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国内外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 TCA)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9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发表的TCA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图谱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80篇,英文文献341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集中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发文量居首位(29.91%),中国居第2位(9.38%)。相关核心研究团体已形成,中文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夏森林发文最多,为3篇;英文以英国的Alqudah发文最多,为4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文载文量最多,为7篇;Resuscitation英文载文量最多,为35篇。共得到6个中文、16个英文关键词聚类标签,6个突现关键词。TCA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其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预防和救治策略等方面。结论 该领域国内外关注度逐渐上升,与国外相比,我国的TCA相关研究较少,研究主题较为局限。TCA患者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我国应继续致力于创伤复苏能力水平建设,加大该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机构合作,改善患者结局。
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及儿童的首要死因,并造成全球近8%的死亡和10%的残疾[1]。创伤后出现大出血、脑疝、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窒息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被称为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 TCA)[2]。TCA约占所有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的10%[3],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方面与非创伤性心脏骤停相比有巨大差异,其复苏策略也饱受争议,通常被认为预后极差,病死率可高达96.2%[4]。近年来,随着创伤救治和复苏水平的提高,TCA患者结局有所改善,但其生存率仍存在较大差异,可达1.4%~31.7%[5]。积极探索TCA的独特发展规律、寻求有效的救治策略、改善患者生存预后,是当前急诊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TCA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梳理和可视化,从整体上对TCA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进行描述分析,以期为我国TCA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式
以“创伤性心脏骤停”“创伤性心搏骤停”“创伤性心跳骤停”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中文文献;以“traumatic cardiac arrest”为主题词,检索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英文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 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9日。双人独立阅读文献的题目、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排除会议摘要、社论材料、信函、修订、书籍章节及新闻等无关文献后,分别以 Refworks及纯文本格式导出纳入题录信息,通过Endnote软件查重合并,最终获得中文文献80篇,英文文献341篇。
1.2 分析方法
将筛选后的文献题录以“download_X”格式命名后导入 CiteSpace 6.3.R1 软件。时间范围选择 2000~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筛选方式设定为Top50,分别以作者、国家、研究机构为节点绘制合作网络,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Pathfinder法进行网络裁剪,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 LLR)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突发性探测法探索突现关键词。
2、结果
2.1 年发文量趋势及国家分布
TCA的英文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式增长的趋势,2015年后增长趋势尤其明显,2024年发文量统计不全;TCA的中文研究产出较少,发文量明显低于英文文献,除2019年突破至12篇外,其他年份均为个位数。见图1。
图1 创伤性心脏骤停年发文量趋势
本研究纳入的英文文献来自36个国家,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发文量稳居首位,占29.91%;中国发文量位居第2,占9.38%。见表1。
表1 创伤性心脏骤停英文文献发文量前10名国家及地区(n=341)
2.2 高产作者及主要发文机构
绘制TCA中文文献的作者合作图谱共得到201个节点,43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1 7;英文文献共得到1 904个节点、5 20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9。以第一作者发文量排前2名的作者见表2。
表2 创伤性心脏骤停发文量前2名作者
绘制TCA中文文献的机构合作图谱共得到98个节点,9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 6;英文文献共得到513个节点,1 65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 6。以第一作者发文量前3名的机构见表3。
2.3 文献来源期刊
421篇纳入文献共涉及期刊174本,其中中文期刊43本、英文期刊131本,中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Resuscitation,见表4。
2.4 关键词共现
绘制中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得到节点77个,连线95条,网络密度为0.032 5;英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得到节点709个,连线3 932条,网络密度为0.015 7。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指标,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即可视为其为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6]。本研究中中介中心性>0.1的中文关键词有心脏骤停、创伤、心肺复苏、护理、急救、肾损伤,见图2;英文关键词有急诊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急诊开胸(emergency department thoracotomy)、死亡(deaths)、出血(hemorrhage)、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见图3。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概况,其出现频数高低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TCA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中,中文排名前5位和英文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具有一定相似性,见表5。
表3 创伤性心脏骤停发文量前3名机构
表4 创伤性心脏骤停文献发文量前5名来源期刊
表5 创伤性心脏骤停中文前5位和英文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
2.5 关键词聚类
对关键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标签数字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聚类模块值Q>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7,说明聚类结果值得信服[6]。本研究共得到6个中文关键词聚类标签,Q值为0.752 6、S值为0.964 3(见图4);共得到16个英文关键词聚类标签,Q值为0.562 2、S值为0.836 1(见图5)。
图4 创伤性心脏骤停中文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5 创伤性心脏骤停英文关键词聚类图谱
2.6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是通过发现特定时间段内关键词词频剧烈变化的情况,进而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6]。本研究纳入的中文文献较少,未得到突现关键词;英文文献共得到6个突现词,创伤性心脏骤停和结局突现至今,见表6。
表6 创伤性心脏骤停英文关键词突现词
3、讨论
3.1 TC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TCA的年发文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交通事故、高坠跌倒、刀枪穿透伤、烧伤等为TCA的主要原因[7]。欧美等国家工业发展早,TCA发生率相对更高,同时经济和医疗条件优渥,陆战伤救治经验丰富,TCA医疗救治水平相对更高[8]。然而,长久以来,因其病情危重复杂、救治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与其他类型的CA相比发生率相对较低,以美国为首的学术界对TCA普遍持悲观态度。2003年美国急救医师协会(NAEMSP)和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创伤委员会(ASCOT)针对TCA联合发布了不予复苏/停止复苏的指南,2012年该指南更新而观点未变,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则完全回避TCA[9]。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对TCA持积极态度,不断探索并完善复苏策略,近年来TCA的救治效果改善,生存率有所提高,欧洲复苏委员会(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ERC)2005年和2010年TCA指南发布的数据显示其存活率增加了4倍(2.3%~9.7%)[10-11]。
目前,国内外在TCA领域已形成各自稳定的核心研究团队,相关文献主要发布在急诊急救或者创伤复苏领域的权威期刊,其重要性不断凸显。本研究结果显示,TCA中文文献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发文量最多。浙大二院承建首批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担任浙江省严重创伤质控中心,其心肺复苏、严重创伤救治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浙江省起到了关键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3.2 TCA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综合TCA中英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聚类信息、突现关键词等发现,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题有一定的重复,但国外研究的内容和层次更加丰富,近年来TCA的研究热点总结如下。
从研究类型上看,尽管TCA对家庭、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多发生于意外事件,且受伦理限制,目前几乎没有关于TCA的前瞻性高质量研究,即随机对照试验,多为各大心肺复苏数据库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特殊的病例报道和救治经验交流、动物实验等[2]。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文献不仅涵盖了普通成人,许多研究还聚焦于儿童、孕妇、老年患者等具有不同生理特征的特殊人群。从研究内容看,大多数国家的文献主题主要集中在TCA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生理学研究,了解TC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挖掘其病因和发生机制,分析影响因素,探索TCA预防和救治策略。
TCA与心原性等非创伤性CA在病因和病理生理上存在巨大差异,其病因主要包括血容量不足(48%)、缺氧(13%)、张力性气胸(13%)和心包填塞(10%)等[12],因此,TCA的复苏方式也与常规的复苏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胸外心脏按压在部分低血容量性及胸外伤CA患者中效果不佳,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及加大出血量,腹部提压式心肺复苏则应运而生,通过改变胸腹腔内的压力差,发挥“心泵”“胸泵”“腹泵”作用机制来实现有效的人工循环和通气[13-14];肾上腺素是CA的推荐性用药,但一项纳入7 158例TCA患者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肾上腺素的使用在其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院内生存率上无明显获益[15]。目前的TCA指南已经不再优先考虑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给药[16]。
TCA生存率较低,个体预后难以预测,因此国内外学者们对TCA后结局及其改善因素感兴趣[17]。研究[18-19]显示,年轻女性、较低的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较短的转运时间、可电击心律、旁观者心肺复苏等与其良好结局相关。ERC、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复苏委员会(ANZCOR)均在指南[16,20]中指出,要对TCA常见可逆病因进行优先排序和立即治疗,临床医生们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利用床旁超声对患者心脏活动和血容量等进行评估[21];针对心包填塞、进行性血气胸患者进行急诊开胸[22];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患者使用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suscitative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aorta, REBOA)[23]和选择性主动脉弓灌注[24];急性肺损伤或创伤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体外膜肺氧合[25];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心肺复苏后的低温治疗[26]等,但目前部分措施仍存在争议,应根据临床实际权衡其风险和收益,谨慎使用,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TCA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现场干预也至关重要。研究[27]显示,TCA患者院前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和液体治疗等与ROSC增加相关;但美国约四分之一的创伤医生从未在TCA患者中使用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而在那些接受ACLS的患者中,复苏的技术、适应证和持续时间同样存在差异[28]。由于临床经验缺乏、现场分诊的医疗资源和救治水平不足,院前急救人员可能无法及时识别创伤患者的恶化情况,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复杂环境同样会干扰救援人员的判断和救治[29]。学者们开发各种预测模型和预警评分系统来识别TCA的高风险创伤患者,如早期预警评分(EWS)、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 RTS)等[30]。Wang等[31]依据现场可立即获取的患者信息构建了TCA预测模型,包括了年龄<40 岁、收缩压<100 mmHg、呼吸频率>20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94%以及意识水平5个预测因子,为院前急救人员的现场决策和最佳治疗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如何取得现场治疗可逆病因与快速转运至医院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两者的平衡、确定TCA有效治疗策略对院前急救人员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3.3 我国TCA救治的未来发展启示
树立正确的TCA心肺复苏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前提[32]。TCA是创伤罕见且重要的并发症,尽管抢救成功率不高,但并非毫无希望。“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我国始终秉持的价值伦理,全力救治每一位严重创伤患者是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敬仰生命人文精神的赓续传承。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创伤预防和宣传活动,从而提高社会群体对严重创伤的认识,提高个人自护自救能力。近年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禁止酒驾、佩戴安全帽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等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等相关创伤事件的发生,同时减轻了创伤的严重程度。
切实提高TCA救治能力和水平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TCA常发生于创伤后早期(伤后几分钟)、中期(伤后1 h)和晚期(伤后数周内),TCA的精准预防和时效救治也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服务链中[33]。首先,要不断完善区域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各部门实时联动,创伤信息实时联通,急救通道实时畅通;强化院内急诊创伤复苏单元一体化建设,健全床旁超声、床旁开胸、ECMO、REBOA等先进技术,借助5G、大数据、AI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革新创伤救治模式,满足特殊和极端情况下TCA的救治需要;提高创伤团队的复苏能力,加强规范培训、模拟演练、病例回顾和学习交流等,正确识别TCA的原发、继发和诱发因素,把握黄金抢救时间,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团队的高效协同,提高创伤救治水平[34]。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是当前国内最权威的创伤救治培训课程,已在全国各省市地区成功举办,有助于有效提升行业水平,促进创伤救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最终让更多创伤患者获益[35]。
我国暂未形成TCA相关复苏指南或框架指引,针对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对象人群,构建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全时段,标准化、个体化、多元化的TCA复苏流程势在必行[3]。各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ERC指南和欧美各国的相关经验,探索TCA复苏全流程管理路径。我国的TCA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尽管已经形成固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构间相互独立,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合作联系也较少,后续应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推动机构和地区间的合作共赢,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本研究对TCA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外TCA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逐年增加,载文期刊集中分布,已形成部分稳定的研究团体,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TCA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和救治防控策略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对TCA的关注较少,研究主题有待拓展。未来应不断提高对TCA的认识、预防和复苏水平,构建全面标准的救治流程,深化科学研究和机构合作,改善患者结局。
参考文献:
[3]张茂,王天兵,白祥军,等.以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引导创伤中心能力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5):577-581.
[6]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3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
[8]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等.陆战伤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4):367-373.
[9]张茂,徐杰丰.重视与提高创伤性心脏骤停的复苏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5):469-473.
[1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医院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2019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3):257-263.
[14]王立祥,刘中民.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2,9(3):71-76.
[25]吕康,韩荣燕,周光居,等.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21,37(8):761-767.
[26]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组.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7):799-808.
[30]李林芳,胡化刚,徐峰,等.严重创伤患者急诊预后预测模型及评分工具的构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5):592-597.
[32]王立祥,刘中民.创伤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观[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4(4):277-281.
[34]赵小纲,何晓娣.严重创伤初始救治:从多学科合作到多医院协同[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5):517-519.
[35]许永安,张茂,赵小纲,等.中国创伤救治培训课程培训效果评价[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12):1130-1137.
文章来源:王美玲,王飒,王钰炜.创伤性心脏骤停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11):948-954.
分享: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D)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复杂高危冠心病(CHIPs)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CHIPs患者因病情复杂且高危,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面临着极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2024-11-13创伤后出现大出血、脑疝、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窒息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被称为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 TCA)[2]。TCA约占所有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的10%[3],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方面与非创伤性心脏骤停相比有巨大差异,其复苏策略也饱受争议,通常被认为预后极差,病死率可高达96.2%[4]。
2024-11-12心肌细胞是组成心肌的基本单位,当心肌细胞出现异常凋零、损伤情况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相关疾病[2,3]。微小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当其与相关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UTR)结合后,将参与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4]。miR-617是miRNAs家族成员,被报道可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帕金森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发生有关[5~7]。
2024-11-11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2023年6月,我国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推算目前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人,疾病负担下降拐点尚未出现。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烟草使用,包括吸烟与二手烟、膳食营养不均衡、活动不足、肥胖。
2024-11-07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约有1 8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根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报告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达353.31/10万。
2024-11-04严重心动过缓通常是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等所致,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等危急症状。临床上常采用心脏临时起搏治疗,以稳定病情。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非永久性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人工心脏起搏术,待达到治疗目的后随即撤出起搏电极导线,一般不超过2周。
2024-10-29有研究[1]显示,心律失常的病因较繁杂,发病率相对较高,全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员已超过1 700万,其中25%以上的病人系心律失常而致的猝死。胺碘酮是一种对苯呋喃的衍化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的标志性药品,能有效控制心房和心肌间传递纤维的分子内流,还可以扩张心血管。
2024-10-28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共病定义为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健康问题,需要复杂、持续地干预,国际上倾向于将共病定义为长期健康问题的集合。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4]显示,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44.9%,处于较高水平,且呈上升的趋势。
2024-10-21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可导致左室与右室间以及左室内的电与机械收缩不同步。无任何结构性心脏病变证据的患者其完全性LBBB常称为特发性完全性LBBB,经长期随访出现左室逐渐扩大、心功能不全时可考虑为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
2024-10-21心房颤动属于中医学“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中医药对其有着良好的疗效。PAF突发突止,发作期症状明显,缓解期无任何症状的发病特点与伏邪隐匿性、复发性、渐进性等特点颇为相似,现从伏邪致病理论阐释PAF的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024-10-11人气:15243
人气:14641
人气:14618
人气:14415
人气:130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人气:197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8050
国内刊号:50-1098/R
邮发代号:78-8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