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观察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侵袭及迁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胃癌BGC-823细胞,加入10、20、50μmol/L浓度的6-姜烯酚,继续培养24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6-姜烯酚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2、MMP-9以及E-cadher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MTS检测结果表明,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5,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6-姜烯酚可使胃癌BGC-823细胞的平面运动能力下降。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结果显示,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体外的侵袭力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结果表明,6-姜烯酚能够抑制BGC-823细胞MMP-2、MMP-9、N-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6-姜烯酚能够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并抑制细胞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影响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胃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3大原因,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大恶性肿瘤[1,2],我国胃癌发病率为3.128/万人,合计5年相对生存率为27.4%[3]。晚期胃癌通常预后不良,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复发和死亡[2,3]。化疗药物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不良反应。患者在治疗后死亡率仍然很高,5年生存率低于30%[4]。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抗癌药物成为研究热点。
生姜的重要成分6-姜烯酚是一种酚醛酮,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癌活性[5,6,7]。前期研究发现,6-姜烯酚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8]。本研究主要对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的侵袭及迁移的影响进行探索,在胃癌侵润及迁徙过程中,涉及多种相关的蛋白酶。在近期的研究中,其质金属蛋白酶及钙黏着蛋白(cadherin)受到较多的关注。前者主要是增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后者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侵袭。本研究选择MMP-2、MMP-9及E-cadherin、N-cadherin进行观察,以进一步探究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影响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细胞
胃癌BGC-823细胞,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
1.1.2药物
6-姜烯酚(纯度为97%),美国Sigma公司(批号:555-66-8);RPMI-1640培养基、细胞裂解缓冲液,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胰酶,美国Gibico公司;基质胶(Matrigel),美国BD公司;兔抗人E-cadherin、N-cadherin、MMP-2、MMP-9和β-actin抗体,均购自美国Abcam公司。
1.1.3仪器
倒置生物显微镜,厦门麦克奥迪公司(型号:AE31);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型号:Bio-Rad550);蛋白电泳仪及转膜仪,美国Bio-Rad公司(型号:1704150)。
1.2细胞培养
在湿润的培养箱中,将BGC-823细胞与含有10%胎牛血清的RMPI-1640一起孵育,温度为37℃,CO2浓度为5%。胰酶消化后消化细胞,并用缓冲液漂洗2次。当细胞密度达到约80%时,将细胞传代培养24h,然后用6-姜烯酚处理。
1.3分组与干预
实验分0μmol/L组(对照组)和6-姜烯酚干预组(10μmol/L组、20μmol/L组及50μmol/L组),6-姜烯酚以培养液稀释进行干预。
1.4检测指标与方法
1.4.1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采用MTS测定法测量细胞增殖情况。在96孔板中每孔铺板约1×104个细胞,复孔数为4,培养箱中静置24h,弃去培养液,然后加入含0μmol/L、10μmol/L、20μmol/L及50μmol/L的6-姜烯酚的培养液继续培养24h。每孔加入20μL新配制的5g/L的MTT,培养箱中避光孵育4h,弃去上清液,每孔再加入150μL的DMSO,振荡10min,用酶标仪在492nm下测量吸光度值。
1.4.2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
将基础凝胶(50mg/L)和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按1∶3的比例稀释。然后将100μL稀释的基质胶放置在腔室的上腔室中,并在37℃下保持无菌过夜,以确保基质胶完全聚合。为了进行侵袭测定,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2×108/L细胞,并将200μL含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细胞悬液添加至每个孔的上室中,并补充300μL的RMPI-1640培养基。在这两次检测中,将500μL含10%FBS的RMPI-1640添加到下部腔室中。然后将细胞在37℃条件下分别侵袭24h、48h。侵入下部腔室的细胞被固定在聚甲醛下,在甲醇中渗透并用结晶紫染色。拍照并计算穿过未覆盖膜的侵袭细胞的数量。最终结果是4个随机选择的段中的平均单元数。
1.4.3细胞划痕实验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并以2×108/L接种在24孔板中。当细胞汇合至约80%时,以无血清的RMPI-1640替换,并将细胞继续培养24h。当细胞生长到完全汇合时,使用10μL注射器尖端刮擦每个孔的单层细胞。造成划痕后,将细胞用PBS冲洗2次。然后沿着划痕的边缘使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照。换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继续培养24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刮擦愈合的程度并照相。计算穿越0h的划痕边界的细胞数,并与对照组划痕的细胞数进行比较,算出百分比(反映细胞的细胞迁移能力)。重复上述实验至少3次。
1.4.4E-cadherin、N-cadherin、MMP-2、MMP-9蛋白表达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标志性蛋白E-cadherin、N-cadherin、MMP-2、MMP-9蛋白表达。6孔板培养BGC-823细胞,以含0μmol/L、10μmol/L、20μmol/L及50μmol/L6-姜烯酚的培养液培养24h,分别加入SDS裂解缓冲液,收集细胞并在RIPA缓冲液中裂解。通过在4℃下离心(5500r/min)20min来提取全蛋白。将蛋白质转移到PVDF膜上,将其在5%脱脂奶粉中封闭2h。然后在4℃的5%脱脂奶粉中向膜中添加一抗E-cadherin、N-cadherin、MMP-2、MMP-9(均1∶1000稀释)过夜。培养24h后,在TBST缓冲液中洗涤膜5次,然后与HRP标记的羊抗兔二抗(1∶10000)在室温下培养2h。再次使用TBST5次后,使用ECL发光,使用ImageProPlus软件分析蛋白水平。并以β-actin蛋白为参照,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计算方法为各蛋白发光强度与β-actin蛋白发光强度的比值。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
6-姜烯酚处理24h后,各组细胞的OD值降低,其中10μmol/L及2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细胞OD值的降低随6-姜烯酚浓度的增加,降低更明显。见图1。
图1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
注:与0μmol/L组比较,*P<0.05,**P<0.01;n=4。
2.2对胃癌BGC-82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6-姜烯酚干预后,BGC-823细胞穿梭实验结果如图2A。其中暗色斑块为迁移至对侧的细胞,可见6-姜烯酚组的迁移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所下降。
对细胞穿梭实验各组平均细胞迁移数统计的结果见图2B。与0μmol/L组比较,6-姜烯酚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平均细胞迁移数均降低,其中10μmol/L及2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明显(P<0.05),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P<0.01),且随6-姜烯酚浓度的增加,平均细胞迁移数的降低有增加趋势。
2.3对胃癌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6-姜烯酚干预BCG-823细胞,划痕实验的结果见图3A。与划痕0h比较,对照组与6-姜烯酚干预组在划痕24h划痕的宽度变窄,其中对照组划痕的宽度几乎消失,6-姜烯酚干预组的划痕宽度比对照组宽,BCG-823细胞在6-姜烯酚干预后,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
各组BCG-823细胞在24h划痕与0h划痕宽度的比值统计结果见图3B。10μmol/L、20μmol/L和50μmol/L组的划痕修复至21%、36%和54%,与对照组(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明6-姜烯酚能够抑制BCG-823细胞的迁移,且随6-姜烯酚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加。
图2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注:A为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作用24h后,通过Transwell分析检测细胞侵袭;B为平均细胞迁移数。与0μmol/L组比较,*P<0.05,**P<0.01;n=3。
图3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注:A为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作用24h后,通过划痕实验分析检测细胞迁移;B为伤口愈合比。与0μmol/L组比较,*P<0.05,**P<0.01;n=3。
2.4对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6-姜烯酚处理后,各组BCG-823细胞EMT相关蛋白表达量见图4A。与对照组比较,6-姜烯酚处理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加,而N-cadherin、MMP-2和MMP-9的表达下降,且随6-姜烯酚浓度的增加,蛋白表达的变化也呈增加趋势。
以β-actin蛋白为参照,各组细胞EMT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计算结果见图4B。可见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与0μmol/L组比较,20μmol/L及50μmol/L组增加显著(P<0.01);而N-cadherin、MMP-2和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下降,与0μmol/L组比较,10μmol/L、20μmol/L及50μmol/L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图4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对胃癌细胞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注:与0μmol/L组比较,*P<0.05,**P<0.01;n=3。
3、讨论
肿瘤转移被认为是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作为肿瘤发生的最早阶段之一,EMT标志性蛋白是增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有效的抑制癌症转移的药物至关重要。
6-姜烯酚作为一种中药提取成分,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其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其中包括结肠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以及黑色素瘤[7,9,10]。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发现6-姜烯酚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胃癌细胞BGC-823的活力[7],但未能揭示其是否与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有关。为进一步明晰6-姜烯酚对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课题组首先观察了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生存率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和前期研究结果一致[8],6-姜烯酚可显著抑制BGC-823细胞的生长。同时细胞的迁移数量也减少,细胞侵袭能力降低,但细胞生长的抑制与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相关程度则需要另外研究。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c,ECM)和基底膜结构屏障的降解和破坏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为肿瘤细胞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11]。而MMP是ECM分解代谢的关键酶,MMP-2和MMP-9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12,13]。进一步观察MMP-2及MMP-9在此过程中的变化,发现6-姜烯酚作用BGC-823细胞后,细胞内MMP-2及MMP-9的蛋白表达下降,可见6-姜烯酚抑制BGC-823细胞侵袭与转移可能与抑制MMP-2及MMP-9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钙黏着蛋白作为一类Ca2+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其生物学功能十分广泛,可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周期与凋亡、细胞骨架的形成及蛋白质的更新等。在Cadherin-switch理论中,间质细胞表型转化后是E-cadherin的缺失和N-cadherin的表达,后者是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最重要分子[14,15]。为探究6-姜烯酚对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与钙黏着蛋白的关系,课题组同时也观察了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显示,6-姜烯酚处理后,BGC-823细胞的E-cadherin的表达增加,而N-cadherin的表达下降,说明6-姜烯酚抑制BGC-823细胞侵袭与转移也可能与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变化有关。
综上,6-姜烯酚可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N-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有关。当然,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2]樊翠珍,张晓静,初玉平,等.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肿瘤,2018,38(4):356-361.
[3]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等.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52-58.
[5]赵文竹,李思慧,宋宝雯,等.生姜多糖类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4):1357-1362.
[8]赵行宇,侯以森,刘雅范,等.6-姜烯酚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2):84-88.
[10]萧娟,王亚珍,甄严杰,等.薏苡仁注射液联合6-姜烯酚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092-4094.
赵行宇,张漠,朱志华,侯建成,刘勃,张巍.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10):82-86.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102055);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项目(20190701062GH);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JJKH20191062KJ).
分享: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蓝光成像 (blue laser imaging,BLI)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 的电子染色技术,它能够显著提高毛细血管形态对 比度,结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观察胃黏膜微血管(microvascular,MV)、微结构(microsurface,MS ), 可 为 消 化 道 疾 病 诊 断 提 供 依 据[3-5] 。
2025-01-22胃癌起病隐匿,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待确诊时多处于临床中晚期甚至已经发生转移[3 ]。临床上传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故仍然需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4 ]。
2025-01-21由于胃癌的高异质性,依据传统大体或病理分型已无法满足精准治疗需求。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于2014年提出了胃癌的分子分型,其中包含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性胃癌(EBVaGC)[2]。既往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EBV相关性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可能更佳,预后更优[3-4]。
2025-01-20胃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早期通常无特异性表现,诊断难度较大,一旦出现腹部症状加剧、消瘦和贫血等明显症状时,提示疾病已进展至晚期,远期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预测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特异性指标。因此,探索能够有效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01-03Nebulin 家族是细胞骨架基质的巨大蛋白质成分,与 骨骼肌肌节内的粗细肌丝共存,主要在心肌中特异 表达。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Nebulin 占总肌原纤维 蛋白的 3% ~4%,其分子大小以组织、物种和发育阶 段特异性的方式从(600 ~ 800) kD 不等。 伴肌动蛋 白(NEBL)基因是 Nebulin 家族蛋白之一,可参与早 期的心肌组织和肌纤维的发生〔4,5〕 ,非家族性扩张 性心肌病也与 NEBL 基因多态性相关〔6〕 。
2024-12-24人气:16236
人气:15684
人气:15175
人气:14909
人气:138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期刊人气:359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1535
国内刊号:11-4971/R
邮发代号:80-243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