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理策略对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122例)和对照组(128例)。干预组根据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结果实施个性化的PICC导管管理策略,包括个性化抗凝治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个性化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等;对照组接受常规PICC导管管理。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升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长期静脉给药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途径[1]。尽管PICC导管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管理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导管移位和堵塞等并发症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治疗的有效性,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近年来,个性化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PICC患者中,由于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设计出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3]。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对于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PICC导管管理模式,即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管理策略,进而优化PICC置管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及以上;(2)需要长期静脉给药治疗;(3)计划植入PICC导管;(4)有可用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数据,患者同意在研究开始时进行相关检测。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或其他系统性疾病;(2)存在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无法理解或遵守研究要求;(3)对PICC导管材料已知存在严重过敏反应;(4)因植入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等医疗设备而不宜植入PICC导管的患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22例,男62例,女60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1.95±12.78)岁;置管位置:左臂100例,右臂22例;对照组128例,男62例,女66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2.68±13.15)岁;置管位置:左臂105例,右臂2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PICC管理和维护程序。
包括:(1)定期更换敷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定期进行导管通畅性检查,包括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定期评估局部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感染、皮肤破损、静脉炎等,以及全身性并发症如血栓形成。(3)向患者和家属提供PICC维护和并发症预防的基本知识。
1.2.2 干预组实施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
具体包括:(1)初步评估。在PICC置管前1周内,根据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评估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内容,确保患者在多方面的健康状态得到充分考虑。见表1。(2)个性化干预计划。①个性化抗凝治疗。根据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对高血栓风险患者,即因子V Leiden变异、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阳性或具有显著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和异常凝血功能指标(如PT、APTT)者,采取积极的抗凝治疗措施,优先考虑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剂量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评估以及具体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为防止过度抗凝导致的出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血液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肾功能测试,以及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低风险患者,即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未显示显著血栓风险的个体,采用保守的抗凝策略,预防性使用低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或在某些情况下选用口服抗凝剂,特别是在短期内血栓风险稍增时。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药物耐受性,以及任何可能改变其风险评估的新情况。②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具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变异(HLA-B27、CTLA-4基因多态性)、炎症反应基因多态性(如TNF-α、IL-6基因多态性)以及CRP水平升高者,使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基于患者既往的感染史;同时对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免疫球蛋白补充。对于低风险患者,即遗传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未显示显著异常,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正确维护PICC导管、审慎使用抗菌药;教育患者识别潜在的感染迹象和症状,如发热、不适等,并在出现这些迹象时及时就医。③个性化心理干预。为患者定制科普教材,包括PICC的基本概念、优势、风险及并发症指南以及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处理方法;每月举行1次教育会议,时长约2h, 内容包括PICC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及生活质量改善策略,每次会议包括1个30min~1h的互动式问答环节,旨在促进患者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和分享个人经验,增强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参与感;每月为患者提供1次的心理咨询服务,时长30~60min, 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将帮助患者识别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和积极思维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有效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提升心理韧性。④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偏好和任何特定的营养不足,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计划,包括提高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管理特定的营养缺乏(如铁、维生素D和B12缺乏)和适应患者的口味变化;对于食欲不振或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使用口服营养补充剂来提供额外的热量和营养素;对于无法口服或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
表1患者初步评估步骤
1.2.3 持续监测和调整。
设定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和评估,以监测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对血液指标的重新评估。密切监测任何PICC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如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并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发生率。评估PICC导管使用期间发生的局部或系统性感染事件,包括血栓、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导管滑脱等。(2)导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4]评价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7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完全没有做到=1分,偶尔做到=2分,少数做到=3分,较多做到=4分,完全做到=5分。所有条目得分之和为自我管理总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含36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每个维度的分值经线性转换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3,P=0.002<0.05)。见表2。
2.2 两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管理信心、异常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表3两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个体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在传统的PICC导管管理实践中,患者常面临由标准化处理方法带来的多种并发症风险,如感染、血栓等[6-7]。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预测并发症的风险,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如在抗凝治疗方面,基于患者的具体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精确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减少过度抗凝导致的出血风险和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8]。此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个性化策略,根据患者免疫功能的遗传背景和炎症反应状况进行调整,有效减少了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一致,即个性化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9]。
个性化干预计划的成功实施,使得医疗团队能够根据患者特有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定制化抗凝治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这种精准的方法论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信心,还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PICC导管的能力。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营养干预,不仅增强了患者的管理信心和维护依从性,也促进了患者对PICC导管日常管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特别是定期的教育会议和心理咨询,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在面对PICC导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有效地采取行动[10]。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将患者的舒适和生活便利置于高度关注的位置,从而改善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体验。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方案的实施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因并发症而导致的不适和困扰,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医院访问和复杂的医疗程序,为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管理疾病本身,还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建议,医疗团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生活质量[11]。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优势。该策略的成功实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管理PICC导管的方法,但后期也需要在更多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2]胡长青,李彬,王立红,等.周围型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5):40-44.
[4]刘春丽,颜美琼 ,陆箴琦.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构建及测评[J].护理学杂志,2012,27(23):1-4.
[5]张磊,徐德忠,黄久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1):77-81.
[9]李秀轻,李佳璇,王江艳,等.全程精细化PICC管理模式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价值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8):1144-1168.
[10]顾佳,边春鸽.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16-119.
[11]杜亚莉,高媛,韩彦清.认知干预配合心理干预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6):182-185.
文章来源:杨美.基于患者遗传和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PICC导管管理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8):3196-3199.
分享:
当前,主流的地贫基因检测技术是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及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斑点膜杂交技术(简称PCR-RDB),可以诊断约95%-98%的地贫基因型[1],另有2%-5%的罕见或未知突变地贫基因型需要使用其他检测技术进行诊断。
2024-10-08近年来,个性化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PICC患者中,由于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设计出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3]。
2024-09-2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日益增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已成为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2022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全球NAFLD的患病率约为32.4%;我国的NAFLD患病率高达29.2%。而且与肥胖、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们健康水平。
2024-08-16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10%的育龄期女性患有EMs, 其中约30%~50%的患者表现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甚至不孕,严重影响EMs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人们对EMs的发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2024-07-26当前,不孕不育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受不孕不育症影响的育龄夫妇比例在10%~18%之间。辅助生殖技术对解决不孕不育问题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作为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胚胎诊断检测技术。
2024-07-26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autosomal recessive lamellar ichthyosis,ARCI)是少见的皮肤角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表皮异常分化和脱屑,发病率约1/10~1/20万[1]。编码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1的TGM1基因突变所致脂质的形成与功能障碍是引起ARCI最常见病因[2]。本病所涉及的基因还包括ABCA12、ALOXE3、ALOX12B、YP4F22、NI-PAL4、LIPN和PNPLA1等[3]。
2024-06-07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生与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特定酶功能失常相关。CAH根据酶缺乏分为不同类型,其中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α-hydroxylase/17,20-lyase deficiency,17OHD)是一种少见类型,发生率为1∶1000000,是已知CAH最罕见的类型。
2024-05-1616号染色体的微缺失和微重复与精神发育障碍中的认知、言语延迟和行为异常有关。16p11.2近端区域由断点4和5定义,包含26个已知基因,其中4个是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致病基因,大部分基因在大脑的不同区域表达。这个区域内约600kb的周期性间质缺失,是最常见的拷贝数变异区域。
2024-04-29地中海贫血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引起的一组珠蛋白生成障碍为特征的血红蛋白病。而根据肽链受损的类型,可将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γ、δ、δβ和εγδβ等类型,其中以 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最为常见
2024-04-02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 CdLS)是一种罕见的显性遗传先天性畸形疾病,发病率为1/10 000~1/30 000。散发为主,少有家系报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存在遗传异质性。经典型CdLS通常在胎儿期有宫内生长受限,生后有特殊颅面畸形、肢体畸形、智力障碍及生长发育落后,部分可在胎儿期及新生儿期被识别。
2024-03-28人气:20536
人气:9874
人气:9290
人气:5954
人气:541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遗传学杂志
期刊人气:145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386
国内刊号:23-1536/R
邮发代号:14-55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