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应用于高校美育实践探索

  2024-06-19    1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高校美育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推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依托吉林省西部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助推美育的发展,是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性探索。美育教学应在理念、形式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深挖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美育内涵,推动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关键词:
  • 中华文明
  • 吉林省西部
  • 实践探索
  • 少数民族音乐
  • 高校美育
  • 加入收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已经进入了民族复兴的快车道,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上,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高校教师应该通过美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播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近年来发布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号召、引导、督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发展,积极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1]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美育政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可操作性举措。如何推进高校美育的现代化和全面化实施,成为新时代美育教育创新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强调,探索将高校美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是探索高校美育新的目标定位和内容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实际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推动高校美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3]


一、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美育实践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品格和审美理想,更是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吉林省西部众多少数民族文化有后继无人之危,加强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乃当务之急。吉林省西部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传统美育最好的切入口,探讨如何通过在高校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学生健全而富有民族情怀的审美意识、广阔而包容的审美视野、健康而敏锐的审美判断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随着国家自上而下地普及、推广美育文化,白城师范学院也应当顺势而为、充分重视、创新发展,立足吉林省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将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融入高校美育实践,汲取积极养料,不断推动美育发展,这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二)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健康的品格,启迪思想智慧,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依托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契机,将特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开展美育实践普及行动,完善“面向人人”的美育机制,让每名大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具体的美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通过了解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历史、人文风情去感受其音乐形式,再通过具体的演唱、演奏、表演等实践形式进行美育教育,使学生完成从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到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转变,让大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吉林省西部主要少数民族音乐类型和特点


吉林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包括蒙古族、满族、锡伯族在内的43个民族,各民族在东北大地上繁衍生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文化。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特点,呈现出一个个鲜明的民族形象。通过不断发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发现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有相通之处,如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抒情叙事的音乐作品、各具特色的乐器等,而丰富的、原生态的音乐对高校美育创新发展意义非凡。[4]优秀音乐作品中一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扬,都可以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体现出艺术的力量与价值,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少数民族乃至东北地区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蒙古族音乐类型及特点

蒙古族是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蒙古族人口集中,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历史印记。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也使蒙古族文化较好保存下来。蒙古族人民性格豪爽、热情、豁达、不拘小节,反映在音乐舞蹈上,表现为民歌高亢嘹亮、乐器欢快有力、舞蹈热情奔放。前郭县在有关蒙古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百余项文化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前郭县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外,科尔沁叙事民歌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交界的科尔沁草原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传承,与科尔沁草原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5]白城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西部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得益于这样的地域优势,使其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蒙古族音乐形式。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美育,既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美育的应有之义。

(二)锡伯族音乐类型及特点

在我国,锡伯族属于存在时间比较长的少数民族,整个民族因为政策原因经历了一次大的变迁,使原本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口一分为二,一部分西迁至新疆戍边,另一部分继续生活在东北地区,目前人数较少,主要生活在吉林省、辽宁省等地。本文主要研究留在东北的锡伯族分支的音乐文化。锡伯族是善于模仿和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经历了几百年的融合和演变,当地的锡伯族在衣、食、住方面的习俗已经十分接近汉族,但是也保留和传承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会和当地其他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产生新的特点。锡伯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多样,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素大方、深沉热烈,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郁。[6]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锡伯族民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瑰丽的光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锡伯族民歌同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体现了国家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三)满族音乐类型及特点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因有着游牧的丰富经历,其音乐文化既有简约质朴的风格,又有金戈铁马的气概。满族人大多善歌舞,最早是为了填充其匮乏的精神生活,其音乐既原始又粗犷,最常见的形式为说唱,传承方式为口耳相传。在吉林省西部地区,满族民歌是满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心情、传承历史、纪念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其音乐旋律继承了满族民歌的传统特色,常以悠扬动听的旋律表现出民族的情感,充分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纯朴和热情。满族民歌的节奏特征主要表现为简单、明朗,韵律十足,从而使歌曲有一种跳跃感和流畅感。例如《满族小调》这首歌曲,其基本节奏较为简单,一个小调中以四拍为主,重复这样的小节奏,快速轻松的旋律加上简单的节拍,让人听起来感觉很舒畅。满族音乐旋律简单朴实,情感丰富真挚,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演唱表现真诚感人,音乐伴奏多样丰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本教育

一切现代审美教育思想都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出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青年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在美育实践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引领性和启发性以及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而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根本意义所在。

(二)坚持深度融合

高校美育应深刻领会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所蕴含的美育价值和文化内涵,并转化为美育实践,精心设计打造美育课程,完善课程的各个环节,形成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吸引力的美育课程体系。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为高校美育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使学生在美育实践过程中领会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在学习马头琴的过程中,学生们用眼观察、用手参与、用脑思考、用心反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也可以不断磨炼学生们的耐心与毅力。在美育实践中,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只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坚持多渠道推进

高校美育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应对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拓展包括短视频、公众号、线下调研等多元化的渠道,以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美育教学的延伸活动。美育不是“孤岛式”教育,也不止于课堂、囿于线下、限于校内,而是需要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探索更多有效的实施方式。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社团建设、社会实践等多元化美育实践渠道深度耦合,实现全面推动,让学生深度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成为真正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四)坚持创新发展

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美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时,要在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审美意识提升方面,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理念创新。在美育实践中不断鼓励学生对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并对学生创新的作品进行评价,确保能够发挥出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开展有关创新少数民族音乐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对传统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创作,进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推动高校美育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美育教学思路

高校美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音乐知识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关内容引入美育中,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熏陶学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7]学校可以通过组建少数民族民歌合唱团、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会、非遗进校园文化节等形式来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教师要切实加大对民族音乐教学的学习研究力度,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二)丰富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要大力推动教学方法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如引导学生收集本地民族音乐曲目、素材和乐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课堂教学方面,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项目化、任务化、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与表演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将民族音乐转化为“中国风”,这对于推动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大学生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要鼓励他们创作糅合不同音乐元素的作品,使这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更容易被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三)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库

加强对涉及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著作的翻译和整理,建立健全吉林西部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学习鉴赏,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范围地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8]音乐教学资源库可以设置少数民族器乐库、少数民族民歌库、少数民族音乐资料库等模块,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本介绍等,通过涉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风俗,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可与学生共享数据库资源,引导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检索和学习。在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时,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在网络上、社会上收集少数民族音乐,并建议学生组建相应的社团,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演出、文化传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音乐。[9]

(四)创新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

少数民族音乐需要不断创新,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才能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地传承下去。首先,要加强创新,不断推出新作品。有效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在原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充分考虑和研究其时代价值,摒弃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精品。其次,要强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制作具有良好音乐效果的民族乐器,以此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的舞台表演效果。再次,鼓励学生社团创作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相结合的、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推动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综合运用各文化传播平台,推介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加强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综合运用,从而不断拓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


五、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以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为主,各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对于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要把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让吉林省西部传承下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高校美育的源头活水,让青年大学生在美育实践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感悟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6-02)[2024-01-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1-28].

[4]李雪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研究[J].参花(上),2023(2):86-88.

[5]赵香连,刘尧晔.内蒙古科尔沁蒙古剧音乐特征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2):102-109.

[6]尹爱青,刘江峡.东北锡伯族音乐文化认同变迁:阶段、成因及其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1-36.

[7]赵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分析[J].秦智,2024(2):63-65.

[8]叶峰.广西壮族音乐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2):97-100.

[9]岳晓融,张立国.西北民族音乐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构建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3):154-160.

[10]彭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剧影月报,2022(1):96-98.


基金资助: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吉林省西部地域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GH22383);


文章来源:张兆壮.吉林省西部少数民族音乐应用于高校美育实践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03):98-102+10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音乐教育

期刊名称:中国音乐教育

期刊人气:111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3-1138

国内刊号:11-2543/J

邮发代号:82-565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