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价值。方法 取2017.08~2019.10接收80例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研究以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n=40常规护理),试验组(n=40循证护理),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结果 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16±4.28分)较对照组(16.28±5.25分)低,P<0.05。试验组血压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对降低血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更理想。
脑梗死以神经功能缺失为临床表现,是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该病因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获得临床研究人员广泛关注[1]。高血压为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二者合并后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高,临床在实施治疗中不仅要针对病因治疗,还需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持续升高加重脑梗死,因此医务人员需从治疗、护理两方面入手,循证护理根据临床近年治疗及护理经验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本研究中选择80例2017.08~2019.10接收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研究评价循证护理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7.08~2019.10接收80例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研究。试验组22例男、18例女,年龄43.82-78.64岁,均值(60.54±15.62)岁;病程2.51-6.81年,均值(4.14±1.68)年。对照组21例男、19例女,年龄42.92-79.64岁,均值(60.64±15.88)岁;病程2.14-6.94年,均值(4.32±1.05)年,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采用口头宣教方式为其讲解饮食、生活、用药中注意事项,叮嘱其若自感不适及时拉响“床头铃”。
循证护理:(1)提出问题:通过公众号、知网、万方等查阅近年关于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相关资料,根据自我护理经验、接收患者实际需求,明确护理中可变因素(生活及饮食习惯、血压、体重、心理状态、依从性等)、不可变因素(性别、年龄、遗传等),针对可变因素提出循证问题及解决方法[2]。(2)循证支持:以循证问题、疾病为关键词在知网、万方中检索相关资料,根据学术性文献提供资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3)护理:①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积极与其交流,告知其诱发脑梗死伴发高血压原因、治疗方法,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掌握程度,通过交流及时纠正其对脑梗死伴发高血压不正确认知。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音乐、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方法降低患者对疾病注意力,其次指导其掌握冥想等自我情绪疏导方法,还可叮嘱家属多陪伴关心,避免出现担忧过度情况[3]。③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及作息习惯,每日早晚进行适量户外运动,告知其科学饮食对控制病情重要性,叮嘱其进食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食物。④康复指导:在康复早期护理人员根据其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通过循序渐进训练改善其语言、运动、平衡能力,促进其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①参考NIHSS量表评价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成正比。②使用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舒张压、收缩压。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以%、卡方表示,统计数据借助SPSS22.0分析,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护理前对比无差异,护理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16±4.28分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
表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2血压
试验组:舒张压80.24±6.11mmHg、收缩压126.81±7.72mmHg;对照组:舒张压91.53±6.32mmHg、收缩压137.52±8.15mmHg,两组对比差异显著,t(舒张压)=8.1228,P=0.0000;t(收缩压)=6.0339,P=0.0000。
3、讨论
脑梗死、高血压均为老年人高发疾病,两种合并可相互作用,加速病情进展,近年受人们生活及饮食方式变化、老年化进程加快脑梗死伴发高血压发病率逐渐攀升,导致机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偏瘫,严重者出现死亡,为提高临床疗效需辅助开展护理措施。
循证护理为新型护理方案,结合患者及医院实际情况,以大量学术性文献为支撑展开护理工作,结合自身护理经验、科学有效研究结果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提出问题、获取循证支持、护理方案实施等环节,提高护理全面性、针对性,使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掌握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治疗、预后相关知识,改变既往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消除影响疾病进展可变因素,促进机体各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试验组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16±4.28分低于对照组,与徐金[4]萍13.18±4.25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近,提示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经循证护理后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次试验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较对照组低,提示循证护理后患者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得到改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建议医院加强对护理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培训,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综上,将循证护理应用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中,既可降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又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博,赵跃萍,张亚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7(23):159-160.
[2]慕丽华,陈凤,张文燕,等.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2-3.
[3]王静.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3):1489-1494.
[4]徐金萍.分析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7(06):147+160.
冯建伟,边双义,焦向景.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36.
分享:
手术室作为体现医疗卫生事业和发展水平的标志,要求手术室具有洁净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在合理布局、规范程序及制度下为患者展开手术[2]。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2025-04-09病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病人及照顾者的身心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口腔护理对病人的口腔清洁度提高和吞咽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口腔护理在狭义上是指清洁牙齿、口腔和义齿,在广义上是指维持口腔功能(进食、吞咽、咀嚼、言语、美学等)、牙科治疗、进食和吞咽训练、发音训练等口腔保健。
2025-04-09骨科外固定支架是目前临床用于四肢骨折、胸腰椎骨折、肢体延长等治疗的常用技术,该技术利用固定螺栓和螺母将穿入骨骼内的固定针固定在体外的连接杆,从而达到复位与固定效果[1]。该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而伴随着的针道感染逐渐成为该技术在临床中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025-03-19体外循环技术即心肺转流术(cpb),是临床新型技术之一,主要通过人工装置将病人回心静脉血引流至体外,在不影响肺部及心脏功能的基础上,经人工技术对血液实施氧合、过滤,随后再输回至病人体内动脉系统;其已获得临床诸多医师认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中[1]。
2025-03-03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而且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它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先进、最可靠的科学理念来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1]。
2025-02-18目前,IVF⁃ET病人治疗期间的体验已引起广泛关注,学者也开展了相应质性研究,但较为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病人的真实体验。本研究通过汇集性整合方法对国内外IVF⁃ET病人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进行归纳整合,以期更全面、科学地评估其体验及需求,为制订更具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025-01-27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1-2]。该病症通常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中,与发热相关,且在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发生。热性惊厥主要表现为体温>38℃并伴有惊厥,部分患儿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有时可引起癫痫[3]。
2025-01-17子痫前期病因复杂,是一种多病因、多亚型的临床综合征,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结合危险因素筛查实现风险评估对指导临床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早期识别子痫前期危险因素并及早干预依然为改善围生期结局的核心措施[3]。
2025-01-13循证实践是指护士慎重、准确地应用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制订护理计划及相应措施应用于临床实践[1]。循证实践通过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护理人员在临床科学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进而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这个过程是医院护理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过程。
2025-01-13疾病不确定感贯穿患者整个病程,不仅加重负性情绪,也影响其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因此,需做好针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护理[2]。循证护理是一种将临床实践、科学理论及既往实践经验作为依据,通过寻求实证,做好临床护理决策,持续提升护理质量的护理模式[3]。
2024-12-11人气:16600
人气:15950
人气:15244
人气:14734
人气:1169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期刊人气:1341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7088
国内刊号:21-1501/R
邮发代号:8-88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0.241
影响因子:1.185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07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