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不同其他,变得“温晴”而可爱,这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描述的不止是老舍先生眼里的景,更是老舍心中情感的宣泄。“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此视角分析其创作艺术,可以得出:在景之外,参差景致中的视角美;善于表现,诗意温情下的修辞美;着眼宏观,山水交织下的布局美;散文言志,纯真字句下的情愫美;妙用笔墨,朴实景致下的语言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无论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散文,都着力通过丰富而到位的语言描写来表达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在“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中,景与情向来一体,成为其铺陈全篇的两条线索。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写景散文,其结构安排井然有序,语言使用也讲究美感,让人感受到了冬天济南的“温晴”。从作者“画中有诗”的唯美视角中,祖国的一草一木都有了足以“怡情”的美感。本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深入探讨写景散文的结构布局特点,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进而获取关于审美认知和写作教学的解码密匙。
一、置身画外,参差景致中的视角美
在对现实画面的勾勒上,散文创作更倾向于站在不同的视角感知景致交叠的独特美感。一般散文取景会遵从创作需求,固定一个观察景物的点,或远视,或近观,或俯仰。而从空间来看,景物则有远近、上下、内外之分。故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置身画外,从整体上构景、写景,让读者在层次化的景致交叠中感受到景物的整体性,感受到景物排列的特色。《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开头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相比较,济南冬天无风、温暖的特点立即显现,故而他称赞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本句一开,笔端便开始了对这块“宝地”的描写,取景中“小摇篮”似的山、有着少女般柔情的雪、“小水墨画”样的小山村带给人冬天萧瑟中的温情,然后作者又将目光投向冒着热气的泉以及“蓝水晶”笼罩下的天空,这些精致的景物无一不是济南“温晴”的佐证。其次,作者写作的空间顺序为“俯视→仰视”,“城内→城外”,即先从群山环绕的位置特征来写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后通过仰视来描摹小雪覆盖下的斑驳山色,后写城外雪后山村的情境、意境。也正是因为视角选择的特别,老舍先生才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别样“温晴”和别样的“美”。
二、着眼宏观,山水交织下的布局美
所谓布局,就是散文的结构安排,或文章的行文顺序、组织形式。《济南的冬天》在行文布局上井然有序,形神皆不散。一是开篇的巧妙布局,老舍先生独辟蹊径,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进行气候上的对比,自然得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没有风声、没有毒日,是块“温晴的宝地”。正是“温晴”一词,开启了整篇散文的描写。二是正文的条理布局,第二段接着“温晴”,整体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曼妙画面,认为那是“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短短一句中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有山有水”“晒太阳”“等春风”,让读者顿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济南的暖意,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拟人的手法,更是让静态的景有了情感的温度。其后,作者笔下“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点缀的山”“城外恬静的远山”连缀成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接着,作者由“山”写到“泉”之“灵气”,作者视野中有冒着热气的绿萍,也有翠绿的水藻,到处都映射着泉城济南冬季的神韵。三是结尾的收束有力。“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不再赘语,不多描述,在与开头呼应的同时,也给读者留足想象回味的空间,回荡着作者艺术之笔戛然而止的妙意。
三、善于表现,诗意温情下的修辞美
在散文创作中,修辞能给干瘪的景物赋予生命的温情。在老舍先生眼里,济南冬天里的每一处景色都有其别样的韵味,故而他把济南喻作“小摇篮”,从拟人的视角看到济南老城是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无生命的静物便有了生命的温情。此外,运用比喻的地方不止一处,作者遥远的视角里,“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成了精致而颇具韵味的“小水墨画”,而继续扩大视野,整个济南成了晶莹剔透的“蓝水晶”。比喻让描写更为生动贴切,拟人让生命更为曼妙温情。也正是老舍先生这些艺术表现手法,让济南的冬天有了不一般的神韵,读者眼里自然而然呈现的是诗意盎然、情趣横生的“济南冬日山居图”。
四、妙用笔墨,朴实景致下的语言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其语言运用十分娴熟且讲究,即便最朴实的描写也能散发无尽的韵味。“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着落”“依靠”中蕴藏的是济南人对于家乡一山一景的浓情,这份热爱就是一种依靠,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爱意,而读者也在情感的牵引下进入了意境之中。此外,作者还通过动词的运用贴切地表现了一种姿态或状态,如“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放”“顶”“冒”三个字将济南的秀气、灵气与温暖生动地表达出来,让静止的事物有了生命的律动与温度。再如,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在不同的景物前面加“小”字,让本来僵化笨重的景物有了情趣与诗意。像“小山”“小雪”“小村庄”等,这些都表现出了作为小景观的袖珍与可爱,而在读者眼里,这些小景物连缀构成的意境,显然包含着水墨画与梦境交织的艺术之美。
五、散文言志,纯真字句下的情愫美
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散文之布局、用语、修辞等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真挚的情感。这里的情并非空洞的呻吟,也不是见景即生的瞬间感觉,而自有其真挚的触发点或背景。散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对于人物的细致刻画。但《济南的冬天》一再写“温晴”的背后,是作者并不温情的人生经历。老舍先生寓居山东之前曾先后在军阀割据下的北平、异国他乡的伦敦颠沛流离,到1930年回国后的七年里,他一直在齐鲁大学从教,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故而老舍眼里的山东是接纳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里,“真得算个宝地”“理想的境界”“空灵的蓝水晶”,老舍对济南极尽赞美,毫不吝啬,足见其在济南冬天里的享受,更可见他对济南这块土地的由衷热爱。毕竟,在作者情感深处,济南是其漂泊流浪后的港湾,是其生活困顿时给予温情滋润的摇篮。在人生稍歇的时光里,老舍获得了难得的创作时光,终于可以“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事实上,济南的冬天并非一点儿不冷,而是作者创作的情感里对济南充满了热爱与渴望,唯其如此,济南冬天才会如此恬淡“温晴”。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散文中的经典,读者从文中感受到的视角美、布局美、修辞美、语言美、情愫美正是老舍先生对济南饱含深情与热爱的情感认知。无论作为欣赏者,还是写作者,都应该从老舍先生别具风味、娴熟巧妙的散文艺术中获得美的感受,获得创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书文.《济南的冬天》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2]付胜芳.温晴·温情——《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2(11).
徐艳竹.《济南的冬天》创作艺术魅力解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82-83.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5054
人气:3106
人气:1116
人气:1104
人气:8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学
期刊人气:787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学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半年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