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差异,为献血者科学、有效、合理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患者,追溯血小板献血者信息,分别从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献血次数3个方面统计分析数据,统计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和输注后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CCI)值、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的数据差异,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对比。结果:(1)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患者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由(14.98±13.75)×10~9/L上升至(30.51±20.51)×10~9/L,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输注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24 h CCI、24 h PPR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女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高,分别为73.68%/64.47%(CCI/PPR),女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3)献血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献血次数的血小板,患者输注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 24 h PPR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献血次数采集的血小板,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高于女性献血者,若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欠佳,建议可选择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
血小板输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疾病,可以降低出血和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2]。因而血小板输注疗效备受关注,文献报道,血小板输注疗效不仅受免疫因素影响,还受多种非免疫因素如药物、时机的把握、适应证的掌握等影响,因而不同患者的输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3-5]。机采血小板以血小板计数高,红细胞、白细胞混杂较少,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输注效果好等优点为临床工作者青睐。目前,临床机采血小板的需求量供不应求,而血站血小板采集困难,献血者动员困难,流失较大,其中大多数献血者年龄偏大且为多次、重复采集。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献血次数是否会影响患者血小板的输注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3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患者265例,其中男162例,女10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多发性骨髓瘤15例,淋巴瘤12例,追溯血小板献血者信息并统计。献血者来源为自愿捐献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每献血成功一次计数1例。献血者和患者基本信息详细见表1。
1.2纳入标准
1.2.1患者
血液科以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为目的患者,不包括手术用血、输注前已出血患者;ABO RhD同型输注;输注前、后24 h有血常规检测结果。
1.2.2献血者
多次献血者为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采集间隔时间≤1个月。
1.3机采血小板来源
所有血小板均采集时去除白细胞,1治疗量血小板:血小板含量≥2.5×1011个/袋,容量200~250 mL,白细胞残留量≤5.0×106个/袋,红细胞混入量≤8.0×109个/袋。所有血小板均采用Cs137γ射线辐照,(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在5 d内[6]。
1.4仪器与试剂
输注前、后用于血小板计数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为mindray公司BC-760及该公司配套检测原装试剂和质控品,质控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1.5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7-8]
①以24 h内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值)≥4.5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有效;②以24 h内血小板回收率(PPR)≥20%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有效,计算公式: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P。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血容量=体表面积×2.5,P=2/3(1/3进入脾脏贮存)。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软件,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献血者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男性、女性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①男性和女性献血者在平均年龄、献血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受者输注男性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由(14.98±13.75)×109/L上升至(30.51±20.51)×109/L,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男性献血者捐献的机采血小板,24 h CCI、24 h PPR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女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高,分别为73.68%/64.47%(CCI/PPR),女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予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见表1。
1)t=2.247;2)t=2.382。
表1献血者性别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2.2献血者年龄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不同年龄段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高年龄段献血者献血次数大于低年龄段献血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注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血小板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献血者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输注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血小板的受者在年龄、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数据显示,患者输注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的血小板后,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18~30岁组比较,1)t=4.465,P<0.05;与31~50岁组比较,2)t=9.195,P<0.05。
表2献血者年龄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表3献血者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
3、讨论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止血平衡,是血液必不可少的细胞成分。当机体因一种或多种原因,如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遭到破坏和(或)功能异常等其他不明原因导致血小板不能维持机体正常止血平衡,均需要通过输注异体血小板来进行治疗或预防,以达到止血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作用。所以输注血小板就成了临床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异常,避免患者因血小板过低而出血导致死亡的重要手段[9-11]。但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如免疫因素、输血史、妊娠史、服用药物史等均可降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12-14]。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大多从血小板保存以及血小板输注后患者自身情况寻找原因,而从源头献血者出发,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报道较少[15-19]。为了解献血者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我们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输注不同性别、年龄段、献血次数的献血者的血小板后,统计分析血小板输注增值、24 h CCI和24 h PPR用以评价输注后疗效。
由数据分析得知:患者输注男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5.43±15.74)×109/L,明显高于输注女性献血者血小板增量(11.08±12.3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4 h CCI、24 h PPR亦均高于女性献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文献报道[20-21],女性献血者可能因妊娠史等其他因素会影响患者血液输注疗效较为一致;男性献血者血小板在输注予女性患者时,有效输注率最高,为73.68%/64.47%(CCI/PPR),高于男性患者输注男性献血者血小板65.22%/59.13%(CCI/PPR),其原因可能是男性患者体表面积大于女性患者,当血小板输注量固定时,女性患者因体表面积较小而获得更高的有效输注率。同样,因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本来低于男性献血者,当将其输注予体表面积较大的男性患者,有效输注率最低,分别为55.32%/51.06%(CCI/PPR),低于女性输注女性血小板59.26%/55.55%(CCI/PPR)。因文中数据有限,我们不能得出招募男性献血者捐献血小板更能有利于患者血小板输注。文中数据还显示,不同年龄段和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在血小板增量、24 h CCI、24 h PPR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22]。因而在血小板招募时,各年龄段的献血者均可招募,多次捐献血小板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
本文因数据量有限,未能将男性、女性献血者进一步细分来对比输注疗效,今后将持续跟进,收集更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综上所述,献血者不同年龄段、献血次数采集的血小板,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较小。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高于女性献血者,若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欠佳,建议可选择男性献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
参考文献:
[1]陈勇,凌建,徐容,等.及时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疗效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4):2679-2682.
[2]刘琴,徐春芬,宋婕,等.输注不同治疗剂量血小板在5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8(2):218-221.
[3]何柏霖,郭玉霞,温普生,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3,18(6):435-441.
[4]游时松,卢黎琦,蔡群,等.310名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3,9(1):36-41.
[5]都新萍,宫淑文,杨青.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8):123-126.
[6]李梦雪,王志成.血小板保存相关添加剂研究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7):647-650.
[7]杨成民,刘进,赵桐茂.中华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77-479.
[8] Claudia S.AABB技术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2:399-400.
文章来源:何哲文,黄菲.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影响差异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4,37(08):559-562.
分享: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230万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BC患者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占BC患者的50%以上。老年BC目前尚无公认的临床治疗规范,且无有效的预后评估指标。糖蛋白丝甘蛋白聚糖(SRGN)是一种蛋白多糖,贮存于颗粒或细胞外囊泡中,具有中和水解酶、调控细胞凋亡的生物学作用。
2025-04-192019年,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大流行出现。该病毒是一种包膜的线性单链阳性RNA 病毒,因其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冠状而得名。它属于冠状病毒科和 β 冠状病毒属 。发烧门诊中常见的另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病毒是流感病毒。由于其症状与 COVID-19 相似且流行率持续较高,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2025-04-14急性脑梗死是脑组织因突然失去供血所发生的坏死性病变,其病因多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相关,在临床上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已逐渐下降,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是大多数患者存在的后遗症,如失语、瘫痪等表现,会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2025-03-21糖类 抗 原 242(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糖类抗原,以 糖 蛋 白/糖 脂 的 形 式 存 在 于 细 胞 表 面,或 以 O-连接富集 的 糖 蛋 白 的 形 式 存 在 于 血 清 中[1]。CA242在健康人体中 水 平 较 低,经 过 氧 化 酶 染 色,仅 在 胆 管细胞、胰管细胞中可见少量 CA242。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时,CA242 通过肿瘤细胞进入 血 液 循 环,血 清 中CA242水平将明显升高,尤其是在胰腺癌中表达较为明显。
2025-03-18临床研究显示[2],疾病发作的早期阶段,常表现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体征,即蛋白尿、贫血、血沉增快等,早期诊断难度高,对疾病针对性治疗产生阻碍。此外,疾病发作期间的疼痛表现明显,如不加以控制和缓解,会降低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对疾病治疗及预后产生消极影响。
2025-02-08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因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不足,或血液毒素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代谢导致的贫血,会增加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1-2]。据统计,中国超过50%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贫血,慢性肾脏病3期的贫血发生率为51.1%,到慢性肾脏病5期可高达90.2%[3]。
2025-02-07贫血是血液科常见疾病,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下降,导致缺乏足够的红细胞对组织、器官供氧,引发一系列症状[1]。贫血患者以乏力、头晕为主要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器官病变,造成严重后果。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性,尽早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2025-02-07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中,自动化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检测效率。自动化检测技术是保证条件控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非常必要。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化学检测技术等。
2025-02-05细菌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比如败血症和菌血症。鉴定细菌的种类是治疗前的一种重要手段,鉴定出不知名细菌与已知细菌之间的关系[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核酸检测、自动化仪器鉴定法、生物化学检测鉴定法等。
2025-01-15HDN在世界范围内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轻者可见黄疸和贫血,重者进展迅速,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心力衰竭甚至胆红素脑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2]。笔者研究发现有关HDN的文章很多,但尚鲜见适用于预测诊断ABO-HDN的患病风险评分模型出现,故本文尝试建立该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早期患病风险提示。
2025-01-15人气:18552
人气:15574
人气:15087
人气:14845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人气:149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2806
国内刊号:42-1284/R
邮发代号:38-16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