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为探究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以南平烟区各乡镇部分行政村为单位,选取农户对其基本情况和生产模式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各生产模式下的作物生育期、产量、成本、收益等,为提高烟区产业综合体生产要素区块化配置和提升效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市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总体人均年收入约6万元,行政村间的差异较大;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烟草的田间生产季节集中在1月中旬至7月初,烟后稻的生产季节为6月末至11月初;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可获取较高收益。综合调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农户适当组织和增加生产培训,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进一步探索完善生产技术规范,整合邻近田块进行集约化精细耕作管理。未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综合体资源布局方式,对于稳定烟叶产量并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福建省作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为21%,产销缺口超过1 900万t,因而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2]。
福建省生态条件优越,水稻是福建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烟草生长,种烟历史悠久且烟叶品质高,是中国主要的烟叶产区之一。其中,南平是福建烟草主产区,也是产粮大市。如何在烟叶发展适宜区稳定烟叶收益,同时保障水稻的种植效益,既促进烟粮协调发展,又实现粮食产量的稳定提升,对于南平市高标准农田(烟田)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轮作是耕地用养结合、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之一。烟稻轮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防治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有着特殊的意义。推广烟稻轮作方式是解决烟粮争地矛盾、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烟粮双丰收的重要途径[3-4]。经过不断的探索,烟稻轮作模式在烟草发展适宜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5]。目前,南平市已在多个乡镇积极探索烟稻产业综合体模式[6]。如何实现烟区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仍需要进行持续探索。本研究以不同乡镇行政村为单位,选取农户开展调查,对农户基本情况、烟稻轮作生育期、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和烟后优质稻生产,规划烟后稻制种适宜区域,优化生产要素区域布局,提高生产要素区块化配置以及提高效能提供依据和建议。
1、研究区概况与调查统计方法
1.1自然地理概况
南平市位于东经117°00′~119°25′、北纬26°30′~28°20′,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0℃,年平均降雨量1 300~1 900 mm,≥12℃积温5 500~6 600℃,年无霜期300 d以上,年日照百分率为40%左右,烟草生育期降雨量400~520 mm。
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为烤烟,植烟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壤,p H值在4.5~6.5之间,土壤较肥沃,养分含量高。南平烟区自然条件适宜,是我国优质烟区之一。
1.2调查范围
2023年,在南平市的8个行政村选取农户开展调查,分别为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建阳区麻沙镇江坊村、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光泽县寨里镇桃林村、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顺昌县埔上镇墩头村和浦城县石陂镇连墩村。
1.3调查内容
1.3.1轮作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烟稻轮作区面积、烤烟品种、烤烟移栽期、烤烟终采期、水稻品种、水稻移栽期和水稻收获期。
1.3.2生产成本与收益
调查内容包括烟稻轮作区烤烟产量、产值(包括生产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烘烤费用、租地费用等),以及水稻产量、产值(包括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等)。如调查地点同时存在普通水稻和水稻制种生产,则分开进行调查。另外,同时调查非烤烟种植区域的单季稻(或双季稻)产量、产值(包括出售收入和补贴)、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投入、用工费用、农机费用、租地费用等)和净收益。
1.4数据统计
汇总各地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基本情况
各调查地点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见表1。经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布在32.0~57.6岁之间,多数行政村中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1/2的行政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0岁及以上,总体平均年龄为47.2岁。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平均40%~79%的人口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综合所有调查地点的农户,总体上,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平均比例为57%,即一个家庭中有超过1/2的人务农。农业劳动力的学历全部为高中及以下。其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农业劳动力占比最大,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8%;其次为具有大专学历的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为19%;学历为小学和高中的劳动力人口较少,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11%和12%。在参与调查的所有行政村中,有1/2的行政村(连墩村、大布村、江坊村和桃林村)务农人口全部为初中学历。个别调查地点(五一村)的务农主力中小学学历占比86%。在8个调查地点中,被调查农户具有高中学历的仅分布于2个调查地点。全年家庭人口平均收入在不同行政村间的差异较大,分布在3.00万~12.00万元之间,总体人均年收入为6.14万元。
表1各调查地点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2.2生产模式与作物生育期
各调查地点农户采取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烟稻轮作、双季稻和“烟+制种”,各生产模式下作物的生育期基本情况见表2。
多数参与调查的行政村中,农户采取烟稻轮作生长模式,主栽的烟草品种包括CB-1、云烟87和K326。其中,CB-1的移栽期在1月中旬,终采期在6月中旬;云烟87的移栽期在2月中下旬,终采期在7月初。总体上,烟草的田间生产季节集中在1月中旬至7月初。种植的烟后稻品种以甬优系列为主,同时包括部分荃优系列及稻香1号(香米品种)。甬优系列烟后稻的插秧期集中在7月初或中旬,收割期集中在10月初或下旬;荃优品种的插秧期和收割期分别为6月末和10月末至11月初;稻香1号品种的田间生长期则为8—11月。收获的稻谷主要采用烤房或机械进行烘干,稻谷烘干期与收割期同步。整体烟后稻的生产季节为6月末至11月初。
部分农户采取双季稻生产模式,种植的水稻品种多样,不同调查地点间移栽期与收割期差别明显。其中,早稻的移栽期分布在3月下旬至5月初,收割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晚稻的移栽期则分布在6月下旬至8月初,收割期分布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与烟后稻生长季基本一致。稻谷烘干方式为烤房或机械烘干,稻谷烘干期与收割期同步。
表2各生产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基本情况
另外,在1/4的调查地点中,有农户采取了“烟+制种”生产模式,主栽的烟草品种为云烟87和K326,稻种品种为911YC。
2.3生产成本与收益
2.3.1单位面积产量
各生产模式下各类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见图1。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2023年各调查地点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在1 875~2 265 kg/hm2之间,整体分布水平相对较为均衡;而不同地点的烟后稻平均产量水平波动相对明显,分布在6 885~13 425 kg/hm2之间,其中3个地点的平均产量水平为9 000~9 900 kg/hm2。在双季稻生产模式下,早稻和晚稻的平均产量水平分别为6 000~11 250、6 750~9 000 kg/hm2;相对而言,晚稻之间的平均产量水平更为稳定;除建阳区麻沙镇江坊村的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差异(2 250 kg/hm2)较大外,其他地点的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差异相对较小。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为1 935~1 995 kg/hm2,与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的烟草平均产量水平较为接近;稻种平均产量水平为2 775~3 585 kg/hm2,不同调查地点差别明显。
2.3.2生产成本
3种生产模式下各类作物生产的平均支出水平见图2,各项支出平均占比情况见图3~5。在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平均支出在29 670~63 73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44 022元/hm2;其中,在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不同地点间烟草平均支出整体波动明显,但多数在34 500~46 500元/hm2之间,个别超过60 000元/hm2或低于30 000元/hm2;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平均支出较为相近。
图1各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平均产量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在烟草生产中,多数支出用于各类雇工。在烟稻轮作和“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雇工支出占比分别为42.99%和44.77%;其次在肥料、田租及燃料方面支出较多,支出占比分别为16.82%和21.99%、15.46%和11.29%、10.05%和9.06%。
图2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平均支出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在烟稻轮作和双季稻生产模式下,除桃林村外,用于水稻(含早稻与晚稻)田间生产的平均支出相对较接近,分布在12 285~21 04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17 607元/hm2。其中,烟后稻的平均支出为12 285~21 045元/hm2,早稻和晚稻的平均支出分别为15 450~19 845、12 900~18 675元/hm2。在水稻生产中,多数支出用于各类雇工和田租支出,各类雇工支出占比均超过20%(除晚稻16.76%外),2项费用总和占据总支出费用的40%以上;在烟后稻生产中,肥料、收割及其他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4.82%、13.99%和11.00%;在双季稻生产模式下,肥料、育秧和收割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4.39%~15.96%、14.05%~15.20%和12.26%~13.36%。
图3烟稻轮作生产模式下烟草和烟后稻各项支出占比
(a)为烟草支出占比;(b)为烟后稻支出占比。
图4双季稻生产模式下早稻和晚稻各项支出占比
(a)(b)分别为早稻、晚稻各项支出占比。
图5“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和稻种各项支出占比
(a)(b)分别为烟草、稻种支出占比。
稻种平均支出在12 165~33 930元/hm2之间,平均为23 048元/hm2。其中,各类雇工和其他支出占比较高,分别为21.08%和22.75%;其次是肥料和田租支出较多,分别占比15.89%和13.86%。
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全年平均总支出45 555~81 570元/hm2,多数集中45 000~63 000元/hm2之间,其中烟草投入占比明显高于烟后稻;采取双季稻生产模式,全年平均总支出在28 350~38 520元/hm2之间,多数情况下对早稻的投入相对略高;在“烟+制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总支出在58 215~80 175元/hm2之间,多数投入用于烟草生产。总体而言,“烟+制种”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最高,为69 195元/hm2;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费用次之,平均为61 680元/hm2,较为接近“烟+制种”生产模式;双季稻生产模式平均总支出最低,平均为33 675元/hm2,约为其他2种生产模式的1/2。
2.3.3收益情况
3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收入情况见图6,各生产模式下作物出售与补贴收入占比情况见表3。在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烟草总收入分布在64 695~85 515元/hm2之间,平均收入73 850元/hm2。其中,烟叶出售为主要收入,占比97%;补贴收入仅占烟草总收入的3%。
图6 3种生产模式下平均收入情况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表3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出售与补贴收入占比情况
在烟稻轮作和双季稻2种生产模式下,除桃林村外,水稻收入在15 090~30 000元/hm2之间,平均收入达到23 604元/hm2。其中,烟后稻的平均收入为24 047元/hm2,早稻的平均收入为26 000元/hm2,晚稻的平均收入为20 175元/hm2。主要收入为稻谷出售,占水稻总收入的90%,低于烟叶出售占比。种植水稻的补贴收入较烟草高,平均补贴收入占水稻总收入的10%,其中烟后稻、早稻和晚稻的补贴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33%和6%。
“烟+制种”生产模式下,稻种的平均收入可达到46 680元/hm2;在调查的农户中,仅有烟叶出售有补贴收入,平均占烟草总收入的6%,稻种生产无补贴收入。3种生产模式下,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可获取的平均总收入最高,为114 210元/hm2;其次为烟稻轮作生产模式,平均收入为99 703元/hm2;双季稻生产模式的平均收入最低,为46 175元/hm2。
扣除各项支出,进一步计算各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的平均净收益,见图7。除河源村外,烟草平均净收益在18 645~50 055元/hm2之间,总体平均水平为32 651元/hm2;水稻(不含稻种)净收益在1 560~13 050元/hm2之间,其中,烟后稻平均净收益为1 560~9 225元/hm2,早稻净收益为2 895~13 050元/hm2,晚稻净收益为1 650~6 900元/hm2;总体上,水稻净收益平均为5 998元/hm2,其中,烟后稻、早稻、晚稻的平均净收益分别为5 781、8 700、3 800元/hm2。此外,稻种的平均净收益为23 633元/hm2。
总体来看,烟草的净收益最高,且明显高于水稻和稻种的净收益;其次为稻种;水稻的净收益最低。对于3种生产模式,净收益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烟+制种”、烟稻轮作、双季稻,平均净收益分别为45 015、38 023、12 500元/hm2。
图7 3种生产模式下各种作物的平均净收益
(a)为烟稻轮作模式;(b)为双季稻模式;(c)为“烟+制种”模式。
3、结论与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南平市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7.2岁,农业劳动力年龄呈现中年化,劳动力紧缺可能是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实现高效的机械化规模生产将是未来农业的一条可行出路。在调查的农户家庭中,有超过1/2的家庭人口为主要农业劳动力,但农业劳动力学历偏低;总体人均收入约6万元且行政村间差异较大,最低人均收入仅3万元。农业劳动力学历较低,认知水平有限,可能是限制科学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当组织和增加农户生产培训,提供优化生产管理技术方案指导,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烟农收入有一定意义。
烟稻轮作是南平市采取较多的生产模式,收益相对较高,明显高于双季稻生产模式,普遍的生育期布局如下:CB-1烟草在1月中旬左右移栽,在6月中旬结束采收;其他主栽烟草品种在2月中下旬移栽,在7月初完成采收;烟后稻生产则集中在6月末至11月初。目前,采取“烟+制种”生产模式的农户数量偏少,但该生产模式可获取最高的收益。未来可在农户中推广“烟+制种”生产模式,其中烟草生育期同烟稻轮作,水稻制种时期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当前,烟稻轮作与“烟+制种”生产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作物产量水平参差不齐,行政村及农户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尤其是水稻生产和制种产量,需要提高低产田产量水平;净收益波动大,主要由不同农户间支出差异导致。此外,在各项支出中,各类雇工、农药、燃料、肥料和田租占比相对较高,建议各地区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制定或完善生产技术规范,按需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并进行推广应用。同时,考虑整合邻近田块为生产单元,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展集约化机械耕作管理。这对于解放劳动力和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实现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合理分配各项支出、降低雇工费用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47.
[2]钟昌华.福建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的成效、挑战和路径[J].发展研究,2023,40(12):14-19.
[3]徐坚强,罗新斌,唐博.常德市烟稻轮作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52-53.
[4]郝汉驰,肖子曼,肖艳松,等.烟—稻轮作典型烟田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作物产量的关系[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4,11(1):39-48.
[5]张辉.携手与共,托起福建粮仓[N].福建日报,2022-06-19(3).
[6]江宇.烟稻融合,双优双稳[N].东方烟草报,2022-08-17(4).
基金资助:福建省烟草公司南平市公司科技计划项目“烟稻协同发展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NYK2023-02-03);
文章来源:陈志厚,林勇,李小龙,等.南平烟区烟稻轮作系统资源优化布局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5,(01):54-59+64.
分享: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下,乡村体育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村BA”“村超”等乡村群众体育赛事引起热议,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发挥群众体育赛事的独特优势,进而助力乡村美丽家园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供给。
2025-02-12据统计,全国草莓总产量由2014年的248.65万t逐年增加至2022年的398.16万t(图1)。国内草莓生产主产区集中在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其中,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辽宁、云南、浙江、湖北草莓种植面积位列前10,合计占全国草莓种植总面积的80.43%,产量合计占全国草莓总产量的87.48%[1]。
2025-02-12在农村电商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高效物流和品牌建设。例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结合中商情报网数据,2023年达到2.49万亿,同比增长12.9%,显示出农村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025-02-12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水土不服”现象较突出。因此,立足浙江典型样本花园村实践成效,总结提炼好“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蕴含的思想理念、方法论及普适性经验,对其他地方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5-02-12我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的5.78万t增长到2023年的4222.54万t,跻身为继粮食、蔬菜、水果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产业,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单一品种的食用菌价格剧烈波动不仅会导致产业链其他环节产品价格波动,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因此,对食用菌价格溢出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2-12“短视频+直播”农村电商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电商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种营销手段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效运用这一营销手段,已经成为农户增收的关键。
2025-02-1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电商直播新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深入探究农产品电商直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各行业针对性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和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农产品电商直播对激发消费潜力、振兴乡村产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值得进行深入分析。
2025-02-1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拓展农户收入的新途径与新动力,本文通过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收入效应进行系统性考察,从而进一步探究农村电商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本文拟采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的样本数据,深入探索农户在农村电商作用下,所实现的收入增长情况及农村电商对其的作用机理。
2025-02-10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供给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有效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意味着给农产品插上“品牌的翅膀”,在影响力上“越过山丘”,在财富效应上“水涨船高”。
2025-02-10中国在2020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以经济建设为内核,协同制度升级、人力资本提升、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中国乡村人口基数大、脱贫基础不稳定,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
2025-02-10人气:7328
人气:5714
人气:4675
人气:4438
人气:436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期刊人气:2716
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7-5739
国内刊号:34-1278/S
邮发代号:26-41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影响因子:0.9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