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3月-2016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9例行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组1(39例)和组2(40例)。组1行常规护理;组2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1)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2)焦虑、抑郁情绪、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3)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组2患者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显著比组1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2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较轻,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比组1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2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组1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痛苦,减少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值得借鉴。
冠心病为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以冠脉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为主要病理改变,患者以心前区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目前,冠心病介入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包括冠脉造影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也不可避免会带来尿潴留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1],需加强干预。本研究就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4年3月-2016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9例行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组1(39例)和组2(40例)。其中组1男26例,女13例,年龄53-75岁,年龄平均值(60.73±5.28)岁。体重最低43.5kg,最高84.1kg,体重平均值(63.35±1.21)kg。其中,PTCA手术有14例,CAG手术有25例。组2男26例,女14例,年龄52-75岁,年龄平均值(60.13±5.23)岁。体重最低43.2kg,最高84.2kg,体重平均值(63.31±1.92)kg。其中,PTCA手术有15例,CAG手术有2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经X2检验、t检验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组1行常规护理;组2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可存在一定不安感,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配合术后的医护工作,并加强对术后常见并发症和预防、处理方法的说明,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提高遵医行为。(2)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第一,术后患肢制动,并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采取舒适体位,可用软枕垫在腰部,并按摩局部麻木疼痛处,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制动,减少肢体麻木感;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加速机体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第二,术后指导患者正确卧位排尿方法,并给予听流水声、膀胱区热敷等护理,并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第三,术后部分患者可存在睡眠障碍,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播放舒缓轻音乐,入睡前为患者按摩,帮助其入睡。第四,介入治疗中若导管过粗或冠脉受导管尖端刺激,可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因此,术后应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抑制细胞外钙内流,促进冠脉的舒张,预防冠脉痉挛的发生;第五,术中球囊充盈和造影剂对冠脉造成刺激或患者精神紧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为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应加强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出现室颤用立即将球囊导管内造影剂抽空,造影过程嘱患者用力咳嗽[2]。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1)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2)焦虑、抑郁情绪、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3)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
满意水平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
1.4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处理,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焦虑、抑郁情绪、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行t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为临界值,低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比较。组2患者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显著比组1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比较[例数(%)]
2.2 焦虑、抑郁情绪、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组2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较轻,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比组1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焦虑、抑郁情绪、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2.3 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2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组1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数(%)]
3、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冠心病的治疗方式也从保守药物治疗逐渐过渡到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具有微创性,术后恢复快,被多数患者和医生认可和接受,但其仍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仍可带来一定创伤和并发症,因此需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预见性护理是基于循证护理理论出发的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其是通过临床经验、国内外医学进展的查证,并基于患者实际情况,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做好防备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
本研究中,组1行常规护理;组2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显示,组2患者介入术护理满意水平显著比组1高,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较轻,肢体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比组1短,尿潴留、冠状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组1低,说明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春玲,张秀芝.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24(31):122-123.
[2]严彦.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558.
[3]NajafiGhezeljeh,T.,YadavarNikravesh,M.,Emami,A. et al.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transitioning to a normal life: Perspectives and stages identified through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4,23(3/4):571-585.
[4]陈刘颜.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9):60-61.
[5]苏丽平.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工企医刊,2013,26(6):493-494.
王英.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9):94-95.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脑卒中,给患者造成巨大负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是目前治疗af的主要方法[1],较高的af复发率成为临床重大挑战[2]。探索影响af复发的因素一直是目前研究热点。
2025-04-18ECMO是一种先进的体外循环技术,可用于帮助严重呼吸或心脏功能不全患者。ECMO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机器,将血液从患者体内抽出来,经过机器的“人工肺”和“人工心脏”处理后,再将血液送回患者体内,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呼吸和循环,保持机体的正常血供,为疾病救治赢得时间,满足短期维持器官循环功能的需求[3]。
2025-04-15高血压与冠心病均属于全球性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均可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高血压作为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能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而冠心病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氧坏死类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以胸闷、胸痛为主[1]。当同时合并两类疾病时,因两者相互影响,故治疗难度加大。
2025-04-15目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病理基础为血管硬化或衰老。血管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及危险因素对内皮细胞正常功能的破坏,主动脉和颈动脉等近端大动脉胶原纤维增加,然后弹力纤维变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最终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腔增大,出现收缩压升高但舒张压降低和脉压增宽[1]
2025-04-14心血管系统在人体的正常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包括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尽管近几十年来CVD治疗的方案有所改善,但CVD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经济论坛的统计数据显示,CVD导致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50%以上,预计到2030年,CVD将导致超过2220万人死亡。
2025-04-11我国现有冠心病(CHD)患者1139万,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CHD的死亡率为121.59/10万、130.14/10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血清Lp⁃PLA2介导的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2~4〕,而Lp⁃PLA2活性与遗传有关〔5〕。
2025-04-10机械通气是ICU中较为常见的生命支持技术,国内ICU患者20%~80%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用以达到维持呼吸道通畅、氧气供应、呼吸道吸引等治疗效果,保证重要脏器所需氧气供应[1]。然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会破坏机体呼吸道的天然屏障,改变胸腔内负压状态,且肢体制动、镇静药物的应用,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形成[2]。
2025-04-08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内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与大脑形成一个动态的双向通讯连接,平衡和调节着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功能甚至肿瘤的发展[10-11],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axis,MGBA)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PCABI神经炎症的影响成为科学探索的焦点。
2025-03-26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在老年人群中,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极为普遍,最近一项纳入世界范围内193个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74岁以上老年人群共病发生率可达67%[1]。心血管疾病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和首位致死疾病,常与其他慢性疾病同时存在,即老年心血管病合并共病。
2025-03-17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NVAF)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心律失常类型疾病,其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极大地加重了医疗体系的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作为NVAF的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其通过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推动了房颤的发生与持续进展。
2025-03-07人气:18557
人气:15583
人气:15091
人气:14851
人气:1304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337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143
国内刊号:42-1130/R
邮发代号:38-12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