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为探究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晋中盆地玉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大丰30—汾豆78、大丰26—汾豆78、华美468—汾豆78、福盛源1号—汾豆78等4个间作模式,测定玉米穗部性状、玉米产量、大豆荚部性状、大豆产量以及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结果表明,在晋中盆地采用华美468—汾豆78和福盛源1号—汾豆78等2种间作模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而采用大丰30—汾豆78间作模式则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升。
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2,3,4],如何有效缓解该问题至关重要。随着全球人口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5],间作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更有效地利用一种或多种资源的种植方式被广泛应用[6]。间作系统中,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作是传统农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组合[7],同时玉米是晋中盆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该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加快当地玉米生产发展,保障其有效供给,已成为稳定该区粮食生产的迫切任务之一[8]。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也是获得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9]。有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受不同品种间作模式影响较大[9]。冷志杰等[10]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指出,大豆、玉米间作既有竞争现象又有互利现象,可通过改变玉米和大豆的品种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众多研究表明,产量的形成与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11]。干物质的积累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间作模式能够影响作物的干物质积累,进而影响作物产量[12]。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产量及干物质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晋中盆地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对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大豆产量以及玉米干物质和大豆干物质等指标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玉米及大豆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于2019年度在山西省孝义市东盘粮村(东经111°21′~111°56′,北纬36°56′~37°18′)进行,气候隶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750m,年平均温度10.1℃,年降雨量472.6mm,雨季主要集中于7—9月,以小量降水居多。全年太阳日照时数平均为2640.7h,辐射总量为616.18kJ/cm2,年平均无霜期195d,年平均蒸发量为1957.8mm,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供试土壤为黏土,肥力较差,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4.6g/kg、全氮0.42g/kg、速效氮70.8mg/kg、速效磷11.3mg/kg、速效钾126.2mg/kg,pH值7.89。
1.2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选用大丰30、大丰26、华美468、福盛源1号,均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属强抗旱、高抗旱品种,紧凑型株型;大豆品种选用汾豆78,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品种。
1.3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分别为大丰30—汾豆78(CS1)、大丰26—汾豆78(CS2)、华美468—汾豆78(CS3)、福盛源1号—汾豆78(CS4)。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0.667hm2,垄宽65cm。间作玉米种植密度均为8.25万株/hm2,行距为50cm;间作大豆种植密度均为18万株/hm2,行距为40cm,带型配比为1∶1,南北走向种植,均于当年10月初进行收获。所有试验田管理措施与传统种植方式一样,均进行机械种植和病虫草害管理,肥料施用量(折纯量)为纯N240kg/hm2、P2O5150kg/hm2、K2O225kg/hm2。
1.4测定内容及方法
1.4.1玉米穗部性状。
在玉米成熟期,各小区玉米品种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穗长、穗重、穗粒数、穗粒重、秃尖长度、穗粗、穗轴粗、穗轴重和百粒重。
1.4.2大豆荚部性状。
在大豆成熟期,各小区大豆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单株荚数、无效荚、1粒荚、2粒荚、3粒荚、4粒荚、单株粒数、粒荚比和百粒重。
1.4.3玉米及大豆干物质。
在玉米及大豆成熟期,每个小区随机取代表性植株5株,所有样品均在105℃下杀青20min,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量。
1.4.4玉米及大豆产量测定。
玉米及大豆成熟期时,各小区取6m2脱粒称重测产,质量记为M。采用PM-8188NEW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收获时玉米及大豆含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
1.5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水平为P<0.05),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MicrosoftExcel2016制作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CS4玉米穗长分别较处理CS1、CS2显著增加了7.71%和6.92%;对于玉米穗重和玉米穗粒重,处理CS2显著低于处理CS1、CS3、CS4,处理CS1、CS3、CS4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CS4玉米穗轴粗显著低于处理CS1、CS2、CS3,处理CS1、CS2、CS3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CS1穗轴重显著高于处理CS2、CS3、CS4,处理CS2、CS3、CS4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表现为处理CS1>处理CS4>处理CS3>处理CS2;对于玉米穗粒数、玉米秃尖长度和玉米穗粗,4种间作模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2.2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荚部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CS1大豆单株荚数显著高于处理CS2、CS3、CS4。处理CS2大豆无效荚显著高于处理CS4。对于大豆1粒荚,处理CS2显著高于处理CS1、CS3、CS4;对于大豆2粒荚,处理CS1显著高于处理CS2;对于大豆3粒荚、4粒荚和单株粒数,处理CS1显著高于处理CS2、CS3、CS4。处理CS2豆荚比显著低于处理CS1、CS3、CS4,处理CS1、CS3、CS4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大豆百粒重,4种间作模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荚部性状的影响
2.3不同间作模式对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表现为处理CS4>处理CS3>处理CS1>处理CS2,其中处理CS4、CS3显著高于处理CS1、CS2,而4种不同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干物质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产量表现为处理CS1>处理CS3>处理CS4>处理CS2,大豆干物质为处理CS1显著高于处理CS3。
表3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2.4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玉米的产量与其穗长、穗粗、穗粒数、穗粒重、穗重和百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轴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轴粗和秃尖长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表4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2.5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荚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5可知,大豆产量与单株荚数、1粒荚、2粒荚、3粒荚、单株粒数和豆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5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荚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3、结论与讨论
适合的玉米间作品种直接关系到单位种植面积下的高产稳产,间作对于玉米及大豆的产量和农艺性状有很大影响,这些影响程度因品种的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异[13]。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同一大豆品种与不同玉米品种间作之间,在单株荚数、无效荚、1粒荚、2粒荚、3粒荚、4粒荚、单株粒数和豆荚比8个农艺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玉米品种和同一大豆品种间作,在穗长、穗重、穗粒重、穗轴粗、穗轴重和百粒重6个农艺性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9,14]。本研究表明,玉米产量最高的为福盛源1号—汾豆78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下玉米穗长、穗重和穗粒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玉米穗轴粗和穗轴重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大丰30—汾豆78种植模式虽然玉米百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其较短的玉米穗长导致其产量不高。说明良好的玉米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原因之一。提高大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原因之一[15]。大豆产量最高的大丰30—汾豆78种植模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干物质积累能够反映出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并且也可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12]。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干物质无显著差异,而大丰30—汾豆78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干物质显著高于华美468—汾豆78种植模式,这与大豆产量表现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大豆生育后期营养物质主要运输到大豆荚部,大豆荚部的干物质占比较大,所以大豆的干物质和大豆的产量差异性表现一致。
综上所述,晋中盆地华美468—汾豆78和福盛源1号—汾豆78等2种间作种植模式通过提高玉米穗长、穗重和穗粒重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而大丰30—汾豆78间作种植模式是通过提高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大豆干物质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参考文献:
[5]程玉柱.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
[6]任媛媛,王志梁,王小林,等.黄土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J].生态学报,2015,35(12):4168-4177.
[8]韩健.AquaCrop模型在晋中盆地玉米栽培研究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2.
[9]曹鹏鹏,任自超,高凤菊,等.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12):31-35.
[10]冷志杰,徐中儒,贝丽霞,等.不同熟期大豆、玉米间作的产量产值数学模型的建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1):16-19.
[11]刘浩,左青松,刘婧怡,等.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2):19-23.
[12]张晓娜,陈平,庞婷,等.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35(4):484-490.
[13]孟凡凡,王博,刘宝泉,等.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J].作物杂志,2014(3):101-105.
[14]王淑彬,张鹏,杨文亭,等.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玉米品种筛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1):10-19.
[15]唐江华,苏丽丽,张永强,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6):113-116.
王静,苏东涛,李娜娜.晋中盆地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5-7+11.
基金: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5BAD22B03-2);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课题(YCX2018408)
分享:
中国茶艺馆发展40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茶文化学者陈文化指出全国茶艺馆1/3盈利,1/3持平,1/3亏损。新时代茶艺馆的使命是什么,新时代茶艺馆应何去何从,值得所有茶艺馆经营者及相关学者研究和思考。
2021-02-05勉县地区苦瓜露天栽培于3月中旬播种,大棚冷床育苗,4月中旬定植,6月开始采收,一般选用长身苦瓜、汉中长白苦瓜等;生姜4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采收,选用汉中黄姜等品种。生姜喜阴,不耐高温,生长期正值天气炎热、光照强烈季节,必须采取遮荫措施,以保证生姜幼苗正常生长,而苦瓜藤蔓上架时间刚好是生姜栽培需要遮荫的阶段,苦瓜套种生姜,可大幅提高生姜的产量、品质和价格,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1-01-11舒城县地处安徽中部,年平均温度15.6℃,无霜期224天,年降雨量1100mm。本地区采用大棚春甜玉米—夏毛豆—冬莴笋栽培模式,实现了大棚蔬菜周年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且整个生产期用工少,效益显著,群众普遍采用,现将该项栽培模式整理如下。。生产中,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甜玉米、毛豆、莴笋等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方法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2021-01-09甜高粱是普通高粱中的一个特殊农艺类群,其茎秆多汁、含糖量高、具甜味。甜高粱同高粱属的其他植物一样也属C4作物,具有光和效率高、生物量大、高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广、茎秆富含糖分等特点。甜高粱作为青贮饲草利用在美国已有150多年历史。甜高粱是以茎叶利用为目的、适合中低产田种植的高产牧草品种,在畜牧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更适合西北旱作农业区草牧业的发展需求。
2020-12-28薄皮甜瓜别名小香瓜、梨瓜。北疆地区早春气温回升速度较快,加之大风降温、倒春寒天气过程等均会对薄皮甜瓜的商品性造成一定影响。采用膜下滴灌配套小拱棚生产模式,可提早播种时间,预防春季不利气候因素对甜瓜生长的影响。现将阜康市薄皮甜瓜双膜滴灌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2020-12-05因阿克苏地区棉花播种大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适墒播种技术,达不到节水增效的目的,2019年田苗科技公司在兵团第1师6团和沙雅县塔里木乡央塔克村进行盐碱地植棉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技术试验,示范面积32公顷。示范结果表明:干播湿出示范田667米2平均保苗株数比对照增加1124.5株,667米2平均籽棉产量比对照增产40.6千克,增产率为11.35%。
2020-12-05光合作用是影响甜菜(Betavulgaris)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的重要因素。水分亏缺是影响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甜菜光合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新疆是我国甜菜三大产区之一,甜菜总产量及产糖量仅次于我国内蒙古。因此,干旱仍然是制约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的最大逆境生态因子之一。
2020-11-23不同间套种栽培模式会形成不同的茶园生态环境,从而对茶叶品质产生影响。香草类植物会释放大量特殊挥发性物质,对害虫具有引诱及趋避的效果,也能被其他植物吸收利用。本文开展了香草与茶叶套种试验,以期为开展茶园套种香草模式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态茶园间套种香草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和茶园生态环境,减少茶园病虫害。
2020-11-04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缓解该问题至关重要。随着全球人口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间作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更有效地利用一种或多种资源的种植方式被广泛应用。间作系统中,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作是传统农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组合,同时玉米是晋中盆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该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
2020-11-04该试验安排在崆峒区草峰镇明星村,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地形为塬地。根据我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19年化验结果: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土壤PH为8.02,养分含量中等偏上水平,平均有机质9.47g/kg、碱解氮107mg/kg、有效磷14mg/kg、速效钾101.2mg/kg。前茬作物为小麦,种植前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
2020-10-28人气:4373
人气:4163
人气:4074
人气:3260
人气:27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
期刊人气:2639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8-2239
国内刊号:52-1065/S
邮发代号:66-2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9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1.8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