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地方高校要积极挖掘自身特色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着力资源开发研究、开展乡土人才培训是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的主要路径。文章总结了路径实施的背景、成效和启示,以期为同类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1]。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服务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具有优势。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陇南师专”)是甘肃陇南山区唯一一所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成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十三五”以来,学校继承乡村师范传统,积极对接陇南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实施背景
1.1陇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具有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独特优势,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草食牲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始终是当地农户创收的重要来源。由于地处西部山区,陇南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造成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发挥不充分、增收效益不显著,陇南仍是甘肃乃至全国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脱贫不稳定人口占全省的1/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而振兴乡村是陇南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2]。
1.2陇南师专服务三农的独特优势。
陇南师专的前身是1937年始建的成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是甘肃南部乡村师范教育的发源地[3]。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养成适于农村生活之小学教师,指导农村教育,改进农村社会之人才,兼有师范学校和农业学校双重性质[4]。作为甘肃原有三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唯一延存高校[5],陇南师专不仅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更是加快地方改革发展的“引擎”,始终坚持乡村师范教育传承,不断面向“三农”拓展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课题和重大战略背景下,陇南师专立足自身独特优势,抓住乡村产业振兴龙头,为陇南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营销、研发等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2.1拓展人才培养领域。
产业人才供给升级是提高产业质量效益的关键。“十三五”开局,陇南师专在内培外引基础上,合并陇南农业技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论证院系和涉农专业设置。学校在征求相关专家和地方政府意见建议后,相继组建了农林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开设了农业生物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艺术设计、会计等一批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侧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陇南农业特色产业人才供给升级。
2.2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认为“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倒逼产业链升级”是陇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十四五”开局,学校打破院系限制,立足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以农村电商为龙头的高水平涉农专业群。以“互联网+农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知识和技能,具有“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情怀,能够从事现代植物组织培养、设施栽培、食药用菌生产等农产品生产;能够结合地方农产品资源优势进行微生物发酵、果品加工、调味料制备等农产品加工;能够进行农产品设计、农产品数字化营销推广和运营;能够开展基本食品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保障、财务管理等农产品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图1为专业群组群逻辑图。
图1 涉农专业群组群逻辑图
2.3着力资源开发研究。
学校着眼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2017年成立了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遴选具有“三农”背景和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校内专家,组建了陇南油橄榄资源研究与高值化利用研发团队,陇南核桃种质创新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发团队,西秦岭地区植物多样性及资源植物保护利用研究研发团队,农产品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研究研发团队,绿色无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及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研发团队,陇南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陇南花椒、大蒜、羊肚菌、万寿菊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发团队等7支研发团队。
2.4开展乡土人才培训。
提高乡村人力资源素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学校拥有可使千名乡村振兴人才同时培训的教育资源,在电子商务学院加挂了乡村振兴学院的牌子,整合培训学院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加大乡土人才培训。主要开展东西部协作电商人才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电商讲师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镇农技员培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等多方面乡土人才的培训工作。
3、实施成效
3.1产业人才培养方面。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曾专门记载学校为适应山区教育需要,定向招收山区学生,毕业后仍分回原地区小学任教的培养方式[6]。受此影响,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适度扩大市内中职学生转段招生规模,一方面为陇南山区学子开拓了“增持”技能的一片新天地;另一方面,这些本土生源对家乡有特殊感情,愿意留在家乡。以“德青源金鸡项目”为例,陇南礼县、宕昌、西和3个厂区的一线技术骨干有50%以上来自陇南师专的陇南籍毕业生,并且已经成为了陇南养鸡产业现代化的“带头人”。
3.2资源研究开发方面。
学校围绕油橄榄、核桃、花椒、中药材等陇南重点产业链及药用动植物自然资源,开展了全国中草药普查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采集制作了2.2万份植物标本和0.9万份土壤样品,取得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2023年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科技创新团队被评为了“全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此外,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帮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的工作,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真正把科技果实从校园带到了田园[7]。
3.3乡土人才培训方面。
“十三五”以来,学校年均培训乡土人才5 000余人,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成为全国工商联农村电商人才实训基地,2023年成为中央网信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并遴选成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培训基地。2016年学校电商孵化基地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培育孵化了如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农业综合体。
4、经验启示
总结陇南师专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实践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启示。
4.1明确自身办学特色,准确定位服务目标。
相关涉农高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战场”,但众多地方非农林类院校如陇南师专,拥有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理应肩负起为地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着眼自身特色优势,明确地方迫切需求,有规划地培育“三农”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4.2创新人才培养环节,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带动农民增收、吸引人力资本回乡、拉动企业兴乡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围绕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产业环节代替专业类别,适当摆脱教学标准,打破院系专业限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合。
4.3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深化农业科技服务。
充分发挥自身在专家人才和农业科技上的优势,引导研究人员开展对接乡村产业的科学研究,鼓励形成和转化应用型成果,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现实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和专家咨询工作。
4.4开展农民继续教育,释放当地人口红利。
应当鼓励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通过自主招生、自考、函授等形式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搭建起农民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并扩大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把当地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2]刘永革.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1-12-15)[2023-3-20].
[3]蒲向明.论西北联大学子对陇南乡村师范教育的开创之功[J].社科纵横,2016, 31(09):138~142.
[4]顾伟.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乡村师范的历史嬗变[J].生活教育,2007(03):13~16.
[5]甘肃省政府教育厅.甘肃省中等教育设施方案[M].兰州:甘肃省政府教育厅,1939.
[6]张健.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7]白杨,李廷贤.陇南科技特派员下乡[N].甘肃经济日报,2007-03-20(003).
基金资助: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GS [2022]GHB1733); 陇南市级社会化出资科技计划项目(2023-S·SZ-26); 陇南师专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XGG2019001);
文章来源:宫峥嵘,许菡,杨军.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4(07):111-112.
分享:
在各项政策与文件的推动之下,农村电商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和挑战,传统农业正在借助电子商务加快向现代化农业升级,这也要求我们着力攻克当前阶段的发展困境,以期实现农村电商的长足发展。而农户是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户参与意愿对农村电商发展的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2025-02-14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复杂性的增加,供应链脆弱性已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敏感性高低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是供应链脆弱性的主要表现[1]。众多学者针对供应链脆弱性的主体对象、扰动因素及相关修复研究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2-4],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
2025-02-1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明确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2025-02-132022年,贵州蔬菜(不含食用菌)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6%,占农业总产值的45.4%,其中,高原夏秋蔬菜产业是产量第一的主要农产品,贵州高原夏秋蔬菜产业在保供外销、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发展高原夏秋蔬菜产业集群是打造中国南方夏秋蔬菜核心产区,实现贵州建成千亿级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5-02-13继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指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如何针对涉农高校的大学生有效开展使命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储备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是涉农高校肩负的重要职责及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2025-02-13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下,乡村体育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村BA”“村超”等乡村群众体育赛事引起热议,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发挥群众体育赛事的独特优势,进而助力乡村美丽家园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供给。
2025-02-12据统计,全国草莓总产量由2014年的248.65万t逐年增加至2022年的398.16万t(图1)。国内草莓生产主产区集中在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其中,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辽宁、云南、浙江、湖北草莓种植面积位列前10,合计占全国草莓种植总面积的80.43%,产量合计占全国草莓总产量的87.48%[1]。
2025-02-12在农村电商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高效物流和品牌建设。例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结合中商情报网数据,2023年达到2.49万亿,同比增长12.9%,显示出农村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025-02-12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水土不服”现象较突出。因此,立足浙江典型样本花园村实践成效,总结提炼好“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蕴含的思想理念、方法论及普适性经验,对其他地方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5-02-12我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的5.78万t增长到2023年的4222.54万t,跻身为继粮食、蔬菜、水果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产业,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单一品种的食用菌价格剧烈波动不仅会导致产业链其他环节产品价格波动,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因此,对食用菌价格溢出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2-12人气:4448
人气:4383
人气:4373
人气:4069
人气:36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期刊人气:3455
主管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主办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4-5329
国内刊号:13-1394/S
邮发代号:18-9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