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菏泽市牡丹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4-07-23    2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近年来,牡丹区大力发展以牡丹、芍药为主的花卉产业,花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当前,牡丹区花卉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在产业加速升级的同时,也暴露出配套设施不完善、科研水平滞后、文旅融合发展缓慢等问题。通过分析该地区花卉产业发展态势、基本特征及制约因素,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促进牡丹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关键词:
  • 牡丹区
  • 生物医药
  • 花卉产业
  • 观赏旅游
  • 高质量发展
  • 加入收藏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在观赏旅游、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文化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花卉产业被誉为当今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也是重要的花卉贸易国和花卉消费国[1],发展花卉产业对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幸福指数具有现实意义。

菏泽牡丹区是我国花卉传统种植区,花卉种质资源丰富,花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重要的花卉产销基地,其中,牡丹、芍药的栽培发展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称。近年来,牡丹区以“突破菏泽”为指引,立足资源禀赋,聚力发展花卉产业,加快推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持续完善花卉种植、加工、储运、销售、旅游等产业链,花卉产业已成为推动牡丹区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2]。当前,受经济形势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土地利用政策等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牡丹区花卉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相较于活跃的国际花卉产业和市场,牡丹区花卉产业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入分析牡丹区花卉产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广等各环节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出推动花卉产业提质增效的相应建议。


1、牡丹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1 花卉产业布局和规模

1.1.1 牡丹区花卉产业格局。

牡丹区花卉产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花卉第一产业涉及花卉种苗及观赏苗、中药材原材料、鲜切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第二产业集中在牡丹相关产品的深加工和生产,以牡丹籽油、牡丹花茶为主要产品;第三产业围绕创新和发扬牡丹文化,以牡丹、芍药为主看点,依托“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等活动平台,大力发展花卉旅游业。

1.1.2 牡丹区花卉种植和销售情况。

牡丹区因牡丹而闻名,全区花卉种植以牡丹、芍药为主,还有菊花、金银花、月季等花卉。2023年,牡丹区牡丹、芍药栽培面积约2800 hm2,约占全区花卉栽培总面积的97%,其中,牡丹栽培面积约1 300 hm2,约占全区花卉栽培总面积的45%;芍药栽培面积约1 500 hm2,约占全区花卉栽培总面积的52%。另外,发展有菊花约50 hm2、金银花约20hm2及少量栽培月季、连翘等花卉(见表1)。

表1 菏泽牡丹区各类花卉栽培面积

牡丹区鲜切花产业作为该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切花产量连年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当地花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芍药鲜切花是牡丹区鲜切花产业最主要的产品,2023年,牡丹区芍药鲜切花产量超过1亿枝,相较2022年增加约4 000万枝,约占全国60%以上的芍药切花市场份额。全区牡丹、芍药鲜切花总产值1.5亿元,成为全国切花芍药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地区。

反季节催花和花卉种苗销售也是菏泽牡丹区花卉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撑。通过冷藏打破植物休眠、温室控温等技术手段调控牡丹、芍药花期,使其在冬季开放,牡丹、芍药的观赏盆栽和切花产品直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供不应求[3]。牡丹区冬季催花设施主要分布在黄堽镇、都司镇、皇镇,每棚约催花1 500盆,产出芍药切花产品约12万枝,牡丹盆花销售量超40万盆,反季节催花年销售额3 500万元。另外,牡丹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种苗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区牡丹工程苗、盆栽、种苗及芍药种苗等各类产品销售量约100万棵,年销售额3 000万元。

1.1.3 牡丹区花卉深加工产业概况。

牡丹区花卉产业逐渐向食品、药品、日化等多领域延伸,特别是油料产品的开发程度较高。全区拥有牡丹深加工龙头企业8家,牡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到120余家,牡丹籽油、牡丹化妆品、牡丹营养品等260多个牡丹产品,牡丹籽油年加工能力2.5万t,总产值超过9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4]。

1.1.4 牡丹区花卉产业文旅发展。

牡丹区依托辖区内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百花园等A级旅游景区,着力发展以“牡丹观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借助“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推出花卉旅游半日游和一日游精品路线。在牡丹、芍药的最佳观赏期吸引游客入园,同时,举办“梨花风情节”“海棠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据统计,全区年均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左右。另外,通过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邀请上百位中外嘉宾,共同探索和宣传牡丹文化。

1.1.5 牡丹区花卉产业技术创新。

牡丹区花卉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较大,推动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建立共研平台,开展花期、花色、保鲜、催花等科技研发,申请牡丹相关专利2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省、市行业标准6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成功研发出原料类、饮料类、食品类、保健类、油脂类、茶类、日化类、香薰类、饲料类、食用菌类等牡丹深加工产品260余类。

1.2 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

1.2.1 花卉产业发展区域相对集中。

菏泽牡丹区花卉栽培区域集中在牡丹区北部,以牡丹区黄堽镇为中心辐射吴店镇、都司镇、牡丹街道、皇镇街道等周边区域,基本形成牡丹区纬一路、临商路沿线发展的栽植集群。全区共有牡丹种植专业镇1个、33.33 hm2以上牡丹种植基地17个、大型牡丹观赏园15个、花卉龙头企业10家、标准化基地30家、专业合作社124家、种植大户233户、专业种植户2 000余户。

1.2.2 花卉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

牡丹区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新品种更新较快,全区拥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 280个栽培的牡丹品种,并培育和引进芍药新品种,现拥有国内传统芍药品种约460个、进口品种约170个,其中,适宜切花的品种30多个,是全国牡丹芍药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地区。

1.2.3 花卉栽培面积增长迅速。

近年来,国内外花卉市场对牡丹、芍药产品的需求较大,产品利润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提高了牡丹区花卉企业和花农种植牡丹、芍药的积极性,全区花卉栽培面积和催花数量大幅上升。据统计,2023年,全区新增牡丹、芍药、菊花种植面积近600 hm2,新增芍药面积80%以上。通过温室进行冬季催花的企业明显增多,反季节催花,尤其是用以芍药催花的大棚面积明显增加,预计较2022年增长1倍以上。

1.2.4 花卉销售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网络电商的带动下,牡丹区由传统的线下销售转向电商平台销售、网络直播销售,加强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上海花加等花卉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建成并运营昆明花拍中心菏泽分中心,完善3处主要的线下花卉集中销售市场,实现花卉产品销售途径的多元化。

1.2.5 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牡丹区通过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对评选出的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推广现代农业设施的应用,部分花卉企业正在实现从露地、冷棚、日光温室到智能化温室的转变,花卉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每年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花卉企业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花卉产品质量,推动牡丹区花卉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的进一步提升。


2、牡丹区花卉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花卉产业链体系建设不足

近年来,牡丹区花卉产业虽然逐步向深加工延伸,但总体来看,依然集中在一产种植上,花卉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薄弱,产业链不完善,附加值偏低,花卉产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牡丹区花卉企业存在创新、研发技术短板,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缺少大众产品,品牌产品知名度低。虽然拥有尧舜、瑞璞、龙池等牡丹加工龙头企业,但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线较少,代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没有明显突破,龙头企业不能持续做大、做优、做强。

2.2 花卉资源扩大受限,配套设施不完善

牡丹区地处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受国家限制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的影响,可用于种植牡丹芍药的土地指标难以增加,且牡丹、芍药等花卉种植对土质要求较高,短时间内不宜复种,牡丹区花卉种植面积扩大受到很大制约。同时,在相关土地政策的影响下,花卉产业配套设施难以保障。冷链物流和储存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环节,为保证鲜花产品质量,鲜切花在采摘、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都需要保持在低温环境中,而牡丹区大部分散户缺少资金或者政策不允许建设低温分级处理车间、冷藏储运车间等设施,给花卉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花卉科技研发水平滞后

受体制机制、福利待遇、平台建设等因素的影响,牡丹区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多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落后,研发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新型栽培设施、生产设备、管理技术应用不足,花卉品质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牡丹组培仍未攻克技术难题,难以实现种苗快繁的重大突破,国内切花优质品种较少,品种抗逆性差,目标性状不稳定,切花率低,高附加值品种主要依赖进口。全区花卉种植、品种培育仍以企业和散户等“土专家”为主力,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受岗位限制,科研攻关项目后继乏力,科研人才结构老化,存在明显断层问题。

2.4 文旅融合发展缓慢

全区花卉生产与文化旅游结合不够紧密,以花促游的全域旅游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牡丹书画业发展严重滞后,“牡丹之乡”“书画之乡”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牡丹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同时,在旅游服务方面不到位,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面对瞬时游客暴增,花卉景区接待能力不足,住宿业、餐饮业等市场秩序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5 花卉产业规划引领和质量监管缺失

牡丹区花卉产业主要是在市场规律下的自我发展,对花卉产业的总体规划相对滞后,虽然政府为发展花卉第一二三产业设立了相关部门,但部门间责任界限不明晰,存在沟通不畅、管理混乱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当前,牡丹区花卉种植群体多以散户的生产模式存在,生产规模小、分布零散,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低,产业标准化水平低,许多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花卉产品质量,再加上市场监管不严格,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现象时有发生。


3、牡丹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夯实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产业价值

推进花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开发新功能、发展新业态,夯实花卉一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土地、资金和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供给,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立足技术创新、提高研发能力。以牡丹、芍药等传统优势花卉为重点,以药用、食用和工业应用为方向,着力开展高值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培育新的增长点。学习借鉴外地知名品牌成功经验,推动牡丹区花卉及关联产品从特色品种转变为特色商品、著名品牌,分别从牡丹衍生品、鲜切花、书画、旅游等方面,打造“曹州牡丹”“菏泽芍药”“牡丹书画”等拳头品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站稳国内外市场。

3.2 推行花卉产业集约化生产模式

集约化生产经营是一种统一配置、集中投入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高效管理、增加效益的作用。菏泽牡丹区在花卉面积扩大受限的情况下,大力推广集约化全天候生产模式,加大单位面积花卉经营要素的投入,是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花卉产值,实现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花卉集约化生产经营,采取支持花卉生产主体进行基地提升改造,建设标准示范园区,通过大力发展智能温室、环保节能加温设施、智能补光、水肥一体化、智能传感监测等设施设备,推进花卉生产、加工、贮运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加快实现花卉生产由露天生产、手工作业向设施生产、机械作业转型升级。

3.3 构建研发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花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科研事业单位交流合作,加大科研力量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集中攻关花卉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难点技术,搭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花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开展种质资源普查,积极推广远缘杂交、基因编辑、组培快繁、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选育抗逆性强、目标性状稳定、花色丰富的优良品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花卉新品种。

3.4 推进花卉文化和旅游开发,创建特色花卉品牌

推进特色花卉景区升级改造,延伸花卉旅游链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文旅商圈建设,坚持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形成由点及线的多层次立体旅游框架;充分发掘牡丹等传统花卉文化创意,搭建牡丹书画艺术创作平台,塑造“牡丹书画”品牌,高水平讲好“牡丹故事”,并将花卉元素注入城市建设中,提高花卉文化与古城、传统村镇的融合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发展文化旅游市场。

3.5 强化规划引领,健全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定和实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做好市场引导,对现有花卉交易场所进行整合、改造、提升,建立花卉拍卖流出体系,规划建设花卉物流专业园区,推进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花卉产品生产信用体系和监督激励机制,建立花卉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流通交易标准和种苗、产品行业标准,畅通新品种、新技术认证机制,发挥花卉协会自律、协调和监督功能,对花卉产品质量高、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及时制止、纠正破坏市场、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纳入信用记录,引导花卉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悦,徐珂,高健洲.中国新花卉开发现状分析及展望[J].现代园艺,2023,46(23):77-80+84.

[2]陈国熙,崔茂森.菏泽牡丹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园艺,2022(06):144-150.

[3]梁栋,郭振国,房盟盟.菏泽市催花牡丹发展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园艺,2023,46(07):75-77+79.

[4]郭梦露,毕瑞明,任少亭.菏泽市油用牡丹产业现状及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08):58-61.


文章来源:王敏,尹灿,董从国,等.菏泽市牡丹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园艺,2024,47(14):57-5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农业经济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期刊人气:133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1-6139

国内刊号:21-1016/F

邮发代号:8-152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