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和探讨中国元素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和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既使汉译后的英文电影片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也使英译后的中文电影片名易于被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进而充分发挥电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众多国外优秀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别样丰富的异国色彩;同时,中国优质电影也顺应国际化潮流,积极“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深厚多彩的中国文化。电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电影片名的作用不仅在于精准提炼和传达电影的内容,还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中外文化不同的背景下,如何使翻译后的电影片名既能保留本土化的民族特色,又能带有异国文化的神秘感与吸引力,始终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一大难题。无论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还是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国元素都在其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位置,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一)古风元素的有机融入
“‘古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音图像、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文化素材和资源而塑造的文化艺术形式。”[1]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人们常在作品中融入古风元素,小则利用古文汉字,大则借助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文学意象,营造出一种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古韵飘逸的优美意境,也成为唤起中华儿女民族情愫的文化因子。为使英文电影更受中国观众欢迎,古风元素的融入就成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
例如漫威系列电影中的《IronMan》被译作《钢铁侠》,《SpiderMan》被译作《蜘蛛侠》。不同于将英文单词“man”直译为“人”,译者利用“侠”字,在翻译时融入了充满古风色彩的中国侠文化元素。侠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包含武侠、武侠文学及武侠伦理三个部分,其“主要内涵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被视为传统美德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伦理价值观”。[2]浩瀚的中国文化长廊中侠之形象俯拾皆是,中国之侠武艺高强、舍己为人的意蕴与形象正切合了《钢铁侠》等漫威系列电影的英雄主义的主题。翻译中“侠”的运用为原本较为生硬的翻译增添了艺术气息,进一步激发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认同与观看热情。《钢铁侠》《蜘蛛侠》等中文译名正是中国古风元素与西方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冰雪奇缘》(《Frozen》)《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等电影片名的汉翻都可以看到中国古风元素的影子。
(二)四字成语的巧妙化用
四字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四字成语在保证语言风格具备典雅性、庄重性的同时,将一句话的主要成分浓缩为仅有四个字的固定结构,借此表达某种特定含义,言简意丰,回味无穷。以四字成语的形式翻译英文电影片名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例如,影片《Flipped》讲述了处于青春期的一对男孩女孩两小无猜的有趣故事,“Flip”在英文中最直白的意思是快速翻转,形容心情时可引申为心动入迷,而这部影片想表达的含义正是后者。因此,译者利用四字成语“怦然心动”完成了片名的翻译,既对影片内容进行了精准的提炼,做到了与英文片名的含义相吻合;同时借助四字成语,融入了汉语风格的独特色彩,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四字成语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比如《BathingBeauty》的汉译片名为《出水芙蓉》,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又为片名增添了艺术美感。如果将其译为《穿泳装的美人》则过于平淡直白,甚至有些俗气,无法足够吸引中国观众。又如电影《DeadPoetsSociety》被译为《春风化雨》,十分符合该电影中老师帮助学生解放思想、感悟人生的主题。再如《TopGun》被译为《凌云壮志》,使观众立刻感受到影片热血沸腾的氛围。
(三)浪漫主义语言风格的自然体现
从宏观的角度将中外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语言风格更讲求含蓄的意境美。在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中,作者往往利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寓情于景,使读者在阅读文字时,通过联想作者营造的意境来延伸自己的情感,就如鲁迅在《社戏》中描绘的充满生机的江南水乡,营造了自由祥和的生活氛围,使读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对少年时代人与事的怀念。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在翻译中同样适用,一些英文电影的中文片名就体现出了这种追求营造浪漫意境的语言风格。
例如电影《BeforeSunrise》及其续篇《BeforeSunset》分别被译作《爱在黎明破晓时》与《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系列影片先后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因一次偶遇而相识,再到九年后重逢的爱情故事。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以浪漫盛名的维也纳与法国,因此中文片名选择了“破晓”与“黄昏”两个能够营造朦胧意境的时间词,为整部系列电影蒙上了充满浪漫气息的“面纱”。
再如悬疑电影《TheBourneIdentity》讲述了患有失忆症的男主角伯恩在追杀中发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将其直译为《伯恩的身份》,虽然点明了电影的内容,但无法准确表达出故事情节的悬疑感。译者将其译为《谍影重重》,通过汉语词组“重重”修饰“谍影”,给观众一种被悬疑气氛包围的感觉,增强其神秘感和紧张感。
三、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一)中国意境的适当西式植入
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借助中国元素使英文片名变得更加中国本土化,这样有利于英文影片走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观众的眼球。同样,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过程中,将中国元素适当融入英文表达中,让片名富有中国意境,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也有助于中文电影更快地走向世界。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讲述了主人公欧阳锋在荒漠中经历的爱恨情仇与浮沉一生,最终都如灰烬一般随时间消逝。该影片改编自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其中“东邪”与“西毒”分别指书中人物黄药师与欧阳锋,在中国大众文化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但如果将“东邪”“西毒”直译为英语,既会让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感到疑惑,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影片想要表达的苍凉意境。而《AshesofTime》的英文翻译通过“ash”(灰烬)与“time”(时间),将具化的故事变得更加意化,使无垠荒漠与欧阳锋一生的荒凉感更加凸显,既奠定了孤寂悲凉的感情基调,也保留了中国语言古典飘逸的特色。
2015年毕赣导演的影片《路边野餐》的英译名为《KaiLiBules》,同样用英文精准地向观众传达了中国语言的无形意境。影片讲述了来自贵州凯里的主人公来到一个陌生小镇,在错乱的时间线中好似回顾了过去,经历了未来。在整部电影的描述中,无不充满主人公对过去的不舍与牵挂,阴郁忧伤的意境氛围也始终笼罩着整部影片。“Kaili”(凯里)是主人公生活的地方,这里可代指主人公;“Blues”是一种美国的音乐形式,多用于表达情感上的悲伤。因此《KaiLiBules》以中国的意境理念为指导,结合西方的语言表达,成功地营造出了忧伤凄凉的情感基调。
(二)中国元素的恰当西式表达
很多具有怀旧感的中国电影片名以中国古典文学为背景,而中外文化背景又有很大差异,所以进行英文直译很难准确地表达原意,外国观众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译者经常将其中的中国元素用西方语言意蕴与风格来表达,借以解决难题。
系列电影《大话西游》取材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英文片名译为《AChineseOdyssey》。不同于中国观众一听到《大话西游》的名字马上就能联想到《西游记》中的人物与情节,多数的外国观众对中国古典文学并不了解,就很难对影片产生兴趣。而《Odyssey》作为西方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归家的故事,与中国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其引用在片名翻译中有利于提高外国观众对该影片的包容度,同时用“Chinese”进行修饰限定,成功地将中国元素做了巧妙的西式表达。《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中的《月光宝盒》与《仙履奇缘》分别被译为《PandorasBox》(潘多拉宝盒)与《Cinderella》(灰姑娘),也同样借用西方的经典故事来表达中国元素。以此方式英译的电影片名还有王家卫导演的《IntheMoodforLove》(《花样年华》),张艺谋导演的《TheFlowersofWar》(《金陵十三钗》)。
四、结语
电影不仅是人类文明更新进步的重大成果,也是承载世界各式文化特色、展现不同文化视角的重要媒介。伴随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恰当翻译本土电影与外来电影的片名,在电影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元素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既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又能够使外国观众感受到东方风情。“翻译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3]让中国元素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作用最大化,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电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世华.“古风"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山东社会科学,2020,(07).
[2]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文章来源:金维开.中国元素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J].今古文创,2021(29):125-126.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
期刊人气:2672
主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主办单位: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出版地方:新疆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1-0823
国内刊号:65-1015/H
邮发代号:58-2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