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引入创新、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增强乡村的经济竞争力,并且能够改善乡村社会文化环境,助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需要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借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协同教育模式,它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的合作,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国外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如德国的双元教育制度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学徒制度培养技术型人才;法国政府与一些企业合作,在高校设立创新技术学院,这些创新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供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旨在培养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与高校、行业、企业也对“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了研究与应用,如北京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设立了清华未来城市研究院,旨在培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上海市政府、上海大学和多家企业合作,共同设立了“政学研行连接平台”,开展跨界合作和人才培养。通过政府平台的支持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解决方案。广东省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同设立了“广东-HKUST青年创新学院”,旨在培养适应创新创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典型案例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它们共同强调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并积极支持学生就业和创业[1]。同时,这些案例也特别注重产学研结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2]。
1、“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内涵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协同教育模式,它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的合作,将高校、政府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体来说,该模式的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实习和实践平台是实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升级。
1.2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是促进“政校行企”合作的关键措施。通过政策的实施,政府部门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合作中的困难与问题,推动“政校行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标。
1.3行业协会参与。
在“政校行企”合作中,行业协会等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协作,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和学术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通过与这些组织的合作,“政校行企”合作可以更加紧密、高效和富有成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4研究项目合作。
政府、高校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数据支持,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乡村振兴视阈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2.1 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通过“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可以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为农村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2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提升农村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2.3 促进教育、产业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可以将教育、产业和科技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4]。这种深度融合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产业的创新升级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
2.4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数据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实践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5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不配套。
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在职能、目标和运作方式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策制定和执行,高校则主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各方在协同过程中难以达成一致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同时,“政校行企”各方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尽管各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合作流程,协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可能会导致合作中出现任务重叠或遗漏现象,而缺乏有效的合作流程,则可能导致沟通不畅、行动不协调等问题。
3.2各方信息不对称。
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划是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高校和企业对政策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协同育人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认知往往存在差异,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各方难以就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达成统一意见。就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而言,高校通常借助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而企业则更注重实践经验和市场反馈。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有可能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此外,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方面或许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实力,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政府则掌握着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的力量。然而,由于各方对彼此所拥有的优势与资源了解不够充分,这便可能会阻碍协同育人过程中资源的高效运用和优势的充分发挥。
3.3 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首先,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认知视角方面各有不同。政府站在政策层面考量,更关注整体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强调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高校立足于教育本位,更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才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企业从经济视角出发,更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其次,政府、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亦存在差别。政府期望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为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致力于培养能够传承知识、技能和学术精神的人才,侧重于人才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期望塑造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着重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鉴于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极有可能致使所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从而出现人才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状况。
3.4 资源分配不均衡。
政府在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时,可能会倾向于支持特定高校或企业,如此一来,其他高校和企业便无法获得同等的政策资源。这种政策资源分配的不均现象,极有可能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公平性和广泛性造成不良影响。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可能存在差异,部分高校可能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等,而其他高校可能相对缺乏这些资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可能会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参差不齐。企业在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时,也可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大型企业可能具备更多的资源,如实践机会、技术专家等,而小型企业或初创企业可能无法提供与之相同的资源支持。同时,不同行业之间在资源分配上也存在差异。热门行业或高利润行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其他行业可能处于资源短缺的境地,这种行业资源分配的不均可能会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的重心偏向某些特定行业。
4、乡村振兴视阈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对策
4.1 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协调机制。
由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牵头组建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机制,政府、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协调小组,负责合作计划的拟定、各方行动的协调以及合作中各类问题的处置等事宜。“政校行企”各方需明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制定详尽的合作流程,涵盖沟通途径、任务分配、时间节点等方面,明确责任分工与合作流程细则。借助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可强化各方间的沟通与信息交互,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合作阻碍。合作机制亦应涵盖合作效果评估与反馈环节,以便及时察觉问题并加以调适,凝聚各方力量培育契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
4.2 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信息透明度。
“政校行企”各方应着力强化信息共享与沟通渠道的建设,搭建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便于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开展文件传递、政策阐释以及信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由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参与的沟通会议,促使各方能够直接交流并分享最新信息与观点。高校与企业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关键主体,亦应积极提升信息透明度,与政府共享需求与资源。高校与企业应共同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需求,并将其详尽地告知政府及其他合作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应公开自身资源与能力状况,以便合作方能够深入了解并借助这些资源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4.3 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评估机制。
政府、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应增进沟通与协作,携手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与方案,确保所培育人才能够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求[5]。唯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机制,强化需求调研与评估,方可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6]。政府、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需求调研,精准把握社会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通过深入探究与分析,能够洞悉行业发展趋向与市场需求,为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拟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后,各方还需依据市场需求与农业产业发展态势,适时优化人才培育方案与课程设置,着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人才竞争力。最后,“政校行企”各方还应定期开展对接与评估工作,共同检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成效与质量,借助评估可发现现存问题与不足,及时予以调整与完善,保障人才培育质量契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4.4 加强各方资源共享与互补。
完善资源分配机制,培育优秀乡村振兴人才,需政府、高校、行业与企业协同发力[7]。政府应制定公正的政策法规,确保所有高校与企业均可获取均等的资源分配契机,在政策制定进程中,应充分考量各方需求与实际情形,杜绝偏袒或歧视现象。高校与企业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资源,提升整体协同育人水平。例如,高校可与企业联手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共享实践基地与实践导师等资源[8]。企业可与高校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科研项目,共享技术与人才资源。政府、高校与企业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比如,政府可引导并扶持高校开展涉农专业建设与改革,增强人才培育的针对性与适应性[9];高校可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企业可踊跃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与资源,共同培育适配的乡村振兴人才。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并支持高校与农业产业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可引进国外先进农业人才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质量。
5、结语
“政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不断优化机制和政策[10],建立良好的培养生态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人才。随着进一步的推进和实践,“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宋耀辉,梁小丽,杨锦秀.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1, 42(13):27~31.
[2]杜玉帆.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校政行企”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 19(04):39~43.
[3]王耀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05):77~78, 88.
[4]徐畅,解旭东.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9):25~30, 32.
[5]罗秋雪.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3, 9(30):73~77, 82.
[6]张荣天,钟悦.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 3(20):128~131.
[7]李茵,张宏鸣,李小丽,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人才的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3(18):76~80.
[8]胡海默,宋辉,吴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 3(15):165~168.
[9]杨晓萍,吴伟龙.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法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 51(20):238~240, 249.
[10]王新凤.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实践难点[J].中国高教研究,2023(07):39~45.
基金资助: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政校行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H22507);2023年吉林省高教学会项目: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长春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JX2023D850);
文章来源:李超,王美怡,王艺锦.乡村振兴视阈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优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5,(01):103-105.
分享: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能源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可以为低碳农业发展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因此,文章旨在基于能源经济学视阈,深入探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04-22近年来,农业企业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让不少事务所因审计失败遭到了各方人士的质疑:指出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不具有参考性,没有发挥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多人思考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会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
2025-04-14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农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而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对于促进乡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作为乡村资源的承载体,与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生产食物及原材料的同时,农业还具有生产观光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及优化生态的功能[1]。
2025-04-14以黑龙江省为例,其农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技术革新滞后以及农业资源相对减少等问题,已逐渐显现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如何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维持农业持续增长、确保农业经济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025-04-13新型城镇化是构建国内循环系统的关键基础,也是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1]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审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房屋补偿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议题。
2025-04-13依托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有效改善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存在的弊端,对于降低农业种植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深远意义。对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2025-04-13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与监测设备,无人机能够实现对林草区域的全面和实时监测,捕捉灾害发生前的微小变化,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抵达灾区上空,执行物资投放、通讯中继、人员搜救等任务,为应急响应与灾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2025-04-13农艺技术涵盖了品种选择、土壤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该过程中,加强农机的运用,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玉米种植质量,推动玉米种植工作获得良好的发展。
2025-04-1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评价是确保工程效益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对于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具有一定意义。
2025-04-13沙美村位于琼海市博鳌镇的南部海滨,坐落于金牛岭脚下,面朝生态湿地沙美内海,被九曲江、龙滚河所环绕。沙美村村域面积近万亩,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景观为一体。乡村旅游项目以民俗文化商业街和精品民宿为主,是海南乡村旅游的“琼海样板”。
2025-04-1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2720
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17-6611
国内刊号:34-1076/S
邮发代号:26-20
创刊时间:196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