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策略

  2024-07-3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从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把握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逻辑,又要从实践维度厘清“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本文在论述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及内在机理基础之上,提出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机制、加快“大思政课”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内容、组建高素质思想政治育人队伍等方面入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创新。

  • 关键词:
  • 人本属性
  • 大思政课
  • 思想政治教育
  • 立德树人
  • 育人机制
  • 加入收藏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思政课”是指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有效举措推进这门课程的变革和创新,以发挥出“大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1]。现阶段,我国各类院校对“大思政课”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将社会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其社会效能也未得到真正释放。因此,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应逐步明确其逻辑起点和内在机理,制定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大思政课”建设策略,从而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


1. 基于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论基础。

价值观是指人类个体为准确把握自身与社会和世界发展同步关系而形成的价值标准与观念体系[2]。马克思认为,应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考察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即价值观念的生成和发展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客观反映出个体生存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在理性层面上对社会生活的判断与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握其生成的实践论基础和现实特点,重点关注可能导致其发生变化的各种社会条件。“大思政课”建设即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一种全程关注学生价值观生成的思政育人形态。

2. 以提升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为遵循。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涵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展现出涵盖范围广、教学阶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从涵盖范围来看,“大思政课”建设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生活、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等育人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以切实提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具实效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和学习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回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人为中心的各类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强化他们的政治素养、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其建设逻辑也应注重回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即在实践过程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将人的发展、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出发点。新时代面对全新的育人环境,“大思政课”更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注,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彰显其人本属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


二、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


1. 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理论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能够通过传统和网络渠道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实现学生思维的延展和视野的拓展[3]。“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整合,即“大思政课”建设时刻与时代保持同步,在内容建设上既注重传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理论的传授,又与时俱进地涵盖国家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有效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关键步骤。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内在逻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效能。例如,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3. 把握育人对象需求的有力手段。

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并服务学生[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育人对象的特点、需求和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措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榜样引领、情感交流、个性辅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教师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精准绘制学生画像,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知识盲区等信息。这种深入的了解使教师能够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


三、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策略


1. 主体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机制。

首先,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应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厘清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其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育并不是学校单一主体的责任,学生的原生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都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5]。具体而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积极创新“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社会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应当为学校提供支持,例如,各类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实践基地、筹划实践活动等途径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并将优质的思政课资源和成果进行推广;家庭作为教育的基础环节,应与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只有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够实现“大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其次,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任务的落实,需要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都参与其中,推进各年龄段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全体教师都要具备战略性思维和系统化观念,在充分把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理念和方法,在不同学段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对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可引入质量监测技术,以延续性和过程性的教育质量评价目标为主,将不同阶段的思政课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大思政课”的建设质量。

2. 数字赋能,加快“大思政课”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时代,数字基础设施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转型的基础和技术支撑,也是优化“大思政课”整体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流程的重要保证。鉴于现阶段我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强化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管理,实现“大思政课”与现代化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6]。首先,强化数字技术供给,实现海量数字资源的互通共享。“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内容资源的支撑,这是满足学生学习诉求、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新型信息网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安全、快速、高效的网络服务。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化“大思政”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服务内容,构建高校思政课程的信息网络,形成思想政治育人合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充分解读。“大思政课”建设实效的落实,不仅依赖于“大而全”的数字资源的支持,更需要“小而精”的细节内容的推送。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对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数字媒体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将现代化数字技术融入传统的科研设施和教学设备中,构建更具体验感和互动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内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教室和数字实验室等硬件技术设施,营造和谐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加快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发集成多种功能的数字化智能平台,精准描述受教育者在数字化系统中的画像,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打造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场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管理、研发和评价能力。最后,改善传统技术弊端,为思政课教学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技术防线。在互联网环境中,我们应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搭建安全系统,防止黑客入侵、隐私信息泄露和数字病毒等问题的出现,确保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安全。

3. 素材整合,丰富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内容。

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依托,教学素材的全面性和多样化是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社会生活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内容,包括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伦理道德、人生哲理、习俗文化、时事热点和国际政治等方面。将社会中的思政资源和育人元素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中,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挖掘出更多有助于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德的生动故事[7]。首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本就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将宏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们平时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在“大思政课”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党史故事和人物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博物馆、革命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总之,在“大思政”课堂上讲好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助于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资源要素的挖掘和整合,让“大思政课”教学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4. 能力锻造,组建高素质思想政治育人队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和为国家、为社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作为育人队伍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会对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育人队伍。在组建高素质思想政治育人队伍过程中,一要加强师资选拔。具体而言,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进行综合评估,既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也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确保他们能够满足“大思政课”的教学需求。二要加强专业培训。高校应根据思政教师的不同学术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目标,实现自我提升。培训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三要推动实践锻炼。高校应积极鼓励思政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从而深层次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后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

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机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出发,推进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的深度融合,重塑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传统思维和陈旧方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参与、教学资源的整合转化和教学空间的多维延展,在横纵向联合与渗透中形成高校内外的思政育人合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叶方兴.“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依据、意蕴与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75-80.

[2]刘珊珊,徐礼平.数字社会“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核心要旨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93-99.

[3]彭庆红.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依据、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96-104.

[4]康丹丹,温小平.“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革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1):114-119.

[5]杨婧,隋启贤.“大思政课”格局下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0):34-36.

[6]叶方兴.课程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95-101.

[7]邹华.“大思政课”建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创新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6):137-143.


基金资助:辽宁省委高教工委党建研究项目“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22G XDJ-ZD019); 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利用非理性决策思维推进我国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研究”(编号:LJKR0219)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刘苏毅,张慧欣,田守昕.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策略[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2(04):97-10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刊人气:199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588X

国内刊号:11-1589/G4

邮发代号:2-7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