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统领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之一。因此,下文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理论做了分析与研究,希望帮助更多人了解党的政治建设基础内涵与作用,增强对党建工作的支持,为需要的人士提供有效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十九大期间提出的发展范畴,习近平曾经说过:“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同时也反映出了政治的发展规律,是对传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一、政治建设的认知道路与理论逻辑
政党作为国家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进行政治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其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政治制度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权性质。例如,公社制、普选制、代表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都能够将政治形势表现出来。例如,在《政治行动》文件中指出,基层阶级是不会放弃政治的,一旦将其放弃就会重蹈资产阶级的覆辙。而政党应当有着独立的目的与政策,并不断发展和丰富政治建设理论作为基础,主要政治形式是工人的政治,而不是继续延续资产阶级。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当中阐述了政治冷淡主义的核心在于为资产阶级的自由提供保证,该文章论证出了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趋势。因此,国家政治建设以及政党的政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在思想与理论方面有着统一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观与政治观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而在各个时期中的政治观与时代观有着较大的关联,并且共同存在。通常情况下,政治观指的是理论思维,能够对社会问题中的政治进行理论性表达,而每一个历史时期下的理论思维都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它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的形式各有差异,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政治不是一种抽象而独立的物质,而是在时代发展中拥有各种形态的历史产物,有着深厚的价值内涵。例如,君主制、共和制等社会政治制度,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共产党宣言》将其政治观与时代观分析的十分具体,不仅将时代的特征充分的揭示出来,还将阶级对立简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而共产党人作为先进分子,创造出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人们谋取更多的切身利益即为共产党的政治初心与使命。同时通过梳理正确、科学的政治理想,促进了新时代自由发展的主题,体现着共产党人对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治思想与合理追求。另外,政治策略在政治思想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时代观与政治观两者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基点。其中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中主要内容之一,具备时间性与空间性,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与趋。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列宁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形式都是存在差异的,并且这一点能够对于政治任务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他觉得不结合实际发展生搬硬套理论无法实现政治建设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时代的中心阶级能够决定着其核心内容与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样的概念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政治策略的价值,将时代特点分析与正确的把握。第一,政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于解决生产任务有中而积极的影响,而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应当将政治因素放在经济因素之间进行有关的考虑。第二,党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各项运动的有序开展,并将地方、机构的人力与物力的配置安排妥当。第三,政党的纪律性,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组成的组织,要发挥模范作用,不能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松散无纪律,要成为有组织有规范的集体,从而保持长久的发展。第四,要根据民主制的理论来解决党组织的矛盾。
四、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参考学习国外的革命史,对于中国的革命史也要进行解读,为了更好地发展今天,要善于分析与研究历史。习近平也指出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本质上是有迹可循的且互相贯通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历史,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任何重要变革事件都是无法将人们的苦难彻底解决。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如今当的政治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更加坚定党在发展全局以及发挥协调作用上的核心位置。
五、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新时代观
我国党的十九大中指出了新时代的政治建设理论,这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政治观与时代观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对于历史的判断方式有了新的方式,是以多个维度进行时代观的阐述与分析,而其中每个维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都十分重要,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这里面蕴含着的政治信仰、制度与途径能够传达出党的政治观,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理论知识中吸收养分,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勇于展现政治建设的生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党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强.历史思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应用[J].领导科学,20l9(14):7-10.
[2]张桐.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溯源、历史演进与时代要求[J].沈阳干部学刊,2018,20(05):24—26.
肖璐.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探析[J].各界,2019,(22):3.
分享:
城乡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密切相关。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为重塑城乡关系构建新时代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23-12-29目的:了解泰安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泰安市3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配餐服务、突发疾病紧急救助及娱乐活动需求分别是三类养老服务中需求最多;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等5个因素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泰安市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
2021-11-2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于青年”,并深情回顾一百年前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探寻民族复兴前途的伟大创举以及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壮丽篇章,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
2021-09-2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100年间我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曲折而辉煌的百年乡村建设史。
2021-09-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关政策的部署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处于缩小的态势。农民社会保障权是否实现,实现程度的多少都可成为城乡差距大小的真实反映。
2021-08-13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数字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智能鸿沟。本文探讨了老年人智能鸿沟的现状,基于积极老龄化这一新的视角,认为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老龄观,社会应鼓励老年人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家庭、社区和企业应推动数字赋能,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政府应推出适老化政策,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
2021-08-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党在持续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超越了以往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
2021-08-07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基础工作,旨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根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人民战争,巩固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和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改革创新的时代任务,进一步凸显出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2021-08-07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只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创造真正美好的幸福生活。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新形态。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文明的属性及特点,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1-07-19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新世纪以来"四五"运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概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四五"运动的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四五"运动的起因、地方"四五"运动的研究、"四五"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和"四五"运动的性质及意义。总体来看,"四五"运动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内容不全面,继续深化"四五"运动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21-07-19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11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3.86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