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以期促进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集高效、低耗、集约化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1],其发展前提是对农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遵循各类环境要素的相互协调[2]。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省,目前农业的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即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结合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建议开展简单的研讨。
1、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
1.1可以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绿色生产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为规模小、循环速度慢、效益不高。目前,山东省农业生产的不少基本主体还是各家各户,比较分散,产业链单一,不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通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克服传统农业生产分散经营方式的弊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同时采用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可以扩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体系。通过将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模式组织起来实施统一管理,促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绿色农产品[1]。
1.2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延长产业链
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将经营范围从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环节扩展到后续的加工、销售等环节,而且生产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级生物能量,变废为宝,实现了从食物链角度物质的多次利用,还从加工链的角度实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2]。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投比,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废弃物的多级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3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户收入
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3,4]。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改变农民落后的小农思想,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农业生产从低效益的窘境中走出来,进而增加农户的收入。
2、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一体系中相应的条款还不够细化,整体上偏笼统,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等不够完善、健全。因此,要结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更详细、实用性更强的产业标准,为各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实现生态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重要性的宣传
结合各地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宣传,让广大群众都能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营造出广大群众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信息化程度以及群众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大众对生态农业认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广生态农业,切忌“一刀切”、强制发展等。
2.3以增加农户收入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
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为分散式的各户经营,生产的规模小、农产品单一,无法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经济效益不高。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收入。各地应结合当地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条件,提前做好规划,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生态农业,先让农户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激发其积极性,再逐渐扩大生态农业的范围,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现代化。
2.4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组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新型合作组织快速发展起来,如农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刚建立时受到广大群众的质疑,之后逐渐被理解、接纳,最后积极参与。合作组织在农村地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弥补了传统家庭式农业生产模式的弊端,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利用合作组织的这一优势在农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更快地被广大农户接受。
2.5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认识不够。政府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逐渐提高农民的科技能力及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3、结语
目前,我国各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任务还很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结合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生态农业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上)[J].广西农学报,2005(2):34-36.
[2]刘祥红,辛继梅,张敏.谈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经济[J].绿叶,2001(4):25.
[3]郑敏,程谦,王冬霞.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生态农业建设[C]//山东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7.
[4]霍哲珺,张明兰.崇明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6):61-65.
马为勇.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10):176+179.
分享:
晋商文化在茶叶经贸以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晋商文化将茶产业通过不同的地域特征创造出具有当地属性的本土茶产业文化,并将自身的经营文化赋能其中,两者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进而将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价值、渠道价值、品牌价值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晋商文化的价值与茶产业本身交相辉映,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性,都具备传承的各项要素。因此,晋商文化对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影响既是悠久的更是具有时代性的,更是积极与健康的。
2023-10-19在我国,甘蔗属于热带及亚热带作物,是糖料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甘蔗年均总产量一直在1亿t以上,国内秸秆可回收总量约7亿t,其中广西甘蔗年均总产量超7000万t,占全国60%以上。甘蔗尾叶(下文用蔗尾描述)是甘蔗收获后残留的甘蔗顶部2~3个嫩节及其附带的整个叶片(以下简称蔗尾,包括尾茎和尾叶两部分),约占甘蔗全重的20%。
2023-10-0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来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增收,最终才能促进农业强国的建设。
2023-08-21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构建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21-12-272020年9月11日,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发布第15号令,公布《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公布,是全面加强科研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促进科研档案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我国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2021-12-27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联合出台了新规定,对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作用,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完善档案工作相关制度、抓好科研档案管理、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2021-12-27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在调查研究与文献信息分析等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021-12-27随着我国贫困瞄准机制的不断变化,研究视野不断聚焦,贫困识别率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过渡期,巩固和发展产业是基础。文章以人-产的合理匹配为切入点,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角度分析识别多维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归纳出人-产高匹配度模式的4种变形,期望实现人-产最优匹配。
2021-12-27文章在对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河北省在生态节水农业、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河北省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体系、制度保障、科技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2021-12-27农业科技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其配置直接关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现阶段,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文章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关概念界定、模式、效率评价、现存的问题、优化对策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简要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12-27人气:7351
人气:7285
人气:5730
人气:5130
人气:47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期刊人气:165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6-6237
国内刊号:13-1432/S
邮发代号:82-973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