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南平烟区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研究

  2025-01-12    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为探究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以南平烟区各乡镇部分行政村为单位,选取农户对其基本情况和生产模式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各生产模式下的作物生育期、产量、成本、收益等,为提高烟区产业综合体生产要素区块化配置和提升效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市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总体人均年收入约6万元,行政村间的差异较大;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烟草的田间生产季节集中在1月中旬至7月初,烟后稻的生产季节为6月末至11月初;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可获取较高收益。综合调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农户适当组织和增加生产培训,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进一步探索完善生产技术规范,整合邻近田块进行集约化精细耕作管理。未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综合体资源布局方式,对于稳定烟叶产量并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烟稻轮作
  • 生产成本
  • 生育期
  • 福建南平
  • 资源优化
  • 加入收藏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福建省作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为21%,产销缺口超过1 900万t,因而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2]。

福建省生态条件优越,水稻是福建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烟草生长,种烟历史悠久且烟叶品质高,是中国主要的烟叶产区之一。其中,南平是福建烟草主产区,也是产粮大市。如何在烟叶发展适宜区稳定烟叶收益,同时保障水稻的种植效益,既促进烟粮协调发展,又实现粮食产量的稳定提升,对于南平市高标准农田(烟田)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轮作是耕地用养结合、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之一。烟稻轮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防治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有着特殊的意义。推广烟稻轮作方式是解决烟粮争地矛盾、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烟粮双丰收的重要途径[3-4]。经过不断的探索,烟稻轮作模式在烟草发展适宜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5]。目前,南平市已在多个乡镇积极探索烟稻产业综合体模式[6]。如何实现烟区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仍需要进行持续探索。本研究以不同乡镇行政村为单位,选取农户开展调查,对农户基本情况、烟稻轮作生育期、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和烟后优质稻生产,规划烟后稻制种适宜区域,优化生产要素区域布局,提高生产要素区块化配置以及提高效能提供依据和建议。


1、研究区概况与调查统计方法


1.1自然地理概况

南平市位于东经117°00′~119°25′、北纬26°30′~28°20′,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0℃,年平均降雨量1 300~1 900 mm,≥12℃积温5 500~6 600℃,年无霜期300 d以上,年日照百分率为40%左右,烟草生育期降雨量400~520 mm。

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为烤烟,植烟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壤,p H值在4.5~6.5之间,土壤较肥沃,养分含量高。南平烟区自然条件适宜,是我国优质烟区之一。

1.2调查范围

2023年,在南平市的8个行政村选取农户开展调查,分别为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建阳区麻沙镇江坊村、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光泽县寨里镇桃林村、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顺昌县埔上镇墩头村和浦城县石陂镇连墩村。

1.3调查内容

1.3.1轮作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烟稻轮作区面积、烤烟品种、烤烟移栽期、烤烟终采期、水稻品种、水稻移栽期和水稻收获期。

1.3.2生产成本与收益

调查内容包括烟稻轮作区烤烟产量、产值(包括生产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烘烤费用、租地费用等),以及水稻产量、产值(包括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等)。如调查地点同时存在普通水稻和水稻制种生产,则分开进行调查。另外,同时调查非烤烟种植区域的单季稻(或双季稻)产量、产值(包括出售收入和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租地费用等)和净收益。

1.4数据统计

汇总各地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基本情况

各调查地点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见表1。经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布在32.0~57.6岁之间,多数行政村中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1/2的行政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0岁及以上,总体平均年龄为47.2岁。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平均40%~79%的人口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综合所有调查地点的农户,总体上,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平均比例为57%,即一个家庭中有超过1/2的人务农。农业劳动力的学历全部为高中及以下。其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农业劳动力占比最大,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8%;其次为具有大专学历的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为19%;学历为小学和高中的劳动力人口较少,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11%和12%。在参与调查的所有行政村中,有1/2的行政村(连墩村、大布村、江坊村和桃林村)务农人口全部为初中学历。个别调查地点(五一村)的务农主力中小学学历占比86%。在8个调查地点中,被调查农户具有高中学历的仅分布于2个调查地点。全年家庭人口平均收入在不同行政村间的差异较大,分布在3.00万~12.00万元之间,总体人均年收入为6.14万元。

表1各调查地点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2.2生产模式与作物生育期

各调查地点农户采取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烟稻轮作、双季稻和“烟+制种”,各生产模式下作物的生育期基本情况见表2。

多数参与调查的行政村中,农户采取烟稻轮作生长模式,主栽的烟草品种包括CB-1、云烟87和K326。其中,CB-1的移栽期在1月中旬,终采期在6月中旬;云烟87的移栽期在2月中下旬,终采期在7月初。总体上,烟草的田间生产季节集中在1月中旬至7月初。种植的烟后稻品种以甬优系列为主,同时包括部分荃优系列及稻香1号(香米品种)。甬优系列烟后稻的插秧期集中在7月初或中旬,收割期集中在10月初或下旬;荃优品种的插秧期和收割期分别为6月末和10月末至11月初;稻香1号品种的田间生长期则为8—11月。收获的稻谷主要采用烤房或机械进行烘干,稻谷烘干期与收割期同步。整体烟后稻的生产季节为6月末至11月初。

部分农户采取双季稻生产模式,种植的水稻品种多样,不同调查地点间移栽期与收割期差别明显。其中,早稻的移栽期分布在3月下旬至5月初,收割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晚稻的移栽期则分布在6月下旬至8月初,收割期分布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与烟后稻生长季基本一致。稻谷烘干方式为烤房或机械烘干,稻谷烘干期与收割期同步。

表2各生产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基本情况

另外,在1/4的调查地点中,有农户采取了“烟+制种”生产模式,主栽的烟草品种为云烟87和K326,稻种品种为911YC。

2.3生产成本与收益

2.3.1单位面积产量

各生产模式下各类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见图1。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2023年各调查地点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在1 875~2 265 kg/hm2之间,整体分布水平相对较为均衡;而不同地点的烟后稻平均产量水平波动相对明显,分布在6 885~13 425 kg/hm2之间,其中3个地点的平均产量水平为9 000~9 900 kg/hm2。在双季稻生产模式下,早稻和晚稻的平均产量水平分别为6 000~11 250、6 750~9 000 kg/hm2;相对而言,晚稻之间的平均产量水平更为稳定;除建阳区麻沙镇江坊村的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差异(2 250 kg/hm2)较大外,其他地点的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差异相对较小。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为1 935~1 995 kg/hm2,与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较为接近;稻种平均产量水平为2 775~3 585 kg/hm2,不同调查地点差别明显。

2.3.2生产成本

3种生产模式下各类作物生产的平均支出水平见图2,各项支出平均占比情况见图3~5。在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平均支出在29 670~63 73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44 022元/hm2;其中,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不同地点间烟草平均支出整体波动明显,但多数在34 500~46 500元/hm2之间,个别超过60 000元/hm2或低于30 000元/hm2;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平均支出较为相近。

图1各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平均产量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在烟草生产中,多数支出用于各类雇工。在烟稻轮作和“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雇工支出占比分别为42.99%和44.77%;其次在肥料、田租及燃料方面支出较多,支出占比分别为16.82%和21.99%、15.46%和11.29%、10.05%和9.06%。

图2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平均支出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在烟稻轮作和双季稻生产模式下,除桃林村外,用于水稻(含早稻与晚稻)田间生产的平均支出相对较接近,分布在12 285~21 04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17 607元/hm2。其中,烟后稻的平均支出为12 285~21 045元/hm2,早稻和晚稻的平均支出分别为15 450~19 845、12 900~18 675元/hm2。在水稻生产中,多数支出用于各类雇工和田租支出,各类雇工支出占比均超过20%(除晚稻16.76%外),2项费用总和占据总支出费用的40%以上;在烟后稻生产中,肥料、收割及其他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4.82%、13.99%和11.00%;在双季稻生产模式下,肥料、育秧和收割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4.39%~15.96%、14.05%~15.20%和12.26%~13.36%。

图3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烟草和烟后稻各项支出占比

(a)为烟草支出占比;(b)为烟后稻支出占比。

图4双季稻生产模式下早稻和晚稻各项支出占比

(a)(b)分别为早稻、晚稻各项支出占比。

图5“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和稻种各项支出占比

(a)(b)分别为烟草、稻种支出占比。

稻种平均支出在12 165~33 930元/hm2之间,平均为23 048元/hm2。其中,各类雇工和其他支出占比较高,分别为21.08%和22.75%;其次是肥料和田租支出较多,分别占比15.89%和13.86%。

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全年平均总支出45 555~81 570元/hm2,多数集中45 000~63 000元/hm2之间,其中烟草投入占比明显高于烟后稻;采取双季稻生产模式,全年平均总支出在28 350~38 520元/hm2之间,多数情况下对早稻的投入相对略高;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总支出在58 215~80 175元/hm2之间,多数投入用于烟草生产。总体而言,“烟+制种”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最高,为69 195元/hm2;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费用次之,平均为61 680元/hm2,较为接近“烟+制种”生产模式;双季稻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最低,平均为33 675元/hm2,约为其他2种生产模式的1/2。

2.3.3收益情况

3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收入情况见图6,各生产模式下作物出售与补贴收入占比情况见表3。在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总收入分布在64 695~85 515元/hm2之间,平均收入73 850元/hm2。其中,烟叶出售为主要收入,占比97%;补贴收入仅占烟草总收入的3%。

图6 3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收入情况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表3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出售与补贴收入占比情况

在烟稻轮作和双季稻2种生产模式下,除桃林村外,水稻收入在15 090~30 000元/hm2之间,平均收入达到23 604元/hm2。其中,烟后稻的平均收入为24 047元/hm2,早稻的平均收入为26 000元/hm2,晚稻的平均收入为20 175元/hm2。主要收入为稻谷出售,占水稻总收入的90%,低于烟叶出售占比。种植水稻的补贴收入较烟草高,平均补贴收入占水稻总收入的10%,其中烟后稻、早稻和晚稻的补贴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33%和6%。

“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稻种的平均收入可达到46 680元/hm2;在调查的农户中,仅有烟叶出售有补贴收入,平均占烟草总收入的6%,稻种生产无补贴收入。3种生产模式下,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可获取的平均总收入最高,为114 210元/hm2;其次为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平均收入为99 703元/hm2;双季稻生产模式的平均收入最低,为46 175元/hm2。

扣除各项支出,进一步计算各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的平均净收益,见图7。除河源村外,烟草平均净收益在18 645~50 05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32 651元/hm2;水稻(不含稻种)净收益在1 560~13 050元/hm2之间,其中,烟后稻平均净收益为1 560~9 225元/hm2,早稻净收益为2 895~13 050元/hm2,晚稻净收益为1 650~6 900元/hm2;总体上,水稻净收益平均为5 998元/hm2,其中,烟后稻、早稻、晚稻的平均净收益分别为5 781、8 700、3 800元/hm2。此外,稻种的平均净收益为23 633元/hm2。

总体来看,烟草的净收益最高,且明显高于水稻和稻种的净收益;其次为稻种;水稻的净收益最低。对于3种生产模式,净收益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烟+制种”、烟稻轮作、双季稻,平均净收益分别为45 015、38 023、12 500元/hm2。

图7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的平均净收益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3、结论与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南平市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7.2岁,农业劳动力年龄呈现中年化,劳动力紧缺可能是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实现高效的机械化规模生产将是未来农业的一条可行出路。在调查的农户家庭中,有超过1/2的家庭人口为主要农业劳动力,但农业劳动力学历偏低;总体人均收入约6万元且行政村间差异较大,最低人均收入仅3万元。农业劳动力学历较低,认知水平有限,可能是限制科学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当组织和增加农户生产培训,提供优化生产管理技术方案指导,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烟农收入有一定意义。

烟稻轮作是南平市采取较多的生产模式,收益相对较高,明显高于双季稻生产模式,普遍的生育期布局如下:CB-1烟草在1月中旬左右移栽,在6月中旬结束采收;其他主栽烟草品种在2月中下旬移栽,在7月初完成采收;烟后稻生产则集中在6月末至11月初。目前,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的农户数量偏少,但该生产模式可获取最高的收益。未来可在农户中推广“烟+制种”生产模式,其中烟草生育期同烟稻轮作,水稻制种时期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当前,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作物产量水平参差不齐,行政村及农户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尤其是水稻生产和制种产量,需要提高低产田产量水平;净收益波动大,主要由不同农户间支出差异导致。此外,在各项支出中,各类雇工、农药、燃料、肥料和田租占比相对较高,建议各地区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制定或完善生产技术规范,按需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并进行推广应用。同时,考虑整合邻近田块为生产单元,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集约化机械耕作管理。这对于解放劳动力和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实现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合理分配各项支出、降低雇工费用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47.

[2]钟昌华.福建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的成效、挑战和路径[J].发展研究,2023,40(12):14-19.

[3]徐坚强,罗新斌,唐博.常德市烟稻轮作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52-53.

[4]郝汉驰,肖子曼,肖艳松,等.烟—稻轮作典型烟田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作物产量的关系[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4,11(1):39-48.

[5]张辉.携手与共,托起福建粮仓[N].福建日报,2022-06-19(3).

[6]江宇.烟稻融合,双优双稳[N].东方烟草报,2022-08-17(4).


基金资助:福建省烟草公司南平市公司科技计划项目“烟稻协同发展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NYK2023-02-03);


文章来源:陈志厚,林勇,李小龙,等.南平烟区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5,(01):54-59+6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现代农业科技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期刊人气:271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7-5739

国内刊号:34-1278/S

邮发代号:26-41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