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差异,为献血者科学、有效、合理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患者,追溯血小板献血者信息,分别从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献血次数3个方面统计分析数据,统计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和输注后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CCI)值、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的数据差异,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对比。结果:(1)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患者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由(14.98±13.75)×10~9/L上升至(30.51±20.51)×10~9/L,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输注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24 h CCI、24 h PPR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女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高,分别为73.68%/64.47%(CCI/PPR),女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3)献血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献血次数的血小板,患者输注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 24 h PPR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献血次数采集的血小板,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高于女性献血者,若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欠佳,建议可选择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
血小板输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疾病,可以降低出血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2]。因而血小板输注疗效备受关注,文献报道,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仅受免疫因素影响,还受多种非免疫因素如药物、时机的把握、适应证的掌握等影响,因而不同患者的输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3-5]。机采血小板以血小板计数高,红细胞、白细胞混杂较少,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输注效果好等优点为临床工作者青睐。目前,临床机采血小板的需求量供不应求,而血站血小板采集困难,献血者动员困难,流失较大,其中大多数献血者年龄偏大且为多次、重复采集。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献血次数是否会影响患者血小板的输注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3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患者265例,其中男162例,女10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多发性骨髓瘤15例,淋巴瘤12例,追溯血小板献血者信息并统计。献血者来源为自愿捐献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每献血成功一次计数1例。献血者和患者基本信息详细见表1。
1.2纳入标准
1.2.1患者
血液科以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为目的患者,不包括手术用血、输注前已出血患者;ABO RhD同型输注;输注前、后24 h有血常规检测结果。
1.2.2献血者
多次献血者为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采集间隔时间≤1个月。
1.3机采血小板来源
所有血小板均采集时去除白细胞,1治疗量血小板:血小板含量≥2.5×1011个/袋,容量200~250 mL,白细胞残留量≤5.0×106个/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个/袋。所有血小板均采用Cs137γ射线辐照,(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在5 d内[6]。
1.4仪器与试剂
输注前、后用于血小板计数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为mindray公司BC-760及该公司配套检测原装试剂和质控品,质控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1.5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7-8]
①以24 h内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值)≥4.5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有效;②以24 h内血小板回收率(PPR)≥20%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有效,计算公式: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P。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血容量=体表面积×2.5,P=2/3(1/3进入脾脏贮存)。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软件,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献血者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男性、女性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①男性和女性献血者在平均年龄、献血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受者输注男性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由(14.98±13.75)×109/L上升至(30.51±20.51)×109/L,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24 h CCI、24 h PPR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女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高,分别为73.68%/64.47%(CCI/PPR),女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见表1。
1)t=2.247;2)t=2.382。
表1献血者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2.2献血者年龄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不同年龄段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高年龄段献血者献血次数大于低年龄段献血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注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血小板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献血者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患者输注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的血小板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18~30岁组比较,1)t=4.465,P<0.05;与31~50岁组比较,2)t=9.195,P<0.05。
表2献血者年龄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表3献血者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3、讨论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止血平衡,是血液必不可少的细胞成分。当机体因一种或多种原因,如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遭到破坏和(或)功能异常等其他不明原因导致血小板不能维持机体正常止血平衡,均需要通过输注异体血小板来进行治疗或预防,以达到止血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作用。所以输注血小板就成了临床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异常,避免患者因血小板过低而出血导致死亡的重要手段[9-11]。但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如免疫因素、输血史、妊娠史、服用药物史等均可降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12-14]。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大多从血小板保存以及血小板输注后患者自身情况寻找原因,而从源头献血者出发,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报道较少[15-19]。为了解献血者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我们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输注不同性别、年龄段、献血次数的献血者的血小板后,统计分析血小板输注增值、24 h CCI和24 h PPR用以评价输注后疗效。
由数据分析得知:患者输注男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输注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4 h CCI、24 h PPR亦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道[20-21],女性献血者可能因妊娠史等其他因素会影响患者血液输注疗效较为一致;男性献血者血小板在输注予女性患者时,有效输注率最高,为73.68%/64.47%(CCI/PPR),高于男性患者输注男性献血者血小板65.22%/59.13%(CCI/PPR),其原因可能是男性患者体表面积大于女性患者,当血小板输注量固定时,女性患者因体表面积较小而获得更高的有效输注率。同样,因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本来低于男性献血者,当将其输注予体表面积较大的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低于女性输注女性血小板59.26%/55.55%(CCI/PPR)。因文中数据有限,我们不能得出招募男性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更能有利于患者血小板输注。文中数据还显示,不同年龄段和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22]。因而在血小板招募时,各年龄段的献血者均可招募,多次捐献血小板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
本文因数据量有限,未能将男性、女性献血者进一步细分来对比输注疗效,今后将持续跟进,收集更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综上所述,献血者不同年龄段、献血次数采集的血小板,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高于女性献血者,若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欠佳,建议可选择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
参考文献:
[1]陈勇,凌建,徐容,等.及时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疗效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4):2679-2682.
[2]刘琴,徐春芬,宋婕,等.输注不同治疗剂量血小板在5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8(2):218-221.
[3]何柏霖,郭玉霞,温普生,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3,18(6):435-441.
[4]游时松,卢黎琦,蔡群,等.310名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3,9(1):36-41.
[5]都新萍,宫淑文,杨青.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8):123-126.
[6]李梦雪,王志成.血小板保存相关添加剂研究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7):647-650.
[7]杨成民,刘进,赵桐茂.中华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77-479.
[8] Claudia S.AABB技术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2:399-400.
文章来源:何哲文,黄菲.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差异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4,37(08):559-562.
分享: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简称“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属于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组由于1种或1种以上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相应珠蛋白肽链合成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其中,α地贫和β地贫为常见的地贫类型,α地贫又分为缺失型α地贫和非缺失型α地贫,我国α地贫患病率高于β地贫。
2024-12-02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一种罕见的后天获得的出血性疾病,有显著的出血倾向,多在手术、外伤或侵入性检查时异常出血或发生自发性出血时被发现,由外周血中出现抗凝血因子Ⅷ(FⅧ)的自身抗体导致FⅧ活性(FⅧ∶C)降低而发病,出、凝血检查以单纯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为特征。
2024-12-0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血液系统髓系恶性肿瘤,其特征是无效造血、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等。近年来,尽管不断开发新药物,但MDS治疗的临床效果依然欠佳,患者最终因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就MDS现状而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探索尤为重要。
2024-12-02近年来,新兴药物如奈拉滨及细胞免疫治疗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s, CAR-T)细胞治疗的出现改善了ALL的生存。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家族是细胞凋亡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阻止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s)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凋亡[3-4]。
2024-11-27血脂异常是由体内脂类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与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和糖尿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既往相关研究显示,由于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以及压力大等原因,中青年男性血脂异常的发病率较高。本文对2019—2020年度来某中心疗养的某单位中青年男性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其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2024-11-26倍硫磷(fenthion)是一种典型的有机磷农药,常见的商品剂型主要有颗粒剂和乳油。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后,倍硫磷等低毒类农药使用更为广泛,造成的中毒病例也日益增多。倍硫磷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主要代谢产物比较清楚。
2024-10-28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含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其被广泛应用于脂血疾病诊断、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抗凝、溶栓等方面,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脂血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含量过高,易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到血液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凝血功能,而高脂肪血者体内甘油三酯(TG)、胆固醇等浓度升高。
2024-10-23中高危MDS高发的人群多为中老年患者,其中部分老年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同时不具备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疾病的总体预后较差,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2]。阿扎胞苷作用机制与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有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沉默的抑制基因重新激活[3]。
2024-10-15在第三次国际共识(Sepsis 3.0)中,脓毒症被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约有4 900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1 100万例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0%左右。
2024-10-04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发病率中居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肺癌是世界上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占全部癌症死亡的7.43%。根据病理类型,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CLC,NSCLC)两大类。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0%~85%,主要包括鳞癌、腺癌等组织学亚型。
2024-09-09人气:17978
人气:14747
人气:14647
人气:13274
人气:125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人气:142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2806
国内刊号:42-1284/R
邮发代号:38-16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