第二种标准[10,14]。也有研究提出以血尿酸水平>330μmol/L(5.5 mg/dL)为儿童的诊断依据[15],但具体的临床实践案例不多。
在选择诊断HUA标准时,应遵循着眼研究群体的具体情况,研究过程操作的可行性、对于特殊人群不能简单套用普通标准等原则。
1.2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HUA在全球呈流行趋势,总体患病率为10%~20%[16],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种族间又各有差异[17,18,19,20]。美国HUA的患病率为20.0%[13],男女无统计学差异;在亚洲,卡塔尔人HUA的患病率为21.2%[21];韩国HUA患病率约为6.6%[11];中国HUA的总体患病率为14.0%[20,22,23,24]。在亚洲地区,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
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范围的HUA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局部民族和局部地区人群的调查较多见,如: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成年人群HUA的患病率高达21.0%[25];西藏自治区藏族居民HUA的检出率为10.9%~20.49%[26,27];广西壮族自治区HUA的患病率为16.6%[23];云南楚雄彝族HUA的患病率为13.72%[28]。
虽然不同研究各有差别,总的来看,我国HUA患病率呈高原高于平原、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的态势。党占翠等[29]的调查结论显示,中国高原地区人群HUA的检出率为17.88%,明显高于非高原地区,高原寒冷、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均与尿酸水平密切相关。寒冷环境会影响尿酸的饱和度、溶解度;藏族聚集的高原地区饮食有偏好高嘌呤食物的传统。另有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提示,同为高原的新疆,HUA的患病率仅5.58%[30]。初步推断,在高原地区影响HUA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种族差异导致的遗传异质性。但以上研究均未充分考虑海拔对HUA的作用,因此在海拔的影响仍待挖掘。
以上提示我们,在类似的研究中,除了需要论证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些因素,还需全面分析抽样方法,抽样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2、中医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方面因素逐渐形成的综合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固有特质[31]。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不同体质特征和体质类型的生理特点,并将其作为分析疾病的病变性质、反应情况、发展趋势,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学科[32]。它将人体划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类。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余均为偏颇体质[33]。中医体质的差异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在患慢性疾病时,个体的体质往往较为稳定,从体质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加个性化地诊治疾病,保持治疗的连贯性[34],这为从中医角度观察、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1痰湿质、湿热质在HUA患者中的分布
代谢性疾病常以痰湿质、湿热质为主要的体质类型。作为代谢性疾病之一的HUA,从中医角度看,其主要病理因素为湿浊、痰浊、热毒、瘀血、脾虚、肾虚等。
2.1.1痰湿质
痰湿质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的体质状态,临床表现包括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胖苔白腻。痰湿质为HUA患者最常见的中医偏颇体质之一[34,35,36],且在40~64岁中占比最多[37,38]。痰湿体质的HUA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以尿酸生成过多为主要原因[32]。
痰湿质易患HUA的病机较为复杂,一种解释是痰湿质常伴有先天肝肾不足,加之后天的不良饮食习惯、水谷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胃虚弱,痰浊生成,引起血尿酸代谢障碍[39]。还有一种解释说,痰湿使血液循环不畅、肝肾亏虚终令尿酸不能顺畅排泄,体内尿酸积聚[40]。痰湿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UA的重要因素之一[41],首先痰湿源于肾虚或脾虚,HUA发病本身即有“肾气不足、脾虚、脾胃运化失常”之说,另外“痰湿内生发为消渴”,痰湿质也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因素,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痰湿质在2型糖尿病与HUA中起到了促发作用。
对于痰湿质的HUA人群,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活血散瘀、祛邪而不伤正为治疗法则以实现痰湿祛而瘀血散的目的,常能取得较好疗效[42,43]。林丽莉等[44]以栀子柏皮汤合五苓散加味联合苯溴马隆片治疗HUA,其中,栀子柏皮汤有清热利胆,泄湿功效;五苓散主治蓄水证,常用于治疗水饮、湿邪内积之证,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可显著降低尿酸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患者的偏颇体质,痰湿体质的HUA用药多平、温、寒,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肺经为主,其中茯苓、土茯苓是中药方剂治疗HUA的高频药材。梁勇[45]证实土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为主要组成的方剂可降低脾虚痰湿证型的血尿酸水平。从现代药理来看,茯苓和土茯苓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磷酸酯、腺嘌呤、蛋白质等,具有促进水液代谢、调节胃肠功能、护肝等作用,能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降低HUA的发生[39]。
中药代茶饮作为我国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是中医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疗法。一些以化痰除湿顺气、利尿通淋为思路制定的代茶饮也能降低痰湿体质患者的尿酸水平[46,47],另有何其函等[48]以培补脾肾、清利湿热、活血祛瘀为出发点,创制南方红豆杉复方代茶饮(南方红豆杉、丹参、决明子)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客观地说,中药代茶饮对HUA中的疗效尚缺乏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做支撑,因此对于单用或联用中药代茶饮干预HUA还需要缜密论证其应用范畴、效果和安全性。
2.1.2湿热质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以身重体倦、身热缠绵、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表现的偏颇体质类型[49],在18~59岁中居多。湿热质的HUA患者血尿酸升高以尿酸排泄不良为主要原因[32]。
在湿热质和HUA关系的研究中,赵宇杉等[50]认为湿热质的产生与HUA的发病基础相似,均为湿邪作祟,湿易化热,此病理转化的过程和时令、地域及饮食密切相关。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失节等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均可使水液代谢失常,体质向湿热转化,导致湿热致病的发病率上升,而造成湿热质形成的因素恰恰又是HUA的发病因素,故两者互为因果,构成循环。湿热质影响血尿酸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湿热质多为肥胖者,肥胖者存在嘌呤代谢障碍的现象;另一方面,高嘌呤饮食也易造成湿热质,两因素相互促进,导致湿热质成为HUA患者的主型之一[51]。“心肾不交”“三焦不利”“肝胆失调”可能是HUA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湿热”是HUA的重要病理基础及病理产物[38]。
湿热质HUA患者倾向于实证,因脾胃虽被痰浊所阻,但尚存温煦之力,津液被火灼烧,凝聚成热[34];或因先天脾胃运化不足引起水液运化失常,致使水湿内停,水湿蕴久化热,外加辛辣厚腻之品相助,故成湿热[52],所以湿热质也可与痰湿质相兼出现,表现为本虚标实[53]。
对于湿热质HUA的治疗原则有清热祛湿、健脾化湿、补肾泄浊、泄浊化瘀。有研究[53,54,55]拟化湿降浊为治疗思路用于湿热质HUA患者,均能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将偏颇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
传统口服中医汤剂虽然疗效好,但起效慢。针对这一缺点,研究者们在中医外治法改善体质、降低尿酸方面也做了探索。谢昊[56]以通经络、祛热除湿为思路,自拟透热通痹汤联合双黄膏(成分为黄连、姜黄、生地、野菊花、当归、栀子花)外用敷贴以治疗痛风并降低尿酸;林广锋等[57]在湿热质HUA患者中以火罐疗法联合耳穴贴压,能明显改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湿热体质。中医外治法利用的是药物经皮渗透入血液循环、温热刺激以及对于相应穴位反应点的刺激帮助经络传导等原理以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祛湿逐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患者接受程度高且避开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此类研究为治疗湿热质HUA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外治法用药部位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其安全性也有待商榷,因此仍需要大量、深入、科学地研究进行论证。
2.2其他
气虚质是由于元气不足所致的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偏颇体质。气虚则脾失健运,脾虚运化失职,使一些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使尿酸排泄受限。李显红等[58]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排列前5位的中医体质依次为气虚质、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主要以气虚质为主。这和李文文[59]的结论一致,提示了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气虚质有一定的关系。另有,邓雨[60]也认同在未成年人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除了痰湿和湿热质,气虚质也为该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分析原因,以上三个研究的群体各有不同,其中李显红和李文文的研究群体均为健康体检人群,也就是说该部分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可能为正常偏高,仅为HUA的初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人群,其病机多为脏腑功能低下,因此呈现出气虚质;而未成年人HUA的病机特点为脾虚湿盛,虚实夹杂,因此形成气虚为主的相兼景象。姚梦云[39]的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质与HUA相关性不显著,但该学者依然认为气虚质为本病的常见体质之一,原因是气虚体质人群多伴有脾虚,且气虚质多与痰湿、湿热等体质同时存在。该研究为我们了解HUA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通常来说,在慢性病患者中,中医体质常以多种兼夹形式出现,单一因素无法完全诠释疾病。因此对于各研究的差异性,我们应着重从研究方法、样本选取、群体的具体情况等综合辨证。
3、结束语
中医体质学与现代医学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医体质理论及其评估工具因快捷方便、评估结果准确、临床实用性强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阐释和理解慢性病的病因与转归结局。未来,个性化医疗即将成为医学发展趋势,而中医体质理论因具有为个体提供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独特优势,将会得到更多的验证和认可,从而推动临床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宁远,吕力为,吕晓希,等.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6):461-48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6]朱丹,唐熠达.心血管代谢疾病控制关口前移着眼于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3):219-221.
[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8]徐东,朱小霞,邹和建,等.痛风诊疗规范[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9):1068-1075.
[9]刘维.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23,64(1):98-106.
[10]黄叶飞,杨克虎,陈澍洪,等.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实践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7):519.
[24]江娟,陈言,王兴任,等.海南省成年居民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23,38(8):989-994.
[25]董嘉慧.蒙古族成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23.
[26]宣蓉,普拉姆,李利.那曲市藏族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西藏医药,2023,44(5):82-83.
[27]张寒,马利锋,张致英,等.成年藏族居民高血压、脂肪肝和高尿酸血症分布特征:基于拉萨某社区的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12):1182-1187.
[28]杨彩霞.云南彝族居民睡眠时间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22.
[29]党占翠,赵忠智,黄其安,等.高原地区1 342例体检者高尿酸血症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9):666-668.
[30]李幸,杨毅宁.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现状及其与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9):1095-1101.
[31]王颖,周静文,杨烨耀,等.缺铁性贫血孕妇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1):21-26.
[32]徐慧平,饶李亮,黄河,等.体检人群中不同类型高尿酸血症(HUA)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的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7):70-72.
文章来源:周晰溪,裴琼华,李勇,等.高尿酸血症与部分中医偏颇体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4,33(07):77-81.
分享:
老年消化不良与年龄所致生理变化有关,如胃肠道功能减退、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减缓等,也与慢性疾病和长期用药等有关。消化不良属于心身疾病,因此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消化不良伴焦虑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胃部不适、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焦虑、紧张等,其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024-11-20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可并发多个临床症状。相关研究发现,约69%的失眠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而约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胃肠道功能失常与失眠之间的相关性已逐步受到临床重视。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失眠以镇静催眠类药物、心理疗法、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等为主,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024-11-19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指人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MS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脂肪肝、肠道肿瘤,甚至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MS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MS发病的重要因素,与遗传、环境、免疫也有密切关系。
2024-10-24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结肠黏膜炎症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常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性血便、便血、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西医多给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可通过阻止体内天然物质作用而缓解肠道肿胀,减轻肠道疾病损害,但给药后复发率较高,临床效果不佳。
2024-10-21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是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因素,将临床治疗过程和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作为一个诊断相关组,国家医保依照病例所进入的分组按固定预付费标准进行结算。为此,加强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2024-09-24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多种疾病因素(但最常见的风险因素是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肥胖、吸烟和遗传)引起心脏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致使心脏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导致静脉系统出现血液淤积[肺循环或(和)体循环淤血],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以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和体液潴留为特征的综合征。
2024-09-06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为胃灼热、胃酸反流至食道及口腔目前我国发病率达10.19%,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主要通过抑制部分细胞分泌表面的H+/K+-ATP酶来抑制胃酸分泌;
2024-08-20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师从孟河学派丁甘仁。秦老对《黄帝内经》有深入研究,故有“秦内经”之美誉。秦老遵《灵枢•本脏》“脾坚则脏安难伤”之旨,在肺系疾病治疗时尤其重视脾胃功能。秦老在膏方的运用上亦颇具心得,留下诸多宝贵的膏方医案。
2024-07-23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的一种表现,是痛风发生的病理基础,也是痛风发生前的状态。HUA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我国HUA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患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HUA已经成为代谢病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2024-06-18对于心室重构过程中发生的细胞死亡、心肌肥厚、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等病理变化,Hippo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入核后通过诱导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达到增强心肌修复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因此,了解心室重构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对重塑进行针对性治疗,了解Hippo通路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能够与其他通路进行交互联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024-05-11人气:17928
人气:14802
人气:14671
人气:14621
人气:1318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
期刊人气:162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619X
国内刊号:13-1332/R
邮发代号:18-246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影响因子:0.88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