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麻风病患者2级畸残(grade 2 disability, G2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麻风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0年1月—2023年1月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现的108例麻风病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G2D分为畸残组(30例)和非畸残组(7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麻风病患者发生G2D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4.226,P=0.040)、延迟期(χ2=13.633,P=0.001)、皮损数量(χ2=23.222,P<0.001)、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条数(χ2=35.244,P<0.001)、麻风反应(χ2=11.353,P=0.001)是麻风病患者发生G2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108,95%CI:0.020~0.588)、延迟期≥24个月(OR=6.124,95%CI:1.133~33.094)、周围神经粗大/触痛≥2条(OR=13.173,95%CI:1.602~38.315)、有麻风反应(OR=4.205,95%CI:1.216~14.544)是麻风病患者发生G2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风病患者发生G2D的高危因素为男性、延迟期长、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以及出现麻风反应。麻风病畸残仍是全球疾病负担,应加强各医疗机构对麻风病诊断、治疗及随访,消除麻风病危害,提高麻风病防治质量。
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导致神经损伤甚至永久性残疾[1]。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麻风病的治疗方案以单药治疗为主,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麻风分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 MB)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 PB)进行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自此麻风病的全球流行率得以显著下降[2-3]。麻风病患者劳动能力下降以及受到社会歧视,最主要原因是患麻风病后留下的畸形,严重者会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其生存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隶属我国麻风病流行的一类地区,近年,虽然麻风疫情已呈下降趋势,但新发、复发患者仍不断出现[4-5]。为降低麻风病患者畸残比及进一步消除麻风病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现对108例南宁市麻风病新发现患者的畸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作为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麻风病患者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均有登记。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23年1月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现的108例麻风病患者资料,并按照患者是否发生G2D将其分为畸残组(30例)和非畸残组(78例)。麻风病的诊断和临床分型以WHO的相关定义和分类为准[6]。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审号:第2020003号),且研究中所有涉及患者的信息均为匿名,受试者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统计108例患者性别、婚姻状态、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传染来源(不明、家内/家外)、延迟期(<12个月、12~23个月、≥24个月)、神经损害数(0条、1条、≥2条)、皮肤损害数(≤1块、2~5块、>5块)情况,统计有无麻风反应。麻风病分型:按照光谱分类法将其分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r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 BT)、瘤型(lepromatous leprosy, LL)、中间界线类型(borderline leprosy, BB)、结核样型(tuberculoid leprosy, TT)、界线类偏瘤型(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 BL)、未定类型(indeterminate leprosy, I)。
1.3 G2D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1.3.1手足部位
指手、足有可见畸形和/或损伤,损伤包括溃疡、短缩、结构破坏、关节挛缩、强直及手或足的部分或完全缺失[7]。
1.3.2眼部
指视力严重受损(视力低于6/60,6m处看不清指数)或眼睑闭合不全、或虹膜睫状体炎、或角膜混浊[7]。
1.3.3其他指标
延迟期定义:病例第1次出现症状至被确诊为麻风病的时间间隔。其他麻风流行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参照《麻风病诊断》(WS 291—2018)[8]和《麻风病防治手册》。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和整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数(%)进行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或转换为计数资料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或转换为计数资料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用校正后的OR值和95%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2、结 果
2.1一般情况
收集2000—2023年南宁市麻风病新发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未做组织液查菌等资料不全的患者后,最终纳入108例患者进行分析,男女性别比为2.2∶1。见表1。
2.2分类与畸残情况
108例患者,延迟期最短为0.5个月,最长412个月,中位延迟期18个月。纳入患者按发现方式、确诊时皮肤损害数量、周围神经(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皮神经)粗大/触痛数量、有无麻风反应和麻风病类型等不同特征分类的畸残情况。见表1。
2.3统计数据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4.226,P=0.040)、延迟期(χ2=13.633,P=0.001)、皮损数量(χ2=23.222,P<0.001)、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条数(χ2=35.244,P<0.001)、麻风反应(χ2=11.353,P=0.001)在畸残组与未畸残组中的畸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婚姻状态(χ2=0.639,P=0.424)、民族(χ2=0.213,P=0.899)、职业(χ2=0.740,P=0.390)、文化程度(χ2=3.399,P=0.334)、发现方式(χ2=0.119,P=0.730)、传染来源(χ2=1.670,P=0.196)、麻风病类型(χ2=3.766,P=0.584)畸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将单因素分析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集的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延迟期≥24个月、周围神经粗大/触痛≥2条和有麻风反应;女性患者发生畸残的风险低于男性患者(OR=0.108;P=0.010);延迟期≥24个月发生G2D的风险高于<12个月组(OR=6.124;P=0.035);≥2条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组发生畸残的风险高于无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组(OR=13.173;P=0.016);有麻风反应发生畸残的风险高于无麻风反应(OR=4.205;P=0.023)。见表2。
表1 108例麻风病患者致畸单因素分析[n(%)]
表2 108例麻风病患者致畸多因素分析
3、讨 论
由于不可逆转的残疾和造成的社会耻辱感,麻风病一直是许多世纪以来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年,麻风病控制有了显著改善,每年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从2000年的约75万例下降至2019年的20多万例[9]。虽然全球麻风病新发患者数量正在下降,但麻风病引起的残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疾病负担。
麻风分枝杆菌的传播因麻风病患者发现、诊断和治疗的延误而加剧,导致疾病进展,表现为神经损伤加重、感觉丧失以及由此造成残疾[10]。G2D被认为是比麻风病发病率更合适的疾病负担指标,是绘制每个国家的麻风病患者特征的更可靠标记。世卫组织《2016—2020年全球麻风病战略》中规定的目标——在2020年每百万人口中不到1例新诊断的G2D麻风病患者,没有实现[11]。本研究目的是设计出将有助于预防和管理麻风病患者G2D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工具。
本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麻风病患者G2D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G2D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付鑫等[12]的研究结果相同,可能是男性社会活动范围广,人员接触较广且复杂,对传染源暴露风险更高,以及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劳动强度较大有关,在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较女性更易发生畸残。延迟期≥24个月是麻风病患者G2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曾伟华、杨琴等、吴珊等[13-15]的研究结果相同。Dharmawan等[10]的研究中也表明麻风病患者的发现往往是延迟的,中位延迟为12~36个月,平均延迟为20~50个月,G2D的比例为5.6%~43.2%。延迟发现患者与G2D百分比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表明延迟越长,患者越常见,严重程度越高,与延迟发现患者相关的有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对疾病症状的认知较低以及缺乏麻风病相关知识;与延迟发现患者相关的社会因素主要为处于农村地区卫生经济落后,从事农业劳动以及社会公众对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等。减短延迟期应成为麻风病规划的优先事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预措施应侧重于推广麻风病防治知识,提高社会对麻风病的重视程度,提高对麻风病初始症状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麻风病的早期发现,缩短诊断延迟期,消除传染源,降低麻风杆菌传播的风险。神经损害是麻风病患者G2D的独立危险因素,神经损伤≥2条可增加患者G2D的风险,其OR值为13.173,与国外Yang等、Tabassum等[16-17]相关研究及国内陈磊、许凤妮等[18-19]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突出进行早期神经损害评估和及时治疗能减少麻风病患者畸形的重要性。麻风病患者神经病变作为一种慢性亚急性炎症脱髓鞘神经病变,反复脱髓鞘与再生使得许旺细胞增殖,神经变粗及轴突丧失,令功能恢复不完全,从而可导致麻风病畸残的发生[16]。本研究结果显示,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以及老年科、体检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对麻风病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的警惕性,早期识别和治疗麻风病患者[20]。发生麻风反应是麻风病患者G2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为4.205,与文红华等[21]指出麻风反应会增加麻风病畸残风险的研究结果一致,以及与以往研究报道的麻风反应作为麻风病患者神经损伤和永久残疾的主要原因也一致[22]。麻风反应是指在慢性病程中,患者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的结果,可能发生在MDT前、期间或者完成治疗之后[23]。麻风反应主要分为机体对麻风杆菌抗原决定簇产生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迟发超敏反应,即I型麻风反应;以及系有补体参与的麻风杆菌抗原和相应抗体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即II型麻风反应。麻风反应主要变现为皮损、神经炎、发热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影响神经、眼、关节、睾丸和淋巴结等器官[24-25]。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风反应可有效阻止人体机能障碍的发生发展,避免麻风性神经损害,是麻风病患者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麻风病患者发生G2D的高危因素为男性、延迟期长、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以及出现麻风反应。当前需继续加强麻风病诊疗培训和症状监测工作,早期诊断和治疗麻风病患者,进一步消除麻风病危害。当前,要继续加强各医疗机构对麻风病诊断及治疗的培训和症状的随访,落实好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进一步消除麻风病的危害。本研究仍然是与目前大多数麻风病流行病学研究一样,在于关注麻风发病的风险因素,并未研究麻风发病的预测模型。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将收集更多患者信息,分析与麻风病发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及流行病学因素来构建麻风发病与预后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
利益冲突无
参考文献:
[4]李峥,许凤妮,李伟,等.2010—2020年广西麻风复发病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6):373-375.
[5]许凤妮,李峥,李伟,等.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3):146-148.
[7]孟繁文,谢昌平,陆琳桂,等.柳州市2011—2021年麻风新发现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9):658-66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麻风病诊断:WS 291—2018[S].2018-03-06.
[12]付鑫,仲崇桥.连云港市2000—2019年麻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6):376-379.
[13]曾伟华.麻风病患者畸残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3):54-56,62.
[14]杨琴,佘敏.贵阳市麻风病患者畸残的危险因素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9,25(6):503-505,508.
[15]吴珊,张宏茂,何炯,等.甘肃省麻风患者诊断延迟期与2级畸残发生的相关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1):19-21,44.
基金资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200195);
文章来源:庞贵秀,覃念虚,李珏,等.108例麻风病患者2级畸残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4,40(11):1081-1085.
分享:
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紊乱或病变引起,与多种合并症有关,例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记忆缺陷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NP,但非甾体抗炎药的耐药性和长期使用后的副作用仍然会困扰患者。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治疗NP的新药。
2024-10-31呼吸是整个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且不能持续中断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节律性呼吸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呼吸运动又受到复杂的呼吸中枢神经网络的调控。故呼吸中枢神经网络中的任何区域受到抑制都很有可能引起吸气动力或气道排泄等方面能力的减弱,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2024-10-30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功能障碍,形成痉挛性偏瘫,患者行走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受到影响。这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临床多采用各类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
2024-10-30大脑严重缺氧会导致脑细胞损伤及脑部发育慢等,还会累及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偏瘫等疾病产生。但目前缺氧导致的脑损伤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掌握。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神经元会发生自噬。细胞自噬可通过清除受损细胞或蛋白等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微管关联蛋白轻链(LC)3是自噬标志性蛋白,其中LC3Ⅱ最为常见。
2024-10-24神经元死亡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脑缺血、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而线粒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线粒体自噬可通过自噬启动蛋白、自噬体等相关因子对损伤线粒体进行清除,进而维持生物体内线粒体稳态,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神经元关键的保护要素。
2024-10-24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疾病,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82/10万,年发病率为3~5/10万,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PTN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当药物疗效不佳或患者出现耐受性降低时,可能会采用手术、神经阻滞等替代治疗手段。
2024-10-18精神错乱亦称为谵妄、急性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注意力缺损、睡眠-觉醒节律周期紊乱、认知和(或)情感功能障碍等。该病通常起病较急、发展速度快,导致患者并发症增多、住院周期延长,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会占用更多的临床医疗资源。
2024-10-03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导致神经损伤甚至永久性残疾。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麻风病的治疗方案以单药治疗为主,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麻风分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 MB)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 PB)进行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自此麻风病的全球流行率得以显著下降。
2024-09-06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或急性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主要包括溶栓治疗、介入置管等方法,而置管的技术要求较高,病人的接受度不高;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患者还存在缺血-再灌注(IRI)的风险,会再次损伤大脑。
2024-08-09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不明原因引发的茎乳孔面神经局部血管痉挛,导致供血不畅、神经缺血或水肿,表现为口眼歪斜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2]。中医药疗法简便廉验且效果独特,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做了相关报道[3,4],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基于此,课题组以玉屏牵正法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2024-08-07人气:17846
人气:14546
人气:10405
人气:9831
人气:972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医学动物防制
期刊人气:1873
主管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6245
国内刊号:13-1068/R
邮发代号:18-335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