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在血液常规检验中应用两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各有200例,分别采集受检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检验,对两组受检者各项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可见Ⅱ组受检者的Hb、RBC、PLT、Hct等指标显著高于Ⅰ组,而WBC则显著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项指标MCV、MCH、MCHC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临床检验中,采血不同方法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进行临床各项血液指标测定的第一环节,其包括静脉血采血、末梢血采血、动脉血采血等多种方式[1],尤以前两种最为常见。不同采血方式获得的血液标本受环境因素、操作因素等的影响,在相关指标的检测中检测结果并不十分一致。本文就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区别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均有200例。
Ⅰ组受检者中,男111例,女89例,受检者的年龄在21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3.1)岁。
Ⅱ组受检者中,男108例,女92例,受检者的年龄在20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7±2.7)岁。
两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血,Ⅰ组受检者经常规皮肤清洁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在受检者的左手食指或无名者内侧采集末梢血;Ⅱ组受检者则在肘部静脉完成血液标本的采集,并将其置于EDTA-K2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在采血后2h内完成标本检测,检测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POCH80i全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主要负责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及sysmex-xs8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主要负责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的测定),稀释液、清洗液等为仪器配套试剂包。
1.3 观察指标和参考标准[2]
分别对两组受检者的各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包括:血红蛋白(Hb),其正常参考范围是:女性110-400g/L,男性110-400g/L;白细胞计数(WBC),其正常参考范围是:(4.0-10.0)×109/L;红细胞计数(RBC),其正常参考范围是:女性(3.5-5.5)×1012/L,男性(4.0-5.5)×1012/L;血小板计数(PLT),其正常参考范围是:(100-300)×109/L;红细胞压积(Hct),其正常参考范围是:女性0.37-0.45,男性0.40-0.5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MCH),其正常参考范围是:27-34 pg;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其正常参考范围是:81-93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其正常参考范围是:320-360 g/L。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可见Ⅱ组受检者的Hb、RBC、PLT、Hct等指标显著高于Ⅰ组,而WBC则显著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项指标MCV、MCH、MCHC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血常规检查时临床健康体检、疾病诊断过程中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其可以通过对血液中多种组成成分的形态学、数量学的检测来对疾病进行预测和判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都是常见的化验项目。
作为最常见的两种血液标本采集方式,末梢血采血是在受检者的手指或耳垂处进行血液采集,由于其具有采集时痛感轻,接受度高、采血方便快捷的特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恶性肿瘤或者白血病等需要在治疗期间反复采血的患者中应用较多;而静脉血采集多在肘部前静脉,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对全身血液循环状态进行有效反映,加上其能在检测中反复穿刺,也有较强的可重复性[3]。
本文对两种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除了MCV、MCH、MCHC等三项指标外,其余Hb、WBC、RBC、PLT、Hct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从两种采血方式的操作方法以及环境因素来看,末梢血采血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限制性因素:①末梢血的采血位置较特殊,作为血液的主要来源,由于毛细血管本身血液循环差,出血量少,采集难度较大,在反复挤压采血的过程中,容易史标本中混入细胞内液、组织液等,导致标本被稀释,血液凝集加速,影响检测结果,而经静脉采血经肘前静脉采血,则具有标本采集量大,纯度高的优点,更有利于不同血液组分的计数与分析,能有效弥补末梢血采血的缺陷,更能满足血液分析仪的检测需求;②在同等条件下,通过受检者手指或耳垂采集到的末梢血在温度过低时更易发生溶血情况,导致检测结果偏低,而静脉血受外界物质或环境影响的干扰小,稳定性更好,获得的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③传统末梢血采集试管为普通试管,可能在标本放置过程中随时间延长而致血小板假性降低的情况[4]。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临床检验时,不同采血方法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延海秀,王波.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9):234-236.
[2]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 :3715-3717.
[3]伊拉木江·沙吾尔.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9):147-148.
[4]高梅,张凌峰,付永航,等.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46-48.
游浪琼.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4):67-68.
急性脑梗死是脑组织因突然失去供血所发生的坏死性病变,其病因多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相关,在临床上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已逐渐下降,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是大多数患者存在的后遗症,如失语、瘫痪等表现,会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2025-03-21糖类 抗 原 242(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糖类抗原,以 糖 蛋 白/糖 脂 的 形 式 存 在 于 细 胞 表 面,或 以 O-连接富集 的 糖 蛋 白 的 形 式 存 在 于 血 清 中[1]。CA242在健康人体中 水 平 较 低,经 过 氧 化 酶 染 色,仅 在 胆 管细胞、胰管细胞中可见少量 CA242。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时,CA242 通过肿瘤细胞进入 血 液 循 环,血 清 中CA242水平将明显升高,尤其是在胰腺癌中表达较为明显。
2025-03-18临床研究显示[2],疾病发作的早期阶段,常表现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体征,即蛋白尿、贫血、血沉增快等,早期诊断难度高,对疾病针对性治疗产生阻碍。此外,疾病发作期间的疼痛表现明显,如不加以控制和缓解,会降低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对疾病治疗及预后产生消极影响。
2025-02-08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因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不足,或血液毒素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代谢导致的贫血,会增加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1-2]。据统计,中国超过50%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贫血,慢性肾脏病3期的贫血发生率为51.1%,到慢性肾脏病5期可高达90.2%[3]。
2025-02-07贫血是血液科常见疾病,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下降,导致缺乏足够的红细胞对组织、器官供氧,引发一系列症状[1]。贫血患者以乏力、头晕为主要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器官病变,造成严重后果。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性,尽早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2025-02-07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中,自动化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检测效率。自动化检测技术是保证条件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非常必要。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化学检测技术等。
2025-02-05细菌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比如败血症和菌血症。鉴定细菌的种类是治疗前的一种重要手段,鉴定出不知名细菌与已知细菌之间的关系[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核酸检测、自动化仪器鉴定法、生物化学检测鉴定法等。
2025-01-15HDN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轻者可见黄疸和贫血,重者进展迅速,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心力衰竭甚至胆红素脑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2]。笔者研究发现有关HDN的文章很多,但尚鲜见适用于预测诊断ABO-HDN的患病风险评分模型出现,故本文尝试建立该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早期患病风险提示。
2025-01-15脓毒症的发生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同时也可导致肾脏受损,当脓毒症患者出现脓毒症休克时,其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概率较高。危重患者发生进行肾损伤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脓毒症是主要原因之一。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不仅可对血液中炎性因子及代谢废物起到清除作用,还可使水负荷减轻,从而代替已经受损的肾脏功能。
2025-01-14临床救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血液制剂包括病毒灭活血浆、机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等,而以上集中血液制剂在应用前需要完成检验和配比两个流程[1]。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输血检验过程中面临着着传染、职业暴漏等风险,存在配比不当、消毒间隔时间长等问题,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2025-01-14人气:18474
人气:15467
人气:14983
人气:14585
人气:130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期刊人气:3948
主管单位: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0893
国内刊号:44-1419/R
邮发代号:46-16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1.9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87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