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五育”融合背景下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2023-11-21    27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建设高品质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重要突破口。针对新建学校缺乏传承、缺乏特色、缺乏融合的问题,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文化浸润”的学校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传统性、系统性、融合性、主体性、人文性、创新性”“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策略。

  • 关键词:
  • “五育”并举
  • “五育”融合
  • 学校文化建设
  • 探索
  • 教育体系
  • 加入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品质学校是国家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要求,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识。仁寿文同实验初级中学作为四川省高品质建设实验学校,不断追求学校发展的高品位、高质量,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1]。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诉求,它能够为学校发展成为特色、优质学校构筑坚实基础[2]。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建设须深入思想层面、精神层面,要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教育承诺和教育追求[3]。仁寿文同实验中学作为“两自一包”新建学校,2019年9月开始招生。用文化统领思想、塑造灵魂,是学校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缺乏文化传承。新建学校没有自己的故事,也缺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幅需要描绘的蓝图。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确立富有内涵、高质量的学校文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存在一定困难。

缺乏自我特色。新建学校,虽然在硬件设施上都是高标准,但是文化建设却是新起点。如果简单模仿名校和有影响的学校,不能彰显自己的地域特色,势必阻碍今后的发展。

缺乏文化融合。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内在精神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化。如果在环境、课程、活动、制度等方面只追求新颖,不做整体思考和设计,不考虑融合,就会削弱学校文化的教育实效。


二、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我校从建校以来,不断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坚持学校文化建设凸显“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文化浸润”的价值取向。

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发展观,主导了办学的方向,决定了学校的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改革发展的灵魂,也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4]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把坚持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坚持全面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培养目标定位要紧密结合起来,所有的文化建设设计和实施,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五育”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5]。

坚持文化浸润。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浸润。师生漫步校园,走进教室,在学习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无不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文化浸润是指学校从文化的高度整体思考学校综合治理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从“育分”转向“育人”[6]。


三、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传承性策略

学校文化的底蕴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必须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审时度势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视野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更能产生浑厚而盈润的学校文化[7]。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传承“文同”文化。

对文同二字,我们解读为“学习文化,同心同德,追求真理”。再结合相关文献理解,我们提出了“荟文众彩,聚同创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圆质方,同道君子”的校训。

二是传承“竹”文化。

我们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竹”的理解,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确定体现“竹精神”的“健康、品正、底厚、善学、敏行”为育人目标,形成“五育融合,多维一体”的育人理念。学校“三风”建设,紧紧围绕“竹文化”来设计,形成了体现“竹品格”的“三风”表述,即“谦逊灵动,乐学乐群”的校风,“虚怀若谷,敬业精业”的教风,“积极主动,快乐向上”的学风。

(二)系统性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但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因此,要围绕学校的文化主线,做好系统规划,分步推进。让学校的墙壁、展板、海报,每一个景观都成为文化载体,互相呼应。学校的教学设施、文化景观、校园空间,要巧妙布局,在赏心悦目中感受文化的立体浸润。

校园以“文同”文化为主题,以校园七楼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广场、两走廊、三园两厅一空间”的校园文化布局。校门正对的“荟文众彩小广场”,木樨银杏映带左右,繁花奇石错落其间,文同浮雕岿然屹立,《文同中学赋》临水横陈。广场两侧是教学大楼、学术厅、食堂和体育馆,教学楼之间布置教育文化场域,仁爱厅育中国魂,畅想厅养世界心,仁义园聚君子气,畅游园做通达人。“与可书屋”的开放阅读,“畅叙空间”的心灵相通,“游戏长廊”的强身益智,“同耕园”的辛勤耕耘,共同构成浸润式德育课程的基本色调。

(三)融合性策略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学校的发展必须扎根在这块土地中[8]。因此,必须从本土实际出发,多维融合,因地制宜搞好学校文化建设。

一是与本土融合。

仁爱、仁义是仁寿县名的主要文化内涵。学校的“仁爱厅”“仁义园”的设置,正是彰显本土文化。把立德树人与文同文化、竹文化、仁义文化有机融合,落到实处。

二是与社会融合。

通过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三苏祠、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景点,在自然美景、历史环境、人物故事和实践体验的浸润下,体会多元文化,厚植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三是与实践融合。

把劳动课延伸到生活中去,注重劳动实践,用好“乡音谷”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发“践行·渐远”系列假期实践活动,增长见闻,锻炼本领,在实践中成长。

(四)主体性策略

作为“两自一包”公办学校,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制度制定时,组织师生充分讨论、反复修改,重构鼓励性制度;在制度实施中,强调自主监督,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制度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在绩效考评上,师生主体参与,多元评价,从注重管理走向现代治理。“把学校当家庭来经营、把学生当子女来关心、把同事当亲人来爱护、把工作当艺术来追求”,成为文同教师的行动誓言;“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我的校园我维护、我的人生我把握”,成为文同学生的成长追求。

(五)人文性策略

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在文化建设推进中,要推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三个一”关爱教师:节假日一句问候、生日时一个祝福、困难时一份帮助,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追求“三声三静”,即“早晨的读书声、大课间呐喊声、课前课后歌声”,“就餐安静、自习宁静、集会雅静”,动静结合,培养“文圆质方”的谦谦君子;开设心理健康课、悦纳心理选修课、特色团辅等心理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师生齐呼“继文脉胸有成竹,荟同德心向未来;养天地浩然君子气,育中华博学通达人”;师生同台演出,一起高唱《文心同行》校歌,在文同进取、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师生全面、幸福成长。

(六)创新性策略

在学校的发展中,学校文化也在不断生成和发展。我们顺应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党建引领。

学校文化建设由党支部具体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促进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发挥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的新境界。

二是完善校本课程。

学校基于“五育”的融通性,探索“五育”融合育人,在开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发跨学科课程、超学科课程,形成“五育”融合育人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主题课程:以“习惯、信心、责任”为核心的主题课程,“每周一个主题、两个时政热点、一场经典诵读、一个校园情景剧”的升旗仪式课程,以各类节日为载体的特色节日课程;构建梦想课程: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业人士,每月1次线上、线下走进文同,分享关于梦想的经历故事和行业领域新信息;构建实践课程:强化学科间的整合,针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惯养成,开展研学活动。深入劳动基地、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仁寿陶艺、青神竹编、乐高科技、编程等拓展课教学,以及学校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实践节等“五节”课程。通过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展示,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是做实教研科研。

“教学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常态化”,建立文同教研文化。实施“专家引领、学科跟进、问题驱动、结对互助”四维立体培训;构建“四定”集体备课模式;开展“三磨三展”课例研修;构建“四重”作业管理和“3+1+1体育必修”模式。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文同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2]徐洁,张燕,钱晓敏.论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重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65-69.

[3]周雪红.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1,(11):28-31.

[4]崔勇.人民满意导向下的高品质学校建设再理解[J].教育科学论坛,2023,(08):5.

[5]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003).

[6]崔勇.人民满意导向下的高品质学校建设再理解[J].教育科学论坛,2023,(08):5.

[7]侯怀银,温双艳.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15.

[8]侯怀银,温双艳.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16.


文章来源:杜其超.“五育”融合背景下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3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名称: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50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