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与提升路径

  2025-01-22    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是实现四川产茶区乡村振兴、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四川省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雄厚的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缺乏深度融合创新项目、景区科学布局等问题。为此,本文从特色产品、品牌宣传、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产茶大省
  • 品牌宣传
  • 四川茶旅融合
  • 特色产品
  • 加入收藏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重点在于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 中之重是实现产业振兴。中国作为世界闻名的茶叶大国, 2023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达到355万吨,同比增长6.1%。 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其产业链涉及广泛,可与多类产业关 联,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一般的粮食作物,在众多产茶 地区脱贫增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 会发布的数据,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37个县域以 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有1/3以茶叶为支柱产业[1]。近 些年来,各地区政府逐渐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 茶叶园区,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延伸茶叶产业链,并依 托特色茶叶园区的自然风光等环境优势,结合各产区独有 的茶文化优势,融合旅游行业,形成了茶旅融合的发展新 模式。本文在对四川省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发展优势,分析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为四川省茶旅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发展优势


1.1 茶文化底蕴深厚

四川的茶文化作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华阳国志》记载了周代时 期巴族人民就已经有产茶上贡的情形了,到了汉时期出产 了“出山茶”;唐时期,雅安的蒙顶茶成为了最富盛名的 名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词大家都留下了许多赞 叹四川茶叶的诗词歌赋;而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布, 以成都为最,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茶馆就有454 家,每天的茶客占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自此茶馆成 为了学子谈经论道,老百姓听戏评书的好去处,形成了 独特的茶馆文化。近些年,除传统的老式茶馆外,一些 新茶人也创造出了很多新式茶馆以贴合新青年的饮茶需 求。四川的茶艺文化更是优雅璀璨,颇具浓厚的民族艺 术特色,如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盖碗茶”,是四川地区最具特色的茶艺形式之一,聚饮茶的功能性与观 赏的价值性于一体。

1.2 茶叶产业基础雄厚

四川茶叶素来以产量大、分布广、品质好而著称, 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

1.2.1 茶园面积广。四川省茶园总面积从2015年的 480万亩发展到2023年的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面 积扩大了22.91%,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1.6%。

1.2.2 茶叶产量大。2023年四川全省毛茶总产量达 40.98万吨、总产值达403亿元,而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 1200亿元,同比增长11.1%,居全国前列,再创新高。四 川共有130个县产茶,30多个重点产茶县,其中成都、雅 安、乐山、宜宾为主产区[2],均拥有20万亩以上的茶园种 植面积。

1.2.3 茶叶品种多。川茶品种类型多样,传统的六 大茶类均有生产,绿茶占主要地位。川茶有蒙顶山茶、峨 眉山茶、宜宾早茶、雅安藏茶等1000余种产品,开发了知 名商标,如巴山雀舌、天府龙芽等。与此同时,四川还有 丰富的茶树品种,近年来各茶叶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同培 育特色新品种,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品种资源基础。

1.3 旅游产业发达

作为西南文化和旅游大省之一的四川,凭借其独特 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创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多 民族聚居地,四川省内汇聚了彝族、白族、羌族等多个少 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茶旅产业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1.3.1 旅游资源丰富。中国有13处世界自然遗产, 单单四川一个省份就占据了3处,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20日,四川共有17个5A级旅游 景区,335个4A级旅游景区[3]。四川不仅是国宝大熊猫的 故乡,更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多个少数民族汇聚于 此,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了四川的旅游资源。

1.3.2 产业收入增长迅速。茶旅融合发展为四川的 茶叶产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随着对美好生活的 要求和生活质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外出旅游 感受自然等方式释放压力。茶产业融入旅游产业,促进 了产业优化升级,数据显示,四川茶叶总产值从2015年的 15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00亿元。而由于旅游产业关联 性极强,其发展还能够带动餐饮、旅店、交通运输、娱乐 等11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4]。从单一旅游产业到多元的 产业联动发展,四川省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带 动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

1.3.3 游客数量激增。近年来,四川省不断挖掘茶 文化内涵,开展“茶叶+”的融合探索,激发了茶叶产业 的新活力,打造茶旅融合新模式,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四川 茶叶、体验四川茶文化。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2年, 四川省旅游人次从5.85亿人次上升至10.3亿人次。


2、发展模式


2.1 茶文化田园综合体模式

2017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 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办[2017]29号) ,确定在四川开 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茶文化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茶业 和旅游业基础之上的拓展延伸,是“茶农业+文化旅游+农 村”的综合发展模式。四川作为传统产茶省份,该模式的 文化旅游功能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茶旅融合的发展初衷,以 涉茶旅游的发展促进茶叶产业的转型发展,带动农村居民 就业以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在四川发展较为成功的是浦 江县成佳茶乡。该地依托茶叶生产基地,不仅实现了茶叶 产业的集聚和延伸,更是与文旅、田园社区相结合,打造 了多个特色项目,如茶文化博物馆、文化公园、生态营 地、特色民俗等,为游客提供了全新模式的茶园体验。

2.2 “茶艺+研学”体验模式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新教育方式,也是区别于传统旅游方式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 四川省依托其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推出了采 茶、制茶体验,茶文化博物馆游览等多元化研学旅游路 线。这些路线不仅包括文化、历史、民族风情等人文元 素,还融入了自然元素,在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 品的同时,也让游客们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雅 安市蒙顶山、云台山、都江堰茶溪谷、自贡荣县等地都 建立了多个茶文化研学基地,为中小学生们提供茶文化 知识学习课程,闻香识茶、生态采茶、手工制茶项目体 验、特色茶艺表演等服务。

2.3 “城市茶馆+文化旅游”模式

经过历史熏陶的茶馆不仅是茶文化传播的载体,也 是居民接触茶叶的重要途径。四川老茶馆众多,成都更是 有“茶馆冠天下”的美称,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围炉夜话茶 书院、鹤鸣茶社、可居茶介、顺兴老茶馆。在茶馆里不仅 可以欣赏大师们精彩的茶艺表演,还能品味到经典好茶, 更能从细枝末节中体味成都的历史。在成都的各个著名景 区内,都分布着或大或小或高档或平民的茶馆,外地游客 到当地旅游时,大多会选择到这些茶馆体验当地的茶文 化,品味特色茶饮,欣赏茶艺表演。

2.4 “茶园观光”模式

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是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目前在四川发展最完备最成功的是雅安市的名山区牛 碾坪生态观光茶园。在保持原有的茶叶种植模式的同时, 建设多样化的旅游设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 采摘茶叶,品尝茶叶,欣赏风景,把茶叶的种植和现代化 的茶叶观光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同时依托万亩茶园打造绿 道路,充分利用茶山自然景观和森林小镇,开发出了茶山 花海、茶庄旅馆,茶园领养、手工制茶等特色茶文化旅游 产品,进一步提升“茶乡”的旅游文化。


3、发展瓶颈


3.1 茶旅产业融合缺乏创新,产品同质性强

四川省内多个产茶区近年来都开展了茶旅产业融合,但是从现有模式来看,太过单一,存在开发不足的问 题,当前茶旅路线局限于为“观光茶园+农家乐”模式,开发思路固化,模式传统;此外项目产品雷同,大多为茶 叶采摘体验、观光游览、品茶食点等,缺乏文化性、独特 性的产品,传统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形象与文化内涵不够鲜 明,真正具体有展现四川文化的项目少之又少,游客粘性 低,各大景点的可替代性强。此外,由于景区多而杂,可 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

3.2 景区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茶旅融合建设更多的偏向自然环境规划,只针对种 植园区进行开发,不仅没有将茶园的自然风景与种植规划 相结合,同时与茶文化的高品质结合也不多;较多基础设 施及旅游设施配套不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在道路方 面,景区内部的路线规划有待完善,交通不连贯,导致不 少游客要走重复路[5],破坏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住宿方 面,现有的酒店数量和游客承载量有限,而民宿、农庄等 服务模式尚未成熟;其他方面,游客集散中心、公共厕 所、索道观光车等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管理服务水平低

茶旅融合项目一般是由农民自行组织或企业带头牵动或政府主导推动的,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和 服务标准[6],导致茶旅融合项目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 可持续;由于导游配备、服务态度等软性条件不达标,缺 乏专业服务人员、严格培训机制等措施,导致茶旅融合项 目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差异大、游客重游率低。


4、提升路径


4.1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产品,增加产品的地方性色彩

提升四川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创新性”。各个产茶区要力求创新,因地制宜地进行 目标市场细化及产品差异化定位,利用自身特色,最大程 度地发挥文化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 可以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打造主题活动。四川凉山彝 族自治州作为彝族一大重要聚居地,可以将茶文化与当地 的民俗文化相结合,依托茶俗节庆的方式,如中国彝茶文 化节、小凉山采茶节等,摆设茶产品摊位,设置舞台展示 彝族歌舞,在领略人文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茶文化。另 一方面,从增加游客体验感的角度出发,开发采茶、制茶 体验、茶艺学习、茶具制作等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入体验 当地的茶文化,真正地参与茶生产的各个环节,获得更多 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和收获。

除了要增加地方性色彩,还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 需求。针对年轻群体,传统的饮茶方式对其吸引力较弱, 但是奶茶、果茶及其他茶饮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将茶 与新式饮品相结合,吸引年轻人关注茶文化;针对中老年 群体,可以从康养角度出发,研发美容保健产品如茶面 膜、茶精华等、酿造养生茶酒,从吃到用,实现茶产品的 多元开发,体现多样价值。

4.2 加强推广与宣传,提高四川茶旅知名度

各大产茶区要利用好“互联网+”进行线上营销,拓 展宣传平台,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各大热门宣传平台,增加四川茶旅宣传片的投放量,提升区域曝光度;通 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大众展示茶叶制作过程,让更多的老 百姓了解到制茶的魅力,通过直播互动,进一步扩大茶旅 项目的宣传;邀请流量博主或者流量明星来当地体验茶旅 项目,并拍摄录制相关视频,借助流量扩大茶旅体验项目 的知名度;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四川茶旅融合营销推 广,创新构思四川茶旅的形象宣传等方案,提升茶旅文化 产业的软实力。

4.3 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布局

茶旅融合模式的优质发展,不仅离不开独特的文化 产品,也离不开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的保障。基础设施不 完善完备,基础服务不切合需求,将对四川茶旅融合的良 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首先,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及景区 内部通行路线的规划,尽量实现各个景区之间的衔接,以 确保游客能以最短的路线游览最多的景点;其次,科学合 理配置基础配套设施,建立与景区整体风格相适应的游客 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酒店、餐厅等基础设施,使得游客能 获得最好的旅游体验。

4.4 培养茶旅专业化人才

为了实现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培养茶旅 专业人才。一方面,对两大产业的高质量人才进行整合, 同时引进专项人才为发展助力。为提升茶农的服务接待能 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在接待解说过程中更加生动 形象地向游客展示采茶、制茶流程。另一方面,创造条件 吸引相关人才创业,鼓励开办茶园农家乐,茶园民宿,满 足游客餐饮住宿需求的同时,增加创业收入。

招募相关专业人才,对员工进行整体系统的行业规 范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让每一位游客拥有宾至如归的服务。


5、结语


综上,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之一,应依托自 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找准游客需求, 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发展模式,从产品 创新、科学布局、基建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促进茶旅 融合,带动四川产业融合的脚步,推动四川经济的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柏权,孙玉琳.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3(6):1-13.

[2]王云,李春华.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考[j]. 中国茶叶加工,2016(3):33-38.

[3]雷春平.四川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合作经济 与科技,2022(14):4-9.

[4]肖仕芸.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茶旅融合发展提升路径 分析[j].贵茶,2023(2):75-80.

[5]王科越,刘辉,李超.乡村振兴背景下茶旅融合高 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陕西省双坪村为例 [ j ] .福建茶 叶,2023(5):82-85.


文章来源:戴奇彤.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与提升路径[j].福建茶叶,2025,47(01):73-7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茶叶加工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期刊人气:31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供合作总社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2095-0306

国内刊号:33-1157/TS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