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对高压氧相关概念、发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综述,旨在为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制定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心脏搏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2020年中国心脏搏停后脑保护专家共识》[1]数据显示,我国院外心脏搏停病人每年高达54万例,在美国每年有超过50万例病人发生院内和院外心脏搏停[2]。心脏搏停的存活率很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CR)仍是世界性难题之一[3]。研究显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仅有7%~30%的病人拥有良好的神经预后[4],约40%的病人最终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或死亡[5]。目前,实现脑复苏的措施主要包括亚低温治疗、药物治疗、脱水疗法、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等[1],其中高压氧疗法是目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对高压氧应用于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高压氧在我国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1、相关概念及发展
高压氧疗法是指在高于当地压力的环境中,吸入高于当地氧浓度的氧来治疗疾病的过程[6]。自1779年拉瓦锡证明了氧气的存在,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初,霍尔丹用氧气成功治疗了1例氯气中毒病人,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自此氧疗被确立为一种治疗方式。与此同时,高压氧作为氧疗技术之一,经历了潜水医学与高气压治疗2个阶段后,美国于1860年开始起建立起大型氧舱。我国高压氧治疗起步较晚,1964年,第1所手术高压氧舱在福建建立,并在高压氧联合低体温治疗房室修补术中试点成功,标志着我国高压氧医学从理论步入实践,从此我国高压氧医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高压氧已被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如一氧化碳中毒、皮瓣移植、突发性耳聋、气性坏疽、动脉栓塞等[7]。1977年,Ugriumov等[8]将高压氧引入神经外科,发现高压氧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的有效控制手段,其主要表现为脑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的改善,同时观察到脑生物电活动正常化的迹象,由此表明,高压氧在脑神经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将高压氧引入脑复苏群体中的研究逐渐增多,旨在通过高压氧早日实现脑复苏,减少心肺复苏后病人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2、高压氧治疗脑复苏作用机制
2.1促醒作用
高压氧作用下,颅内血管中椎基底动脉是唯一被扩张的血管。1973年,Kanai等[9]试验证明,高压氧可大幅度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有利于激活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对脑复苏病人促醒具有积极的影响。Hays等[10]采用回顾性研究发现,高压氧可改善脑细胞的神经兴奋性,减轻意识障碍,在促进创伤性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觉醒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王瑞萍[11]在1例高压氧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肺脑复苏病人治疗中明确指出,该病人适宜高压氧治疗促醒,在10次高压氧治疗后,病人逐渐恢复意识,60次治疗后,病人言语意识恢复良好。
2.2增加血氧和组织氧含量
接受高压氧治疗病人将被置于高于1个绝对大气压环境下吸收100%纯氧,一方面可使氧分压增加,使含氧饱和的血红蛋白和血浆中溶解的氧量增加5~20倍,改善组织器官缺氧状态[12];另一方面,长期治疗可通过改善线粒体活性,提高活性氧的生成,增加氧化应激,解决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活性氧之间的不平衡所带来的伤害[13]。牛锋等[14]利用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通过提高氧分压及血氧含量,使病人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改善了其脑血流状况,反映出病人有较好的脑循环状态。
2.3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高压氧下脑血管收缩是最初颅内压降低的主要原因,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减轻了脑水肿,也相应地降低了颅内压[15]。一项研究以监测颅内压评价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损伤的疗效,在大鼠脑组织液体冲击后8 h和试验结束后20 h期间,每隔30 min分析1次颅内压水平变化,发现早期高压氧可明显降低颅内压升高率和死亡率[16]。何志红等[17]在一项心肺复苏术后联合高压氧治疗心脏搏停病人的研究中得出,在大脑无灌注或低灌注阶段,脑内部分区域会出现“低氧少血”状态,从而引发严重的脑水肿情况,而高压氧能纠正细胞缺氧状态,改善脑灌注,降低颅内压,缓解或防治原发性与继发性脑损害。
2.4减轻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
Wang等[18]建立了大鼠脑动脉闭塞(MCAO)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高压氧预处理(HBO-PC)假手术组、脑动脉闭塞组和高压氧预处理脑动脉闭塞组,高压氧预处理脑动脉闭塞组采取2.5ATA,100%氧气,每天1 h,连续治疗5 d,结果显示,高压氧预处理脑动脉闭塞组明显逆转了大鼠大脑细胞凋亡的局面。Chen等[19]比较颅脑损伤病人在高压氧组及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未接受高压氧治疗的病人)脑功能障碍,结果显示,高压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高压氧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
2.5纠正代谢障碍,改善大脑有氧代谢
据国外一项研究报道,高压氧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外伤、脑卒中等脑损伤病人病情,重点在于可提高此类慢性缺氧性脑病病人的神经可塑性,而这些临床改善与脑代谢有密切关系[20]。Zhu等[21]给予脑出血后急性脑损伤的高海拔猪30 min高压氧治疗(2.5 ATA,60 min),结果显示,高压氧组高海拔猪脑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也得到改善,这可能是通过改善脑氧合以及脑代谢紊乱所产生的结果。
3、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时期与疗程
持续生命支持也称后期复苏,此阶段是在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之后主要围绕脑复苏进行的治疗,也是心肺复苏的最后关键一步。高压氧能极大地提高血氧张力和组织氧储备,在此阶段运用能使病人在恢复心跳、呼吸后尽早恢复脑功能。然而心肺脑复苏不能完全按上述先后次序排列,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诊治,其相互关联,有时需同时进行,不能截然分开。庞进军等[22]认为解除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尤其是大脑)是当务之急,早期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建议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脑复苏效果更显著,与叶待君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李冬梅[24]证实了24 h内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病人愈后效果明显优于24 h以后者,建议治疗5~10次后结束,若神经功能受损严重可延长至30~60次。国内一项专家共识报道,心肺复苏后高压氧治疗最开始可持续2~3 d,每日1次或2次,每次吸氧时间应控制在60~90 min[25]。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接受高压氧疗法应在病情允许下尽早治疗,给予病人良好的持续生命支持。但每例病人具体治疗时期和疗程应根据疾病性质和病人个体差异而定。对于较轻型的疾病,通常1个或2个疗程即可达到较明显的效果,对于神经受损较严重的疾病,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疗程。目前,大多数关于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治疗时间都是基于有限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可深入实践,探索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治疗时间的管理方案。
4、高压氧在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中的应用
4.1高压氧在心源性疾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中的应用
蒋育男等[26]使用高压氧成功救治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该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行室间隔修补术,术后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在抢救10 min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但因智力及肌张力明显下降且伴有癫痫发作,于当日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0.15 MPa,加压10 min,稳压30 min,减压10 min,稳压时舱内浓度达70%~79%,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 d,3个疗程后患儿能单独站立,能发音,癫痫不再发作。高宇等[27]回顾性分析了10年内心肺复苏后高压氧治疗的33例病人,其中包括14例心源性疾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恶性心律失常),19例非心源性疾病,研究者采取治疗压力0.2 MPa,在升压25 min后稳压吸氧60 min,达到氧浓度99.5%后减压40 min,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约27%病人预后较好,3%的病人完全恢复。谢智慧等[28]将23例心脏搏停病人置于0.21~0.24 MPa高压环境下进行吸氧,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65.2%,表明高压氧疗法是心脏疾病心脏搏停后实现脑复苏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4.2高压氧在非心源性疾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中的应用
对于颅脑损伤,孙洋洋等[29]研究发现,高压氧有益于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从而改善脑损伤病人记忆和认知障碍,如高压氧能够促进一氧化碳中毒后心脏搏停病人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让血红蛋白可快速、有效地为组织提供氧气,促使意识和脑功能恢复正常[30]。此外,在气体栓塞并发心搏骤停的情况下,高压氧一方面可在加压作用下使体内已形成的气泡缩小或崩解,另一方面以氧取氮,气泡内的氧气可供组织利用,从而对心肺复苏成功后继发性的大脑缺氧有显著疗效[31,32]。电击伤和溺水多属意外事故,临床上报道高压氧治疗电击伤或溺水合并心搏骤停多为病例报告。于秋江等[33]报道了13例因电击出现心脏搏停的病人,高压氧治疗压力采取0.20~0.25 MPa,每天1次,在平均2.5个疗程之后,3例痊愈,6例苏醒,4例意识障碍减轻,所有病人伤口均痊愈或好转。国外一项高压氧治疗溺水复苏后的报道指出,患儿于第79天开始高压氧治疗,压力为1.3 ATA,每周5 d,40次治疗后患儿发声和认知功能恢复正常[34]。
5、小结与展望
高压氧能够有效实现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在心脏搏停病人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病人病情的特异性,高压氧治疗时间、频次、压力值尚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国内外关于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多为个案、病案或动物实验,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试验的证据支持。此外,高压氧舱的安全隐患和副作用仍不能完全避免。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预防副作用、科学的治疗时间与疗程是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病人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冯立群.《2020中国心脏搏停后脑保护专家共识》解读:药物治疗[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2,16(1):70.
[2]高继英,石代乐,薛乾隆.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5,21(3):514-515.
[3]胡锦江,张刚.高压氧辅助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2(3):350-354.
[4]王瑞萍.高压氧综合治疗劳力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肺脑复苏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73.
[5]牛锋;何岱昆,李玉芳,等.高压氧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11):87-88.
[6]何志红,苏现辉,狄小平,等.高压氧促进脑复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81-82.
文章来源:罗欢欢,钱建锋,闵继康等.高压氧在心肺复苏后脑复苏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16):2956-2958.
分享: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ECPR)是一种通过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支持技术来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高级支持方法[1]。相较于传统心肺复苏,ECPR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2]。
2025-03-24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紧急挽救生命的重要操作,依赖专业技术和团队协作,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1]。传统CPR教学以灌输式的理论授课和模拟训练为主,缺乏实战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和主动性[2-3]。角色扮演法是学习者在假设情境中,按照某一角色的身份进行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
2025-02-24心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 能突然停止,主动脉搏动消失,在时间和情况上无法 预料,这种情况导致心脏泵的功能和有效循环中断, 通常发生在突发的心血管疾病和创伤。如果不及时 有效治疗,患者易发生缺氧、缺血、内脏损伤甚至死 亡。
2025-01-2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脏停搏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实施CPR是拯救生命的关键。《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出“全民参与”才是提升我国CPR培训普及率的终极策略。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接受知识能力强,具备传播知识速度快、影响面大等优势,大学生成为CPR急救技能传播的主体将大有可为。
2024-12-18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是指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技术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过程进行循环呼吸支持的治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已观察到,与传统CPR相比,ECPR可以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
2024-11-13心脏骤停致死是世界公认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每年约发生54.4万例心脏骤停,且70%发生在院外。在世界范围内,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约为20%~70%,中国仅有2%,因此,对我国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尤为重要。了解大一新生心肺复苏认知现况不仅能够反映中学时期学生的心肺复苏受教育情况,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在大学阶段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提升其施救意愿与能力。
2024-10-31严重多发伤是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官的严重伤,其中一处可危及生命。严重多发伤常合并休克,导致病情危重、变化快,若未能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报道显示严重多发伤患者在世界范围内位居死亡第4位。液体复苏是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的重要救治措施,目的是快速有效地恢复患者循环血容量,确保脏器官、组织有效血流灌注。
2024-10-25心脏骤停是世界范围内患者急诊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心肺复苏及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心脏骤停特别是创伤后发病患者预后获得明显改善,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院内心脏骤停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如何有效改善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临床预后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24-09-29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在心搏骤停病人的急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心肺复苏是所有医疗工作者必须熟练的技能之一。现阶段,心肺复苏的教学已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广泛开展。然而,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模式以临床带教老师为核心,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4-09-26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和监护危重症患者的医疗单元。由于治疗的需要,重症患者大多需要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长时间的呼吸机辅助通气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有研究显示,重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进展为重症肺炎,其病死率高达22.54%,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4-09-24人气:16005
人气:14020
人气:11989
人气:11015
人气:1075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心肺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535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5062
国内刊号:11-3097/R
邮发代号:82-636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