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过去多将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被视为良性病变[1,2]。但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了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现象[3]。研究发现,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肌病的发生相关,并有学者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IC)的概念[4]。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 室性期前收缩负荷 心律失常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病变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作为主要的心血管残余风险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大规模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和人类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均证实,Lp(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1]。然而,临床上能够安全有效降低Lp(a)的药物较少。目前主要的降脂疗法,如他汀类、贝特类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对Lp(a)水平几乎没有影响[2]。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a) 降脂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指由于深静脉功能不全而出现的下肢深静脉瘀阻,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多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发黑和溃疡等,具有恢复缓慢、易反复等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2]。因此,需及时准确的诊断PTS以指导临床尽早干预,降低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
关键词: D-二聚体 PT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评估价值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且能有效改善或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介入领域的难题。ISR是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支架内全程或支架两端5 mm节段内管腔的丢失,导致其狭窄程度≥50%。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和新生内膜增生[2]。
关键词: ISR PCI 冠心病 支架内再狭窄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影响因子:2.25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1.224
影响因子:0.181
影响因子:0.74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