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观察组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实施急救。两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对比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效果,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存活患者非计划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降低ICU/EICU转入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内常见不良事件之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搏动和呼吸骤然停止,会引起心泵功能及有效循环中止。心跳呼吸骤停多发生于创伤、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患者会在数分钟内出现缺血、缺氧、内脏损伤等,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病死率极高[1,2]。与慢性终末期心脏停搏不同,心跳呼吸骤停若能够及时接受规范、正确的复苏措施,可能会挽救患者生命。心肺复苏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急救方法,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应用广泛,为挽救呼吸与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3]。研究指出,心跳呼吸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为6 min以内,在此时效内实施心肺复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4]。普通病房患者在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前数小时内病情会出现明显恶化,成功抢救此类患者需要团队整体人员的协调努力。既往常规急救存在急救人力资源调配不合理情况,时效性相对较差,未能达到理想救治效果。在院内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系统、组建专门的多学科救治团队来应对院内突发不良事件十分必要。基于此,本研究组建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对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观察组。两组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发生心跳呼吸骤停;(2)于院内接受心肺复苏抢救;(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新生儿科、儿科患者;(2)直接门诊、急诊入ICU/EICU者;(3)重大危险手术术后转入ICU/EICU者;(4)合并胸骨骨折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救,医生确认心跳呼吸骤停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护士听从医生指挥协助进行胸外按压,并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行心电图检查等;通过心肺复苏、容量复苏、电除颤等手段持续抢救30 min,观察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
1.3.2观察组。
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实施急救,措施如下:(1)组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分为A组与B组,A组由急危重症二值医生与内科二值护士组成,主要负责门诊、医技、公共区域及内科片区;B组由麻醉科或ICU总值医生与外科二值护士组成,主要负责术科片区。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培训,并进行急救配合演练,提升其专业技能。要求小组成员轮班24 h在院,接到急救通知后5 min携带所需物资赶到事发地点实施高级生命支持抢救,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至手术室、急诊、ICU或EICU进行后续治疗后离开。抢救完成后填写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团队质控统计表,记录抢救情况。(2)科室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高级生命支持处置流程:给予患者吸氧,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用力按压胸外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 cm,心肺复苏过程中注意让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避免过度通气,每2 min轮换1次按压员,避免过度疲劳;连接监护仪、除颤器,评估患者是否为可电击心律,若为室颤则给予电除颤:双相波初始能力120~200 J,随后可考虑使用更高能力:单相波360 J;每3~5 min静脉推注肾上腺素(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054,规格:1 m L∶1 mg)1 m L,可反复使用5~6次,静脉推注胺碘酮(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2 m L∶0.15 g)首次剂量300 mg,10~15 min后可追加150 mg;或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规格:0.1 g∶5 m L)1~1.5 mg/kg,必要时5 min后可追加0.5~0.75 mg/kg;行气管插管或声门上高级气道,每6 s进行1次通气,若没有高级气道,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率持续进行胸外按压。(3)门诊、公共区域昏迷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处置流程: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喊“你还好吗”以评估患者意识,发现患者疑似无反应,观察周围环境排除危险环境因素,通知医生与护理呼叫救援,手触摸患者颈动脉、观察胸廓起伏情况,用时5~10 s评估患者呼吸脉搏;行高质量心肺复苏(方法同上),清除口腔异物,开放气道,使用球囊面罩装置通气或建立高级气道。(4)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治疗流程:通过听诊、纤维支气管镜、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的放置,调整通气参数,使血氧饱和度(Sp O2)达到92%~98%,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达到35~45 mm Hg;及早使用12导联心电图进行心脏评估,结合血流动力学决定是否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持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维持正常血氧、血二氧化碳及血糖水平,提供间断或连续脑电图监测,给予肺保护通气。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包括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2)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效果,包括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存活情况。(3)记录两组存活患者中非计划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4)比较两组存活患者Sp O2、Pa 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心肺复苏效果、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Sp O2、Pa 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
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
2.2两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n(%)]
2.3两组存活患者中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比较
观察组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ICU/EICU转入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两组存活患者中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比较[n(%)]
2.4两组存活患者Sp O2、Pa 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
观察组Sp O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两组存活患者Sp O2、Pa CO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
3、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常见危重疾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以意识突然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造成全身系统不可逆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6]。住院患者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发生非预期的心跳呼吸骤停事件,故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由专业人员及时进行高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是治疗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抢救需持续进行,过程中需反复评估患者状况,施救者依据实际状况予以反馈,确保抢救措施的规范性与合理性[7,8]。抢救过程中需尽可能缩短急救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项操作,并需确保急救操作的有效性,只有患者建立循环、恢复心脏搏动与呼吸,才意味着抢救成功。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急救过程中各个环节衔接十分重要,不管是急救物资的事前准备,还是急救信息的应用、现场抢救操作的实施均应予以标准化、规范化。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还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患者、家属等多方认可,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长期以来,国内医疗资源紧缺,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识别、干预、急救方面资源配给不足,急救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急救流程缺乏规范性,医生与护士间配合度不佳,急救过程中极易出现人员慌乱等情况,影响救治效果,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处于较低水平[9,10]。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模式逐渐改变,国内诸多医院开始尝试建立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并且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取得一定效果。支琳琳等[11]一项关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快速反应小组的急救分析研究中指出,院内快速反应小组能够更快、更早为心搏骤停患者提供有效急救措施,建立完善的院内快速反应小组应激策略,有助于提高院内急救能力。徐莉等[12]研究也表明,院内快速反应小组减少心博呼吸骤停患者24 h内非计划性转入ICU人数,降低院内死亡率。国外研究也表明,建立院内快速反应小组能够降低住院患者病死率[13,14]。医院自2021年10月1日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并将其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及心肺复苏成功率,增加患者存活概率。究其原因在于,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成立时会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小组成员心肺复苏相关急救操作更加标准、熟练,能够较早开展各项抢救操作,且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急救设备、物资准备较为完善,能够确保抢救工作顺利展开,为患者赢得救治机会[15,16];此外,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要求进行急救配合演练,有助于增加小组成员间配合度,进一步提高抢救效率,增加心肺复苏成功率[17,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存活患者中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Sp O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 CO2低于对照组。ICU/EICU能够为危重症或昏迷患者提供隔离场所和先进治疗设备,同步进行治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治疗,显著降低患者病死风险。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可帮助决策患者进入ICU/EICU进一步接受治疗,促进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此外,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更早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抢救,可减轻心跳呼吸骤停后导致的全身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利于心肺复苏成功后机体各项指标恢复。
研究指出,约占80%的心跳呼吸骤停住院患者在呼吸心跳骤停前数小时内可出现部分生理指标恶化,其中部分病理生理过程可逆,早期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19,20]。因此,早期识别心跳呼吸骤停高风险患者并给予预警及医疗干预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收缩压、心率/脉搏、意识反应是反映个体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作为评估基础疾病的工具,具有简单、易观察、可重复等特点,便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潜在危重症患者,能够为启动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提供客观、准确的数字依据。
综上所述,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降低ICU/EICU转入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临床应密切关注住院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启动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以改善患者预后。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两组患者入院年份不同,可能存在一定时间偏倚,未来可统一纳入样本,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4]葛梓,夏志洁,马可,等.基于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的患者救治实践与评价[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3):313-318.
[11]支琳琳,冯伟,郭轶男,等.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快速反应小组的急救分析及策略[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1):106-109.
[12]徐莉,潘胜东,夏萍,等.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实施快速反应小组的效果评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1):1390-1393.
[16]徐来,殷鹏,于靖,等.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急借调数据化管理及快速反应的研究——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0,24(4):476-479.
[18]肖元新,尹亚丽,田超,等.急救站点与援助急救队在院内心肺复苏急救系统中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25(6):486-488,499.
基金资助: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医学科研课题立项(编号:20230196);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编号:B2022203);
文章来源:吕权坤,吴国新,陈盛安等.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4,19(01):4-7+27.
分享: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ECPR)是一种通过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支持技术来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高级支持方法[1]。相较于传统心肺复苏,ECPR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2]。
2025-03-24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紧急挽救生命的重要操作,依赖专业技术和团队协作,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1]。传统CPR教学以灌输式的理论授课和模拟训练为主,缺乏实战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和主动性[2-3]。角色扮演法是学习者在假设情境中,按照某一角色的身份进行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
2025-02-24心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 能突然停止,主动脉搏动消失,在时间和情况上无法 预料,这种情况导致心脏泵的功能和有效循环中断, 通常发生在突发的心血管疾病和创伤。如果不及时 有效治疗,患者易发生缺氧、缺血、内脏损伤甚至死 亡。
2025-01-2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脏停搏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实施CPR是拯救生命的关键。《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出“全民参与”才是提升我国CPR培训普及率的终极策略。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接受知识能力强,具备传播知识速度快、影响面大等优势,大学生成为CPR急救技能传播的主体将大有可为。
2024-12-18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是指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技术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过程进行循环呼吸支持的治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已观察到,与传统CPR相比,ECPR可以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
2024-11-13心脏骤停致死是世界公认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每年约发生54.4万例心脏骤停,且70%发生在院外。在世界范围内,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约为20%~70%,中国仅有2%,因此,对我国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尤为重要。了解大一新生心肺复苏认知现况不仅能够反映中学时期学生的心肺复苏受教育情况,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在大学阶段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提升其施救意愿与能力。
2024-10-31严重多发伤是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官的严重伤,其中一处可危及生命。严重多发伤常合并休克,导致病情危重、变化快,若未能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报道显示严重多发伤患者在世界范围内位居死亡第4位。液体复苏是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的重要救治措施,目的是快速有效地恢复患者循环血容量,确保脏器官、组织有效血流灌注。
2024-10-25心脏骤停是世界范围内患者急诊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心肺复苏及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心脏骤停特别是创伤后发病患者预后获得明显改善,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院内心脏骤停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如何有效改善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临床预后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24-09-29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在心搏骤停病人的急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心肺复苏是所有医疗工作者必须熟练的技能之一。现阶段,心肺复苏的教学已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广泛开展。然而,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模式以临床带教老师为核心,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4-09-26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和监护危重症患者的医疗单元。由于治疗的需要,重症患者大多需要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长时间的呼吸机辅助通气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有研究显示,重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进展为重症肺炎,其病死率高达22.54%,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4-09-24人气:18547
人气:16671
人气:16005
人气:15572
人气:152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期刊人气:6055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1949
国内刊号:23-1201/R
邮发代号:14-75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