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消化内镜的胃癌早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观察组行ESD,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实际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同时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对2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可以考虑ESD,其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复发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预后更为可观。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占第4位,病死率占第2位[1],对人类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于肿瘤这一健康杀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策略[2]。胃癌患者的预后优劣与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手段是否得当紧紧关联。对于胃癌进展期而言,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其生存率仍较低,且生活质量较差。早期胃癌是指病变仍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淋巴转移[3]。该时期病变范围相对局限,及时在内镜下精准治疗的根除率、生存率较高,能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有利于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在胃癌筛查中,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临床上常用的手段,而消化内镜结合病理组织活检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微创疗法,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本研究探讨了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消化内镜的胃癌早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28~76岁,平均(39.42±5.33)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7~75岁,平均(41.05±4.98)岁。纳入标准:(1)消化内镜下诊断为早期胃癌,黏膜活检提示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可伴有不同程度炎症;(2)未行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3)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胃癌处于进展期;(2)行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3)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和(或)其他系统恶性肿瘤;(4)一般资料缺失不完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组经消化内镜诊断后符合早期胃癌诊断,对照组对病变部位进行常规手术,选择开腹或经腹腔镜下操作,在距肿瘤组织边缘5cm处,按照肿瘤位置予以全部或大部分切除。观察组行ESD,具体步骤[4]:(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告知患者治疗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术前禁食10h。(2)评估患者基本情况,经静脉给药进行全身麻醉,操作全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各种突发状况应及时处理。(3)消化内镜下应用靛胭脂染色以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外观,并采集图像;用美蓝、肾上腺素注射液、0.9%氯化钠配制成混合液经内镜注射至病变部位黏膜下及周围。从边缘向病灶中心注射,当黏膜隆起约0.5cm时即可剥离。剥离与黏膜下注射混合液交替进行,在此期间要保持镜下视野清晰度,不断电凝止血,直至病灶黏膜全部剥离,剥离后清洗创面,必要时钛夹封闭止血。测量剥离的病灶,用甲醛固定制标本,送检。(4)术后注意提供营养支持,抑酸保护胃黏膜,积极预防感染。2组术后定期到门诊复诊。
1.2.2观察指标
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实际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对2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5]进行评价,包括功能量表和症状量表2个部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手术情况比较
2.2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2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2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n(%)]
2.42组QLQ-C30评分比较
2组术前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2组QLQ-C30评分比较
3、讨论
胃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异质性疾病。有研究显示,胃癌的死亡例数可高达近50万人次[6]。目前,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水平失衡、微生态菌群紊乱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为胃癌前病变,其慢性迁延性的病变特性为早期干预、截断病势提供了可能性。胃癌病死率极高,如在早期给予及时干预,患者生存率可达90%左右[7]。早期胃肠道肿瘤经淋巴远处转移率较低,且病灶范围局限。如及时发现,尽早切除病灶,对于截断胃癌进程,降低病死率有关键作用[8]。外科手术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直接切除病灶,可防止癌性发展及转移。传统外科手术创伤性较大,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性,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及认可度较低。ESD是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微创疗法,目前应用较为普遍[9,10]。该技术借助消化内镜直观地切除病灶范围,在标本摄取方面更加完整且损害性小,从而有助于病理检测的精准性。ESD对病灶的清除率较高,能够降低肿瘤残存及复发率,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都较佳,尤其是在早癌阶段。有研究表明,ESD术后复发率为1%~5%[11]。
本研究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开展临床观察,以进一步验证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从研究指标来看,本研究从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术后复发情况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进行评价,所涵盖的时间跨度较长,而且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这为对比二者的疗效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证据。癌症治愈率极低,尤其是进展至晚期,基本宣告患者生命的终结,因此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将客观指标与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相结合,也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提示ESD操作方式耗时短,有利于患者后期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容量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通过比较2组术后复发情况发现,观察组12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可见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中长远效益更佳。QLQ-C30量表是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可信度及实用性已经获得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及推广[1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6个月功能量表评分有所降低,症状量表评分有所升高;2组术后12个月功能量表评分升高,症状量表评分降低。术后患者功能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症状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由于胃癌对胃肠功能、机体免疫等侵害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而术后恢复过程也呈慢性、渐进性甚至略有波动性的动态变化,因此术后合理有效的调护措施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胃黏膜血管丰富,同时内镜下操作空间较小,在ESD操作中容易引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这要求医师技术娴熟,对于出血等并发症能够积极正确处理应对。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可以考虑ESD,其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复发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预后更为可观。本研究对象限定于胃癌早期人群,且样本容量有限,尚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对于胃癌进展期者,不完全具备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群体,可考虑通过改良术式,将消化内镜与腹腔镜相互联用,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2]刘雨,杜奕奇,李兆申.中国胃癌一级预防策略的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39(6):511-514.
[3]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柴宁莉,翟亚奇,等.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J].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8,5(2):49-60.
[4]杜婉莹,徐洪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9,39(4):247-251.
[8]田敏秀,沈磊.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10):1946-1950.
[9]徐鹏飞,黄晓岚,王丽凤,等.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患者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9):46-47.
[10]赵晓晏.EMR/ESD治疗早期胃癌[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7):985-987.
陈杰,郑晓永.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21(06):1015-1017.
分享: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为延长LAGC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但药物不良反应中神经毒性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3]。在中医领域中,胃癌被归纳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等,治疗均可以益气养阴、祛瘀活血等为原则[4]。
2025-01-24蓝光成像 (blue laser imaging,BLI)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 的电子染色技术,它能够显著提高毛细血管形态对 比度,结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观察胃黏膜微血管(microvascular,MV)、微结构(microsurface,MS ), 可 为 消 化 道 疾 病 诊 断 提 供 依 据[3-5] 。
2025-01-22胃癌起病隐匿,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待确诊时多处于临床中晚期甚至已经发生转移[3 ]。临床上传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故仍然需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标,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4 ]。
2025-01-21由于胃癌的高异质性,依据传统大体或病理分型已无法满足精准治疗需求。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于2014年提出了胃癌的分子分型,其中包含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性胃癌(EBVaGC)[2]。既往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EBV相关性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可能更佳,预后更优[3-4]。
2025-01-20胃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早期通常无特异性表现,诊断难度较大,一旦出现腹部症状加剧、消瘦和贫血等明显症状时,提示疾病已进展至晚期,远期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预测胃癌患者远期预后的特异性指标。因此,探索能够有效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01-03Nebulin 家族是细胞骨架基质的巨大蛋白质成分,与 骨骼肌肌节内的粗细肌丝共存,主要在心肌中特异 表达。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Nebulin 占总肌原纤维 蛋白的 3% ~4%,其分子大小以组织、物种和发育阶 段特异性的方式从(600 ~ 800) kD 不等。 伴肌动蛋 白(NEBL)基因是 Nebulin 家族蛋白之一,可参与早 期的心肌组织和肌纤维的发生〔4,5〕 ,非家族性扩张 性心肌病也与 NEBL 基因多态性相关〔6〕 。
2024-12-24人气:16236
人气:15684
人气:15175
人气:13848
人气:136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
期刊人气:5287
主管单位: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卫勤处
主办单位: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0460
国内刊号:32-1577/R
邮发代号:28-267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