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子宫肌瘤患者接受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与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手术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妇科临床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1月,按手术术式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成了甲组(n=4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与乙组(n=40例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临床价值。结果:乙组的手术时长较甲组短、总出血量较甲组少、肌瘤数量较甲组多;乙组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甲组短,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乙组术后的VAS评分较甲组低,QOL评分较甲组高,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是5.00%,较甲组的25.00%低,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较,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采取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手术,无论是手术时长、总出血量,还是术后的住院时间等指标,效果均更优。
子宫肌瘤作为威胁广大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临床治疗方式一直备受关注[1]。针对此病,多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术式多样化,不同术式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开腹手术属于传统术式,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术后康复慢,并发症多,加之手术操作需要暴露在空气下,引起感染的风险较高,容易影响疗效[2,3]。近年来,腔镜技术不断获得更新与完善,其已成为临床常见手术,能够发挥微创作用,广受临床工作人员的青睐[4]。鉴于此,为了对比子宫肌瘤患者分别实施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剔除肌瘤的效果及价值,此研究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科学分组后施予不同手术,并把各组的手术效果进行如下的总结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妇科临床接收并确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1月,按手术术式的不同,将80例患者分成了甲组(n=4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与乙组(n=40例,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甲组患者年龄范围:26~45岁,平均(35.66±3.00)岁;病程:1~5个月,平均(2.08±0.30)个月;病灶位置:肌壁间24例、浆膜下16例;肌瘤直径:2~10cm,平均(4.85±1.88)cm;18例为单发、22例为多发。乙组患者年龄范围:27~46岁,平均(35.65±3.05)岁;病程:1~4个月,平均(2.05±0.32)个月;病灶位置:肌壁间26例、浆膜下14例;肌瘤直径:2~8cm,平均(4.84±1.86)cm;17例为单发、23例为多发。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通过B超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所确诊,患者及(或者)其家人对本研究一律知晓,签订了同意书;两组患者的资料一律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且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等均正常。
剔除标准:妊娠期孕妇与哺乳期女性;精神异常者;合并严重的肝脏、肾脏及心脏病变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等疾病者;治疗中途撤出本研究者。
1.3手术方法
甲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将肌瘤剔除,术前常规B超检查,明确肌瘤的大小、位置等信息后,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体位,常规气管插管,并在良好的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常规切开皮肤、脂肪层及子宫肌层后将瘤体组织充分暴露出来,逐个切除肌瘤后采取0.9%医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术毕以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即可。
乙组:40例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将肌瘤剔除,术前准备、手术体位、麻醉方式与甲组一致。于患者脐孔下缘约1cm的部位做纵形小切口,迅速创建二氧化碳气腹(腹压12mmHg),之后将腹腔镜置入后仔细探查腹腔情况与肌瘤情况。通过腹腔镜直视作用对肌瘤组织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剂量为6U),并将麦氏点与反麦氏点依次作为第2、第3穿刺点,同时将手术器械置入。术中先将电极电钩切开肌瘤突出处,暴露瘤体后借助钳夹切除,电凝止血之后以0.9%医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最后选择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即可。
1.4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总时长、术中总出血量、剔除肌瘤的数量。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肛门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疼痛,评分与疼痛呈反比关系。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参照QOL(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分值范围是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关系[5,6]。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包括腹痛、腹胀、尿频以及切口感染等。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这个软件来统计分析并处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χ±s)来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采取χ2检验,如果P<0.05则提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指标进行对比
表1: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指标进行对比
表3: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对比[例(%),n=40]
经分析表1的数据得知:乙组的手术时长较甲组短、总出血量较甲组少、肌瘤数量较甲组多;乙组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甲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与QOL评分进行对比
经分析表2中的数据得知:乙组术后的VAS评分较甲组低,QOL评分较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QOL评分对比
2.3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对比
经分析表3的数据得知: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是5.00%,较甲组的25.00%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诸多妇科疾病当中,子宫肌瘤属于极其常见的一种,此类肿瘤属于良性的范畴,好发于年龄在30~50岁的女性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可达到25%左右[7,8]。发病后,患者主要表现出盆腔包块、月经过多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否则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流产,甚至不孕,危害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9]。
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药物可发挥一定疗效,主要是针对部分症状较轻、病灶体积较小的患者,但服药也有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治疗方面,以往多选择开腹的术式,通过此手术能够有效清除肌瘤,手术视野比较开阔,但是需要将整个手术操作暴露在空气下,手术切口较大,出血量也明显增加,后期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10,11]。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弥补开腹手术的不足,无需将手术暴露在空气下,切口小、出血少,术后康复也较为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术式。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手术时长较甲组短、总出血量较甲组少、肌瘤数量较甲组多、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甲组短,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说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手术时长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与肛门排气的时间更短,说明此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康复速度更快。乙组术后的VAS评分较甲组低,QOL评分较甲组高,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低,生活质量更容易提高。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是5.00%,较甲组的25.00%低,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这一研究与朱蓉[12]的结果大体一致,进一步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并发症较开腹手术的少。可见,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原因可能是此术式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大大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另外,借助腹腔镜的直视作用,能够详细看清楚病灶的数量、大小以及形态,尤其是部分隐匿的病灶也能看清楚,提高了术中切除病灶的效率,肌瘤切除更彻底。另外,腹腔镜手术中,术者能够更为精准地找到并切除病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其他组织,术毕即可电凝止血、缝合,大大减少了出血量,也进一步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术后疼痛轻、康复快,住院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对主治医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充分掌握手术技巧,如:手术前需先注射垂体后叶素,切口的选择也要以斜形切口为主,这样的切口更利于切开患者的子宫肌层,也利于术后的缝合等[13]。
综上,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较,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采取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手术,手术时长、总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更优,临床疗效更为明显,术后的并发症更少。但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较短、纳入的样本量也比较少,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建议后期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展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2]许颖.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33):89-90.
[3]杨素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黑龙江医药,2018,31(6):1337-1339.
[4]陈欣.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4):88-91.
[5]米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对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53-55.
[6]王惠,陆月梅,周丽佳,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及妊娠者生育结局和孕产期相关并发症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5):1007-1009.
[7]郭桂锦.腹腔镜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159-160.
[8]王方敏,李晓芳.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8):1185-1186.
[9]陈丽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2):3123-3124.
[10]周立红,阿依古丽·热哈提.子宫肌瘤采用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64-65.
[11]周爱玲,唐进,和智琴,等.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7):67-69.
[12]朱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5(12):1094-1096.
[13]吕伟霞,闫书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1):154-155.
张柏燕.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20,18(09):170-171.
分享:
子宫肌瘤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妇科疾病,属于良性肿瘤,一般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而且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子宫肌瘤主要症状是阴道经常性出血、分泌物明显增多、腹部包块、不孕、贫血等[1],如果患病后长期不治疗,病情持续发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
2025-04-25子宫肌瘤患者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腹部不适、阴道出血等,目前多采取腹腔镜切除术治疗[2]。腹腔镜切除术治患者易受到机体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增加术中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和手术的顺利开展[3]。舒适护理是以改善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不适感以及负性情绪为目的的护理模式[4]。
2025-04-21子宫肌瘤多见于40~50岁围绝经期人群,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可能与性激素有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临床常用术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肌瘤复发,而影响肌瘤复发的因素尚未明确。据此,本研究选取13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
2025-04-15子宫肌瘤属于严重威胁女性人群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通常情况大部分子宫肌瘤都属于良性,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1]。目前临床中治疗子宫肌瘤通常选择手术治疗,但是因为手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临床在开展手术治疗期间,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2]。
2025-04-07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属于良性肿瘤,可导致患者出现月经紊乱、腹部胀痛、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导致不孕、流产等,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负担。 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切除子宫肌瘤,可保留子宫,但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术后恢复进程。
2025-04-03子宫肌瘤为妇产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腰背疼痛等。当肌瘤体积增大时,可能会进一步干扰子宫的正常结构,进而增加不孕或流产的风险,因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025-03-10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polypoidadenomyoma,AP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1%,最早于1981年由美国医师Mazur发现[1-2]。APA的组织结构复杂,由非典型腺体和鳞状化生细胞组成,这一组织结构与分化良好的浸润性腺癌、恶性混合型米勒管肿瘤相似,因此认为其具有低度恶性潜能。
2025-03-05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占子宫肌瘤的10%~15%,早期患者无特异症状,随着肌瘤的不断生长,患者会出现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影响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1-2]。特别是对于绝经后的妇女,生长较快的肌瘤有极大概率发生癌变。在临床中对于该类型子宫肌瘤的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是保证患者预后的基础[3]。
2025-02-18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UF)是女性子宫平滑肌形成的良性肿瘤,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50%,其致病因素复杂,受年龄、种族、激素、生活方式、家族史、遗传因素等影响。相比手术的有创性,药物保守治疗是大多数UF患者更倾向的治疗方式,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和中药。
2025-02-15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据有关资料报道,妇女罹患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达 20%,常发生于 30岁以上的女性。本病因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被忽略。随着妇科普查的普及和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关注,子宫肌瘤的发现率逐年升高。针对子宫肌瘤,西医除手术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为目前临床中一种较为满意的保守疗法。
2025-02-13人气:18558
人气:16684
人气:16015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344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9408
国内刊号:11-3903/R
邮发代号:82-887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5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240
影响因子:0.891
影响因子:1.47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