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08-13    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至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严重程度、发病部位等资料,在水疱消退后连续随访6个月,根据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其皮肤瘢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最终46例患者出现皮肤瘢痕,139例患者未出现皮肤瘢痕,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为24.86%;瘢痕组的年龄、皮损面积均高于正常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部的比例、剥除痂皮的比例以及并发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95,P=0.045)、糖尿病(OR=3.442,P=0.046)、皮损范围(OR=1.467,P=0.010)以及IgG水平(OR=0.153,P=0.020)均是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年纪较大且伴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注重对皮损部位的治疗,同时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以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形成。

  • 关键词:
  • 危险因素分析
  • 后遗症
  • 带状疱疹
  • 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 皮肤瘢痕
  • 加入收藏

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常见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者[1-2]。带状疱疹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皮疹和疼痛,在儿童的水痘-带状病毒感染中,常有皮肤瘢痕的发生,包括一些界限清楚的、孤立的、色素沉着或增生过度的瘢痕[3],而成人带状疱疹患者虽经过治疗后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深在性的大疱、血疱及后期护理不当容易导致深在性结痂持久不脱落而出现增生性瘢痕等后遗症[4-5]。皮肤瘢痕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美观程度,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形成和发生率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6],基于此,本研究考虑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后期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笔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至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67.36±5.49)岁,男103例,女82例。发生部位:颜面部132例,躯干25例,四肢28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7];②意识清晰,交流正常,合作配合;③年龄≥18岁;④近1个月未接受抗病毒、激素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皮肤疾病;②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③哺乳期、孕期女性;④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损害。

1.4 方法

1.4.1 一般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病史采集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值、既往病史、基础疾病等基础资料,发病部位、皮损范围、血清免疫蛋白(Immunoglobulin,Ig)水平等临床资料。

1.4.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 ml∶5 mg,国药准字:H12020515)5毫克/次,1次/天,连续静滴7 d;口服普瑞巴林胶囊(宁波科尔康美诺华药业有限公司,规格:75 mg,国药准字:H20203641),75 mg/bid,连续服用20 d,口服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 mg,国药准字:H20051440)0.5 mg/tid,连续服用1个月。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控制血压或血糖在正常范围。

1.4.3 分组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水疱消退后每个月通过门诊回访的方式进行随访,连续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皮肤瘢痕的情况,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正常组,并记录患者在结痂后是否有剥除痂皮的情况。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差异的数据,将其全部纳入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Logistic回归方式,分析患者出现后遗皮肤瘢痕的相关危险因素。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无序二分类资料或多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为α=0.05单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影响皮肤瘢痕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6个月内的随访结果,最终46例患者出现皮肤瘢痕,纳入瘢痕组,139例患者未发现皮肤瘢痕,纳入正常组,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为24.86%;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瘢痕组的年龄、皮损面积均高于正常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部的比例、剥除痂皮的比例以及并发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5),见表1。

2.2 皮肤瘢痕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将两组患者存在差异的相关数据均纳入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并对其进行赋值,见表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95,P=0.045)、糖尿病(OR=3.442,P=0.046)、皮损范围(OR=1.467,P=0.010)以及IgG水平(OR=0.153,P=0.020)均是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1 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皮肤瘢痕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变量与赋值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人体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皮肤损害,在带状疱疹愈合后有一定概率会发生小型孤立的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瘢痕,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8]。本研究选取185例带状疱疹患者,发现随访6个月内皮肤瘢痕发生率为24.86%,面部瘢痕的发生率43.48%。儿童带状疱疹感染后遗症中皮肤瘢痕发生率为18.7%[9],儿童的皮肤更具有弹性和修复能力,在皮肤受损后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瘢痕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会逐渐降低,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本研究结果略高于既往研究。同时,在魏梅等[10]发现的54.95%成年带状疱疹患者头面部发生瘢痕,均侧面验证本研究的结果。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部的患者更容易形成皮肤瘢痕,这可能是由于皮肤张力所致,面部皮肤张力较大,皮疹在愈合过程中容易受到机械性牵拉,不利于愈合,导致皮肤瘢痕的发生[11]。

表3 皮肤瘢痕发生的影响因素

同时本研究在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患者和未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年龄、糖尿病比例、皮损面积、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剥除痂皮的比例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剥除痂皮、皮损范围以及IgG水平均是影响皮肤瘢痕发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皮损范围以及IgG水平均是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独立危险因素。张凯辉等[12]的研究中发现,带状疱疹的皮损程度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表明患者机体发生免疫缺陷,机体免疫应答无法完全清除病毒,且随着感染后炎症反应的加重,皮损程度越重,导致患者更容易发生皮肤瘢痕。Hadavand MA等[13]的研究中认为,皮疹创伤越大,患者皮损愈合越慢,同时在造成严重的皮肤创伤后更容易增强周围正常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导致瘢痕的形成。研究中还认为,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同时微血管病变还会造成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加重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向受损区域提供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减缓皮损部位的愈合,同时还会影响促血管生长因子水平,造成皮肤瘢痕的形成[7]。同时,Walsh JW等[14]认为,糖尿病患者微循环受影响,可导致皮损处局部缺氧,刺激毛细血管的扩张,导致内皮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加重皮肤瘢痕形成。老年患者因免疫系统功能较低,且皮肤胶原蛋白含量较少,带状疱疹发生时,可能使皮质醇过度分泌,进而促进皮肤瘢痕形成。同时有研究认为[15],剥除痂皮后会造成表皮细胞的二次损伤使细胞增生活跃,造成瘢痕的形成,但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并未发现差异,这可能与纳入病例较少有关。在临床中,应注重对年龄大、病情严重以及伴随着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避免皮肤瘢痕的出现。

综上,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年纪较大且伴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注重对皮损部位的治疗,同时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以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形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后期需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7]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6):403-408.

[8]王淼淼,杨子良,周乃慧,等.播散性带状疱疹后肉芽肿性炎型Wolf同位反应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0):887-890.

[10]魏梅,范文葛,张青松,等.头面部带状疱疹皮损愈合时间及遗留瘢痕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8,24(6):441-444.

[12]张凯辉,段行武,陈曦,等.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NLRP3炎性小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5):52-55.


文章来源:高慧,刘秀燕.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08):96-9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人气:12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中华医学会昆明分会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1310

国内刊号:53-1082/R

邮发代号:64-64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