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有效应对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应将农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主要导向,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推动,构成了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动力;而企业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以及农业主体的绿色意识,则是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大力推进制度改革,为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不断强化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后,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一、引言
农业兼具碳源与碳汇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源头。在农业生产中,碳排放主要来自农业种养过程中资源投入使用、种养生长过程以及各类废弃物处理所引发的排放活动。另一方面,农业也是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耕地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主要包括土壤有机库与农作物生物碳库等。
全球气候变暖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2022年的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化初期(1850—1900年)上升了大约1.15℃。因此,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2003年英国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2008年我国开始倡导低碳经济,低碳开始贯穿人们的生活,2016年中国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巴黎协定》,并在2020年向全世界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了一个大国该有的责任与担当。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立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二、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意味着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经济总量的增加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1],高质量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2],高质量发展主要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通过要素投入驱动满足了我国巨大的农产品需求,但是也造成了农业要素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钟钰[4]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标准要求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且低碳农业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途径。Perosa[5]等将低碳农业技术定义为不损害生产力的情况下减少农业碳排放。Borychowski等[6]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得出结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会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因此,结合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低碳农业的概念将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义为:为应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将农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结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主要导向的全面发展。
(一)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解决绿色优质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倒逼农业供给侧低碳转型改革。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朝向绿色和安全方向发展。农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根本保证,是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7]。因此,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应对农产品需求侧改变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8]。低碳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调整农药与化肥的使用结构,从源头控制农产品污染。此外,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追求农业全过程和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农产品生产阶段控制污染,还要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等环节秉持绿色、低碳、无污染的原则,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缓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发展初期我国集中资源推进工业化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2022年城市化率为65.22%,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进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农村地区出现的面源污染,废弃物乱堆乱放,以及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衰败凋零现象。以化肥投入为例,2000—2021年间,化肥投入量增长25%,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仅为7.9%,大量的化肥残留随地表水流入土壤,对耕地、水资源造成污染,加剧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因此,低碳农业成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低碳农业作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投入端减量化、生产端循环化、消费端资源化为主要途径[9],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而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能有效解决三农发展不充分问题。随着城乡经济的转型及长期形成的二元体制,“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也在不断加剧,新“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10-11]。低碳农业的发展以促进生态为主要载体,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涉农企业的加入,并且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资本与资金回流乡村,拓展农业产业链,缓解农业在经济市场越来越弱势的处境。农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此吸引年轻劳动力与农村人口回流农村,有效缓解新“三农”问题。
(二)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而提出,具有极为鲜明的问题导向。新发展理念不但是指导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引领低碳农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前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以及过度的要素投入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需要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支持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其一,以低碳技术创新为导向,推动农业数字化、精准化、低碳化发展;其二,通过创新完善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为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环境。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协调为发展特点。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解决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切入点[12]。此外,我国农业产业链面临诸多问题,大多数农产品仅处在初加工阶段,农业产业链条短。以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途径,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通过畅通资金链,破解传统农业吸引资金难的症结;驱动创新链,促进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提升价值链与建设生态链,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等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开放为发展格局。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开放发展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加快技术交流进度,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一个国家农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该国家农业发展程度,也代表着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13],通过开放发展,也可以让农民主动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既能实现节能减排,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为普遍形态。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14],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低碳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提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主要任务,深入贯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载范围内寻求农业高效率发展。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共享为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原则。农民是农业的主要受益主体,通过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农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全面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是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将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时代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激发农村要素的活力,低碳农业是将低碳生产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多样性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通过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与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改善农产品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吸引涉农企业家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低碳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领农户规模化种植,促进乡村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提高农民收入;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发挥农业的多样性,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发展。乡村基层治理仍然存在薄弱之处,基层领导干部缺乏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15],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绿色发展思想的新型职业农民与领导班子来推动。以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桥梁”,促进农民与领导班子的专业技术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升,还可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使更多爱农并且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投入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构建起专业知识、领导力全面增强的领导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发展。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高速发展阶段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浪费。此外,农村的生态治理一直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模式,并且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进一步阻碍了村容村貌的进一步改善。低碳农业通过化学投入的减量使用与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状况。通过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的生态建设基础,发展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加快农村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加强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现农业的绿色化促进了农业生态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通过与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相结合发展生态主题相关的休闲农业,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弘扬农耕文明与优良传统,必将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面貌,使农民的素质大幅度提升。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共享为发展目标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一方面,通过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此吸引农产品加工厂的建立,另一方面,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以此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因此,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整体的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失,实现农村劳动力回流,使农民就业更充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样,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应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我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一样需要满足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超大规模的人口导致了超大规模的农产品需求,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倡导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但低碳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效率,例如,在种植模式方面,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粪污资源化,将农作物种植与养殖结合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在农作物方面,通过肥料管理、灌溉方式管理等方式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6]。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深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发展农业现代化不能遗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因此低碳农业的高质量也应深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在使用新技术、新理念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把优秀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借助低碳农业生态功能,将优秀的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既能发挥农业多样性,又为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与实现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应只依赖于新技术,也应借助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除了生态保护思想,“循环利用”,“轮耕休作”早已在中国古代被大范围使用。例如,在西汉时期出现的代田法,在每亩地上挖三条沟,每条沟旁各有一条垄,垄和沟每年互换位置,这样能够保持地力不致衰竭,而又每年都可利用,不必整块土地休耕。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应与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指的是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动力因素以及它们在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方式。如图1所示,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共同推动低碳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前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大动力系统。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生活需求、理论创新构成了外在动力,是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农业知识创新、生产者的绿色意识、企业的竞争压力构成了内在动力,是产业内部生产主体等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图1 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
(一)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动力
1. 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为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农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前期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以及人民群众生态保护理念不足。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17],为“石油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为低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需要人口变迁理论,需要知识存量增长理论,也需要制度理论”。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发展要依靠制度创新。1979年中国进入保护环境的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迈入深化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制度不断创新,从发展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基本的保护方针到提出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18-19],适应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度创新的核心目标是在保持已获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克服已存制度桎梏,以实现制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通过制度改革聚焦促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创造低碳农业发展新环境,是实现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为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技术创新首次出现于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的根本驱动力,涵盖了基于新知识、新技术等所引发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以及在特定产业首次应用的新工艺等。农业的绿色发展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是其外生干预的表现形式,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领域发生大的变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带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的推广与扩散,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
4. 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
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所包含的含义更丰富、更全面,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提出了较高需求;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是对生活的品质提出了要求。人们对绿色的需求已经成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对以绿色为主题的生产消费需求、绿色产品的需求与绿色环境的需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此外,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已经使一部分生产者的绿色生产意识觉醒,他们率先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率先使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生产者增加了收益,从而刺激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从供给层面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二)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1. 企业的竞争压力。
从国际市场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日益密切,中国以土地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已经在逐步丧失优势。此外,随着以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等为表现的“绿色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绿色壁垒的出现增加了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与贸易风险,提高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22]。因此,企业为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保证在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得不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规避绿色壁垒。从国内市场层面,随着绿色思想的普及,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在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 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企业家精神。
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源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此外,企业家精神在促进绿色经济增长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23],在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下,企业认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通过采取措施调整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变更生产技术,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3. 农业主体的绿色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生产主体层面,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经营中的主要形式。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双碳目标等绿色观念与农业低碳技术的推广,大多数的小农户已经具备了绿色意识,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主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绿色观念、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正在促使他们使用低碳生产技术[24]。从消费主体层面,绿色意识的推广,同样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随着消费者的绿色意识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农药残留的关注度正在逐步上升,进而在选择农产品时会倾向于选择绿色农产品。消费者消费倾向的转变也促使涉农企业发展低碳生产技术,农户在生产农产品时也优先选择绿色生产技术。
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推进制度改革保障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1.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无法像美国等国家一样,采用大规模的农场的方式,推进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以小农户为主,低碳农业的实施主体也是小农户,这也导致小农户在进行低碳经营时会面临低碳技术成本与机会成本较高、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等约束[25]。因此,要积极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通过适度规模经营降低低碳经营的成本与门槛,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2. 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
农业生态补偿是对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外溢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主要分为农业资源保护补偿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26]。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的激励作用属于“弱激励”[27],主要是因为农户采取低碳技术进行生产所产生的价值难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户往往更加关注农产品的产量,而非低碳行为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应构建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将农户在低碳生产中所做的努力显化。农业生态补偿不仅应用于农户,还应用于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高新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可以激励涉农企业的农业低碳技术创新,给予农业技术创新企业资金上的激励。适当的惩罚机制不仅可以倒逼企业进行低碳转型,还可以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二)多主体协同创新促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1. 政府主导理论创新。
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这一发展趋势,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再到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理论的不断创新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结合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新的理性分析,提出新的理论指导,促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2. 强化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
目前,中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指数呈上升态势,但是仍然存在创新产出能力不足、缺乏领军企业等问题[28]。因此,一方面,要构建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地位,鼓励企业间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开发涉农企业贷款新制度等方式拓宽涉农企业资金来源。鼓励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大型科研任务,并且建立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带领中小型涉农企业共同发展,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农业领域的知识创新致力于新方法,新理论的产生。农业知识创新极为复杂,涉及众多相关领域。比如,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不仅涉及土壤学相关知识,还需要微生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知识。农业知识创新的复杂性意味着仅靠产学研独立完成难度极大。因此,应推动构建现代农业知识共享平台,提高信息交流能力。教学与科研单位以涉农企业需求为导向,吸引涉农企业投资,建立三方共赢、共担风险的合作模式。教学与科研单位将知识创新成果交予涉农企业,由企业完成知识创新的成果的转化,并在实践过程中向教学与科研单位反馈意见,从而实现农业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促进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有为政府是指在各个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与该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与市场政策,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积极参与诸如低碳生产技术、生物农药等“可经营性资源”的规划与扶持工作,大力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准经营性资源”。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相关企业的监督与调节,促进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农业公共服务实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对市场进行监督与保护,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纠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2]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3]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4]钟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5):40-44.
[7]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401(5):19-34.
[8]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9]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10]谈慧娟,罗家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破解与发展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9):209-217.
[11]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13-25.
[12]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3-5.
[13]杜思梦,刘涛.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3):18-24.
[14]朱东波.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思想基础、内涵体系与时代价值[J].经济学家,2020,255(3):5-15.
[15]刘妮雅.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21,416(12):38-39.
[16]赵敏娟,石锐,姚柳杨.中国农业碳中和目标分析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2(9):24-34.
[17]于法稳.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16(5):2-9.
[18]周宏春,季曦.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31-40.
[19]佘颖,刘耀彬.国内外绿色发展制度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7):1490-1500.
[20]李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与演化[J].中国农村经济,2023,458(2):2-16.
[21]梁常安,杜国明,郝均.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J].干旱区地理,2023,46(4):667-677.
[22]吴强.发展生态农业规避绿色壁垒: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生产贸易政策取向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28-30.
[23]赵德森,窦垚,张建民.营商环境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与遮掩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21,463(2):66-77.
[24]张红丽,李洁艳,滕慧奇.小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以有机肥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6):8-13.
[25]张俊飚,何可.“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现状、误区与前瞻[J].农业经济问题,2022(9):35-46.
[26]周颖,梅旭荣,杨鹏,等.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27]陈儒,姜志德,赵凯.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146-154.
[28]孙立新,王晓君,金晔,等.中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演变及提升路径:来自上市涉农企业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22(12):4-18.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研究(20JYB029);
文章来源:吴晓华,张浩然.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4,(11):134-138+145.
分享: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饲用小黑麦在新疆的科研与推广现状,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饲用小黑麦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可进一步推动饲用小黑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畜牧业提供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饲料来源。
2024-11-21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边疆稳定地区,其农业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西藏自治区的重要任务。
2024-11-2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更好地反哺城市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开展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训,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职业农民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因此,职业农民培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024-11-21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 410~2 521 m[1],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较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适宜种植道地中药材,且其中药材种类格局丰富多样、品质较高。
2024-11-2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藏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西藏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更好地服务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西藏的资源禀赋和草原发展现状,建植人工草地提高饲草产量是解决当前饲草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3]。
2024-11-21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24-11-21不同养殖规模的成本和收益不同,因此分析河北省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生产成本收益和生产效率,并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对比,明晰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优势与问题,对于优化河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发展布局,提高河北省生猪养殖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11-21水城区猕猴桃种植始于2000年,从四川都江堰成功引进猕猴桃品种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2014年同时组建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果园道路、引灌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果园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2],且在果品分选、贮藏保鲜、冷链物流、果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
2024-11-20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承载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任,是生存之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两大支柱,半农半牧区主要发展种植业,而牧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农牧民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实现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024-11-20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部分,属种植业废弃物[1]。安徽省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长江经济带,拥有50 km长江北岸线,属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枞阳县秸秆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产量大等特点。
2024-11-20人气:6970
人气:4448
人气:3574
人气:3478
人气:330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987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78-1752
国内刊号: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创刊时间:196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